用XMind画思维导图教程之一:快速使用

欢迎你和我一起学习思维导图,升级自己的逻辑结构思维力。

今天这篇为你介绍XMind思维导图工具,快速绘制思维导图。

1、选择结构和风格

  

在打开XMind这款思维导图软件后,大家会看到很多思维导图结构和风格供我们参考,一共有7大类结构和40种风格,所以第一步,是可以从这个界面任意选择一款你想要使用的结构和配色风格。关于思维导图的7大类结构在这里,我来一一为大家解说下:

  •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结构呈现的是八爪鱼形式的,主要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全面发散,通过这一种结构,我们常常用来去做发散思考
  • 逻辑图:当我们想围绕一个内容去做具体的归类分组,呈现出总分总以及因果关系比较多的图的时候就可以用逻辑图的形式。
  • 组织结构图:组织结构图一般适合在公司里,我们画公司或者部门、团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常用
  • 树形图:树形图的常见用法就是公司的大事记以及具有多个时间节点的事情
  • 时间轴:时间轴与树形图的区别是时间轴是横向延展的,树形图是纵向延展,都很适合以时间为主轴的形式去做呈现。
  • 鱼骨图:常用在做因果分析的时候,我们会用到鱼骨图,鱼头就是中心主题,鱼身的各种分支是原因。
  • 矩形图:当你要画的图有涉及到两个维度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用到矩形图

以上7种结构每一种结构其实还有两种选项分别是向左和向右,或者是向上向下。


刚刚的介绍是对XMind思维导图软件中图的「结构」的解说,然后在每一种结构里面它还会涉及到有40多种的风格变化,大家可以看到这这个界面上每一种结构都对应到几种风格,但是实际上你选择任意一种结构都可以去更换出其他结构里面的风格。

这里的风格是指XMind思维导图这款软件给了我们不同的配色,我们可能有很多人对于配色不是非常的敏感,缺少审美,所以这个软件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配色,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去选择这里面的配色就好,不用花在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你的图要配什么样的颜色,而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聚焦在你的思维上面。

如果你想要选择酷炫科技风格,那你可以选择这些黑色或者深色背景底的,如果你想要选择小清新或者淡雅风格的,那么可以选择这种浅色背景的,根据你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

当我们在这一步已经选好了结构和风格之后,还有没有办法在作图的过程中去更换它的结构和风格呢?是有的。我们现在随意选择1个风格模式,双击可以进入编辑界面。

假设我们现在要去更换我们刚刚选择的结构和风格,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想要去改变这个思维导图的结构,那么可以选择中心主题,然后选择右上角有一个格式格式刷的按钮,我们点击一下格式刷,在右侧的工具栏就可以看到结构,那你可以看到刚刚我们看到的七大类结构以及每一个结构它的不同的方向就显现出来了。现在我们就可以去任意更换它的结构

如果我们想要在某一级开始让它生成的子主题,不是逻辑向左或者向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选择你想要开始的那一个分支主题,重新去更换结构,比如我从第2级开始把它接下来生成的子主题的结构变成组织图向下的形式,那你可以看到接下来生成的子主题,就是这种组织图向下的形式了。

那刚刚这个操作就是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如果选定了结构之后,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去更换它的结构,如果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想要去重新更换它的风格的话,可以点击空白的画布,依然是点击右边的格式刷,然后点击工具栏里的更换风格的按钮,点击更换风格。你可以看到现在他内置的风格里面,一共有40种风格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任意的双击一个风格,那么我们这个画布里面的思维导图就变成了我们已经选择好的风格。

 

2、编辑思维导图

以上就是第1步的一个操作,为你的思维导图选择结构和风格,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原到我们最开始的那个位置,来给大家解说一下,当我们进入编辑界面之后,如何快速的去编辑编辑主题以及子主题。

我们在选择结构和风格后你可以看到我们进入编辑界面之后,这个界面上它已经出现了一个思维导图的非常小的一个模板,它已经帮你把中心主题和三个分支主题建好了,那么你只需要在开始编辑就好了。

一张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就是你这张图的主题,比如会议的名字,课程的名字,活动的名字,比如今天我想和大家画这张课程的提纲导图,那么我在中心主题双击或者按空格键可以进入编辑状态。

中心主题的下一层级,我们叫做分支主题,是这张图围绕中心主题的分类维度的名称,也是每一个类别的小标题,同样是双击分支主题就可以进入一个编辑的界面。

注意事项:
在 XMind中,快捷键是可以大大提高绘图效率的存在。掌握常用的快捷键组合,就可以在键盘上运指如飞,快速地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附一篇公号文章《快到飞起!XMind: ZEN 快捷键超强盘点》
https://mp.weixin.qq.com/s/xEX9DNQvfvJS23FmGtdiEQ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Xiao-Bing/p/1340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