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环境基础开发工具使用(yum软件安装工具的使用、vim编辑器使用及握gcc/g++编译器的使用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Linux 软件包管理器 yum

1.1 什么是软件包

在Linux下安装软件, 一个通常的办法是下载到程序的源代码, 并进行编译, 得到可执行程序.但是这样太麻烦了, 于是有些人把一些常用的软件提前编译好, 做成软件包(可以理解成windows上的安装程序)放在一个服务器上, 通过包管理器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到这个编译好的软件包, 直接进行安装.软件包和软件包管理器, 就好比 “App” 和 “应用商店” 这样的关系.
yum(Yellow dog Updater, Modified)是Linux下非常常用的一种包管理器. 主要应用在Fedora, RedHat, Centos等发行版上.

在之前我配置环境那篇博客我写到的换国内的阿里源,就是指的yum源,如果我们使用默认国外的源,可能会出现连不上,或者网速极慢的情况,关于换源可以看一下我这篇博客Linux历史及环境搭建

我们可以先看看自己的Linux上的yum源,输入ls /etc/yum.repos.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entOS-Base.repo即为默认使用的源

1.2 yum常用命令

命令yum list查看你所有源包含的软件包列表信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命令yum search 软件名称查看我们要找的软件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找其实在数据量大的时候并不好搜寻,所以我们可以换成yum list | grep 软件名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可以安装一下这个软件,输入命令yum install -y links,需要注意的是,非root用户安装记得加上sudo(如下图)或者切换成root用户,中间的-y可以不加,加上是为了跳过某些包在安装过程中让我们确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不需要这个软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命令来进行删除,输入命令yum remove -y links,同样的,非root用户安装记得加上sudo(如下图)或者切换成root用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好玩的yum包

小火车
yum install -y s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数
-c #显示有故障的小火车
-F #由下而上的小火车

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有趣的yum命令

2.Linux开发工具

在使用Windows平台时,我们使用的开发工具大多都是集成开发环境(又称IDE)

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简称IDE,也称为Integration Design Environment、Integration Debugging Environment)是一种辅助程序开发人员开发软件的应用软件,在开发工具内部就可以辅助编写源代码文本、并编译打包成为可用的程序,有些甚至可以设计图形接口。

IDE通常包括编程语言编辑器、自动构建工具、通常还包括调试器。有些IDE包含编译器/解释器,如微软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有些则不包含,如Eclipse、SharpDevelop等,这些IDE是通过调用第三方编译器来实现代码的编译工作的。有时IDE还会包含版本控制系统和一些可以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的工具。许多支持面向对象的现代化IDE还包括了类别浏览器、物件查看器、物件结构图。虽然目前有一些IDE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例如Eclipse、NetBeans、Microsoft Visual Studio),但是一般而言,IDE主要还是针对特定的编程语言而量身打造(例如Visual Basic、Spyder)

但是在Linux系统环境下开发,所使用的工具并不是集成的,而是编写代码的工具、编译工具以及调试工具等都是分开的,接下我们介绍第一种工具

2.1 vim工具的由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im是从vi发展出来的一个文本编辑器。其代码补完、编译及错误跳转等方便编程的功能特别丰富,在程序员中被广泛使用。和Emacs并列成为类Unix系统用户最喜欢的编辑器。

Vim的第一个版本由布莱姆·米勒在1991年发布。最初的简称是Vi IMitation,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正式名称改成了Vi IMproved。现在是在开放源代码方式下发行的自由软件。

布莱姆·米勒在80年代末购入他的Amiga计算机时,Amiga上还没有他最常用的编辑器vi。Bram从一个开源的vi复制Stevie开始,开发了Vim的1.0版本。最初的目标只是完全复制vi的功能,那个时候的Vim是Vi IMitation(模拟)的简称。1991年Vim 1.14版被"Fred Fish Disk #591"这个Amiga用的免费软件集所收录了。1992年1.22版本的Vim被移植到了UNIX和MS-DOS上。从那个时候开始,Vim的全名就变成Vi IMproved(改良)了。

在这之后,Vim加入了不计其数的新功能。做为第一个里程碑的是1994年的3.0版本加入了多窗口编辑(分割视窗)模式,可以在同一终端中同时编辑多个文件。1996年发布的Vim 4.0是第一个利用GUI(图形用户界面)的版本。1998年5.0版本的Vim加入了highlight(语法高亮)功能。2001年的Vim 6.0版本加入了代码折叠、插件、多国语言支持、垂直分割视窗等功能。2006 年5月发布的Vim 7.0版更加入了拼字检查、上下文相关补全,标签页编辑等新功能。2008年8月发布的Vim 7.2,合并了Vim 7.1以来的所有修正补丁,并且加入了脚本的浮点数支持。

