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世纪四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
伟大革命


5、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


6、马克思主义是:
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的基础是:
实践性


9、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11、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理论联系实际


15、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6、世界观是: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世界是统一的


19、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
世界的统一性


20、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1、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2、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2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2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28、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9、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31、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广延性和伸张性


3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主义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


3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34、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6、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3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3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0、就矛盾的本质而言,他的基本属性是:
同一性和斗争性


4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42、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4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45、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辩证法观点


4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8、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49、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这在哲学上坚持了: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51、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5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5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54、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属性时质的外在表现


55、 从资本周转的角度考虑资本的构成,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生产资本


56、 垄断利润的水平一般会:
高于平均利润


57、 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主要运用:
经济手段


58、 邓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9、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60、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客观性和普遍性


6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2、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主要回答的是: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63、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64、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国家制度


6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挖墓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式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
答:(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术,都必须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的涉猎过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割裂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4、简述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答:(1)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以解决。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的?
答:(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不同。
(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各国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重点:(倒序)

1、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上,只能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进入高级阶段后,才能实现按需分配。


3、邓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4、毛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警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认识。


5、1915年,列宁在 《论欧洲联邦口号》 一文中明确指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6、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 (第一国际)应运而生,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


7、19世纪初期,以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为代表的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8、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的 《乌托邦》 一书。


9、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苏东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过程。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1、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第二: 贸易全球化
第三: 金融全球化
第四: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12、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
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
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


13、 金融资本 是由 工业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 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4、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15、利润 转化为 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 生产价格


1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7、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及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8、 不变资本 是以 生产资料形态 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 是用来 购买劳动力 的那部分资本。


19、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他包括三个部分:

一、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0、 劳动力是指 人的劳动能力 ,是人的 脑力和体力 的总和。


2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制度。


22、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有两个,
第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第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23、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


24、私人劳动社会劳动 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5、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二: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26、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28、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以人的脑力体力的耗费,生产产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9、为什么把人民群众放在特殊位置?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0、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3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


3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史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34、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35、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36、真理客观性决定了真理一元性


37、真理是标志主观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38、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


39、真理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40、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从感觉知觉表象


41、人的认识过程是在一个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及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42、实践认识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


4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4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实质扬弃


45、量变质变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质变必要准别
第二、质变量变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


4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48、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


49、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0、时间一去不复返,特点是一维性


5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没有统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3、三大思潮,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GT521/article/details/1069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