2.2 vim模式

从vi派生出来的Vim具有多种模式,这种独特的设计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混淆。几乎所有的编辑器都会有插入和执行命令两种模式,并且大多数的编辑器使用了与Vim截然不同的方式:命令目录(鼠标或者键盘驱动),组合键(通常通过control键(CTRL)和alt键(ALT)组成)或者鼠标输入。Vim和vi一样,仅仅通过键盘来在这些模式之中切换。这就使得Vim可以不用进行菜单或者鼠标操作,并且最小化组合键的操作。对文字录入员或者程序员可以大大增强速度和效率。

Vim具有6种基本模式和5种派生模式

①基本模式

普通模式
在普通模式中,用的编辑器命令,比如移动光标,删除文本等等。这也是Vim启动后的默认模式。这正好和许多新用户期待的操作方式相反(大多数编辑器默认模式为插入模式)。

Vim强大的编辑能力来自于其普通模式命令。普通模式命令往往需要一个操作符结尾。例如普通模式命令"dd"删除当前行,但是第一个"d"的后面可以跟另外的移动命令来代替第二个"d",比如用移动到下一行的"j"键就可以删除当前行和下一行。另外还可以指定命令重复次数,“2dd”(重复"dd"两次),和"dj"的效果是一样的。用户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文本间移动/跳转的命令和其他的普通模式的编辑命令,并且能够灵活组合使用的话,能够比那些没有模式的编辑器更加高效的进行文本编辑。

在普通模式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进入插入模式。比较普通的方式是按"a"(append/追加)键或者"i"(insert/插入)键。

插入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大多数按键都会向文本缓冲区中插入文本。大多数新用户希望文本编辑器编辑过程中一直保持这个模式。

在插入模式中,可以按ESC键回到普通模式。

可视模式
这个模式与普通模式比较相似。但是移动命令会扩大高亮的文本区域。高亮区域可以是字符、行或者是一块文本。当执行一个非移动命令时,命令会被执行到这块高亮的区域上。Vim的"文本对象"也能和移动命令一样用在这个模式中。

选择模式
这个模式和无模式编辑器的行为比较相似(Windows标准文本控件的方式)。这个模式中,可以用鼠标或者光标键高亮选择文本,不过输入任何字符的话,Vim会用这个字符替换选择的高亮文本块,并且自动进入插入模式。

命令行模式
在命令行模式中可以输入会被解释成并执行的文本。例如执行命令(":“键),搜索(”/“和”?“键)或者过滤命令(”!"键)。在命令执行之后,Vim返回到命令行模式之前的模式,通常是普通模式。

Ex模式
这和命令行模式比较相似,在使用":visual"命令离开Ex模式前,可以一次执行多条命令

②派生模式

操作符等待模式
这个派生模式指普通模式中,执行一个操作命令后Vim等待一个"动作"来完成这个命令。Vim也支持在操作符等待模式中使用"文本对象"作为动作,包括"aw"一个单词(a word)、"as"一个句子(a sentence)、"ap"一个段落(a paragraph)等等。

比如,在普通模式下"d2as"删除当前和下一个句子。在可视模式下"apU"把当前段落所有字母大写。

插入普通模式
这个模式是在插入模式下按下ctrl-o键的时候进入。这个时候暂时进入普通模式,执行完一个命令之后,Vim返回插入模式

插入可视模式
这个模式是在插入模式下按下ctrl-o键并且开始一个可视选择的时候开始。在可视区域选择取消的时候,Vim返回插入模式。

插入选择模式
通常这个模式由插入模式下鼠标拖拽或者shift方向键来进入。当选择区域取消的时候,Vim返回插入模式。

替换模式
这是一个特殊的插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可以做和插入模式一样的操作,但是每个输入的字符都会覆盖文本缓冲中已经存在的字符。在普通模式下按"R"键进入。

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了解掌握vim的三种模式(其实有好多模式,目前掌握这3种即可),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正常/普通/命令模式(Normal mode)
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字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 last line mode

插入模式(Insert mode)
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该模式是我们后面用的最频繁
的编辑模式。

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
文件保存或退出,也可以进行文件替换,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操作。 在命令模式下,shift+: 即可进入该模
式。要查看你的所有模式:打开vim,底行模式直接输入:help vim-modes

2.3 vim的基本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进入vim,在系统提示符号输入vim及文件名称后,就进入vim全屏幕编辑画面vim test.c
或者直接输入vi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你进入vim之后,是处于[正常模式],你要切换到[插入模式]才能够输入文字。

[正常模式]切换至[插入模式]
输入a
输入i
输入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插入模式]切换至[正常模式]
目前处于[插入模式],就只能一直输入文字,如果发现输错了字,想用光标键往回移动,将该字删除,可以先按一下「ESC」键转到[正常模式]再删除文字。当然,也可以直接删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常模式]切换至[末行模式]
「shift + ;」, 其实就是输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退出vim及保存文件,在[正常模式]下,按一下「:」冒号键进入「Last line mode」,例如:
: w (保存当前文件)
: wq (输入「wq」,存盘并退出vim)
: q! (输入q!,不存盘强制退出vim)

2.4 vim正常模式命令集

插入模式
按「i」切换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按“i”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光标当前位置开始输入文件;
按「a」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目前光标所在位置的下一个位置开始输入文字;
按「o」进入插入模式后,是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文字。
从插入模式切换为命令模式
按「ESC」键。
移动光标
vim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光标来上下左右移动,但正规的vim是用小写英文字母「h」、「j」、「k」、
「l」,分别控制光标左、下、上、右移一格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4个键,因为在键盘最初设计的时候是没有方向键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G」:移动到文章的最后,即shift+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 $ 」: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尾” ,即shift+4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首”,即shift+6
按「w」: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开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e」: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字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b」:光标回到上个字的开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l」:光标移到该行的第#个位置,如:5l,56l
按[gg]:进入到文本开始
按[shift+g]:进入文本末端
按「ctrl」+「b」:屏幕往“后”移动一页
按「ctrl」+「f」:屏幕往“前”移动一页
按「ctrl」+「u」:屏幕往“后”移动半页
按「ctrl」+「d」:屏幕往“前”移动半页
删除文字
「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一个字符
「#x」:例如,「6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包含自己在内)”6个字符
「X」:大写的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一个字符
「#X」:例如,「20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20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
「#dd」:从光标所在行开始删除#行
复制
「yw」:将光标所在之处到字尾的字符复制到缓冲区中。
「#yw」:复制#个字到缓冲区
「yy」:复制光标所在行到缓冲区。
「#yy」:例如,「6yy」表示拷贝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文字。
「p」:将缓冲区内的字符贴到光标所在位置。注意:所有与“y”有关的复制命令都必须与“p”配合才能完成复制与粘贴功能。
替换
「r」:替换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R」:替换光标所到之处的字符,直到按下「ESC」键为止。
撤销上一次操作
「u」:如果您误执行一个命令,可以马上按下「u」,回到上一个操作。按多次“u”可以执行多次回复。
「ctrl + r」: 撤销的恢复
更改
「cw」:更改光标所在处的字到字尾处
「c#w」:例如,「c3w」表示更改3个字
跳至指定的行
「ctrl」+「g」列出光标所在行的行号。
「#G」:例如,「15G」,表示移动光标至文章的第15行行首。

2.5 vim末行模式命令集

在使用末行模式之前,请记住先按「ESC」键确定您已经处于正常模式,再按「:」冒号即可进入末行模式。
列出行号
「set nu」: 输入「set nu」后,会在文件中的每一行前面列出行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跳到文件中的某一行
「#」:「#」号表示一个数字,在冒号后输入一个数字,再按回车键就会跳到该行了,如输入数字15,再回车,就会跳到文章的第15行。
查找字符
「/关键字」: 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符,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
「n」会往后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符,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前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问题:/ 和 ?查找有和区别?操作实验一下
保存文件
「w」: 在冒号输入字母「w」就可以将文件保存起来
离开vim
「q」:按「q」就是退出,如果无法离开vim,可以在「q」后跟一个「!」强制离开vim。
「wq」:一般建议离开时,搭配「w」一起使用,这样在退出的时候还可以保存文件。

2.6 简单vim配置

配置文件的位置
在目录 /etc/ 下面,有个名为vimrc的文件,这是系统中公共的vim配置文件,对所有用户都有效。而在每个用户的主目录下,都可以自己建立私有的配置文件,命名为:“.vimrc”。例如,/root目录下,通常已经存在一个.vimrc文件,如果不存在,则创建之。
切换用户成为自己执行 su ,进入自己的主工作目录,执行 cd ~
打开自己目录下的.vimrc文件,执行 vim .vimrc
常用配置选项,用来测试
设置语法高亮: syntax on
显示行号: set nu
设置缩进的空格数为4: set shiftwidth=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感兴趣还可以在网上多找找其他的插件什么的设置,下图是作者设置的vi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参考资料
Vim 从入门到精通

3.Linux编译器 - gcc/g++使用

在介绍和使用之前我们先查看一下gcc和g++版本
输入gcc -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这里我的系统是4.8.5版本,对于初学者已经够用了,当然,有需要也可以自己升级
再输入g++ -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遇到下面这种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表明我们没有安装g++,我们安装以下即可
输入sudo yum install -y gcc-c++,再输入密码,出现下面的界面就安装成功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将cpp静态库也安装一下
输入指令sudo yum install -y libstdc++-stati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 背景知识

  1. 预处理(进行宏替换)
  2. 编译(生成汇编)
  3. 汇编(生成机器可识别代码)
  4. 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或库文件)

3.2 gcc如何完成

格式 gcc [选项] 要编译的文件 [选项] [目标文件]

预处理(进行宏替换)
预处理功能主要包括宏定义,文件包含,条件编译,去注释等。
预处理指令是以#号开头的代码行。
实例: gcc -E test.c -o test.i
选项“-E”,该选项的作用是让 gcc 在预处理结束后停止编译过程。
选项“-o”是指目标文件,“.i”文件为已经过预处理的C原始程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est.c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编译后总共有851行,其中包括了头文件的展开复制, 替换了宏定义,直接输出条件编译。

编译(生成汇编)
在这个阶段中,gcc 首先要检查代码的规范性、是否有语法错误等,以确定代码的实际要做的工作,在检查
无误后,gcc 把代码翻译成汇编语言。
用户可以使用“-S”选项来进行查看,该选项只进行编译而不进行汇编,生成汇编代码。
实例: gcc -S test.i -o tes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汇编(生成机器可识别代码)
汇编阶段是把编译阶段生成的“.s”文件转成目标文件
读者在此可使用选项“-c”就可看到汇编代码已转化为“.o”的二进制目标代码了
实例: gcc -c test.s -o test.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进制查看工具od test.o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或库文件)
在成功编译之后,就进入了链接阶段。
实例: gcc test.o -o te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函数库
我们的C程序中,并没有定义“printf”的函数实现,且在预编译中包含的“stdio.h”中也只有该函数的声明,而没有定义函数的实现,那么,是在哪里实“printf”函数的呢?
最后的答案是:系统把这些函数实现都被做到名为 libc.so.6 的库文件中去了,在没有特别指定时,gcc 会到系统默认的搜索路径“/usr/lib”下进行查找,也就是链接到 libc.so.6 库函数中去,这样就能实现函数“printf”了,而这也就是链接的作用

函数库一般分为静态库和动态库两种
静态库是指编译链接时,把库文件的代码全部加入到可执行文件中,因此生成的文件比较大,但在运行时也就不再需要库文件了。其后缀名一般为“.a”动态库与之相反,在编译链接时并没有把库文件的代码加入到可执行文件中,而是在程序执行时由运行时链接文件加载库,这样可以节省系统的开销。动态库一般后缀名为“.so”,如前面所述的 libc.so.6 就是动态库。gcc 在编译时默认使用动态库。完成了链接之后,gcc 就可以生成可执行文件,如下所示。
gcc hello.o –o hello
我们先来查看我们gcc的依赖库
首先输入ls /lib64/libc.*
正常应该是如下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是下面这种情况也不要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情况是缺少了静态库,我们进行安装即可
输入下面的指令sudo yum install glibc-stati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安装完成再进行查看即可

gcc默认生成的二进制程序,是动态链接的,这点可以通过 file 命令验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处理的test文件是依赖于c的动态库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我们怎么使用静态链接呢?
我们输入下面的代码gcc test.c -o tests -stati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静态链接的文件比动态链接的文件大许多,我们分析以下他们的区别

  1. 动态链接是将我们需要的函数的地址,填入我的可执行程序当中,建立关联,这样可以节省资源
  2. 静态链接是将你需要的整个库拷贝到我们的可执行程序当中,极大占用资源

gcc选项总结
-E 只激活预处理,这个不生成文件,你需要把它重定向到一个输出文件里面
-S 编译到汇编语言不进行汇编和链接
-c 编译到目标代码
-o 文件输出到 文件
-static 此选项对生成的文件采用静态链接
-g 生成调试信息。GNU 调试器可利用该信息。
-shared 此选项将尽量使用动态库,所以生成文件比较小,但是需要系统由动态库.
-O0
-O1
-O2
-O3 编译器的优化选项的4个级别,-O0表示没有优化,-O1为缺省值,-O3优化级别最高
-w 不生成任何警告信息。
-Wall 生成所有警告信息。

4.Linux调试器-gdb使用

4.1 背景

程序的发布方式有两种,debug模式和release模式
Linux gcc/g++出来的二进制程序,默认是release模式
要使用gdb调试,必须在源代码生成二进制程序的时候, 加上 -g 选项

4.2 开始使用

gdb binFile 退出: ctrl + d 或 quit 调试命令:
list/l 行号:显示binFile源代码,接着上次的位置往下列,每次列10行。
list/l 函数名:列出某个函数的源代码。
r或run:运行程序。
n 或 next:单条执行。
s或step:进入函数调用
break(b) 行号:在某一行设置断点
break 函数名:在某个函数开头设置断点
info break :查看断点信息。
finish:执行到当前函数返回,然后挺下来等待命令
print§:打印表达式的值,通过表达式可以修改变量的值或者调用函数
p 变量:打印变量值。
set var:修改变量的值
continue(或c):从当前位置开始连续而非单步执行程序
run(或r):从开始连续而非单步执行程序
delete breakpoints:删除所有断点
delete breakpoints n:删除序号为n的断点
disable breakpoints:禁用断点
enable breakpoints:启用断点
info(或i) breakpoints:参看当前设置了哪些断点
display 变量名:跟踪查看一个变量,每次停下来都显示它的值
undisplay:取消对先前设置的那些变量的跟踪
until X行号:跳至X行
breaktrace(或bt):查看各级函数调用及参数
info(i) locals:查看当前栈帧局部变量的值
quit:退出gdb

4.3 理解

首先我们建立一个test.c文件,然后进行编译,代码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在gcc或g++环境下默认生成的是动态链接release可执行文件,也就是说,他无法进行调试
我们可以在编译时加上-g,即指令gcc test.c -o testdebug -g
我们可以通过readelf -S 文件名的方式来查看两个可执行文件有何不同
默认生成的test可执行文件readelf -S tes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生成的debug文件readelf -S testdebu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第二个文件是包含调试信息的,而第一个没有,所以第二个文件才能使用gdb进行调试

第一步我们输入指令gdb testdebug开始调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gbd会记录最近一条命令,如果命令无变化,可以直接回车
比如我们先显示所有代码从头开始打印输入l 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指令b 行号打断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指令info b查看断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指令d 断点编号删除断点,记住不是行号而是查看断点中的num编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输入指令r开始调试,如果没设置断点,则直接运行结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在执行函数前打一个断点,输入指令s为逐语句,输入n为逐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指令bt查看当前调用堆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指令p 变量名打印变量内容,或者指令p &变量名查看地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你想常显示输入指令display 变量名,取消常显示输入指令undispla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指令finish当前函数直接跑完再停下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或者还可以输入指令until 行号直接跳转到某一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比如下面我们多打几个断点,执行命令c直接运行到下一个断点停下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执行命令disable/enable 断点编号能关闭/打开断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执行命令quit退出gdb调试工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有基础gdb调试命令就这些啦!

5.Linux项目自动化构建工具-make/Makefile

5.1 背景

会不会写makefile,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完成大型工程的能力

一个工程中的源文件不计数,其按类型、功能、模块分别放在若干个目录中,makefile定义了一系列的规则来指定,哪些文件需要先编译,哪些文件需要后编译,哪些文件需要重新编译,甚至于进行更复杂的功能操作

makefile带来的好处就是——“自动化编译”,一旦写好,只需要一个make命令,整个工程完全自动编译,极大的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

make是一个命令工具,是一个解释makefile中指令的命令工具,一般来说,大多数的IDE都有这个命令,比如:Delphi的make,Visual C++的nmake,Linux下GNU的make。可见,makefile都成为了一种在工程方面的编译方法。

make是一条命令,makefile是一个文件,两个搭配使用,完成项目自动化构建。

5.2 理解

首先我们先在c文件的同目录下建立一个Makefile文件(首字母大小写均可)
输入touch Makefil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打开Makefile文件输入下面信息后保存退出

  1 tests:test.c
  2   gcc test.c -o tests 
  3 .PHONY:clean
  4 clean:
  5   rm -f tes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段代码中第一行test是我们自己定义的Makefile命令,指向test.c文件,其为依赖关系,只有执行对应的指令,才会执行相对应的依赖方法,第三行中的.PHONY为伪目标定义,使得clean命令可以重复执行。
下面我们看如何使用这两个makefile命令
如果我们直接输入make则直接默认执行第一条命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make tes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再执行第二条命令make clea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重复使用第一条命令,则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因为我们的tests文件修改时间晚于test.c文件,所以它默认tests文件不必重新生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我们对test.c文件进行修改,再调用第一条命令,则可以重新调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此时test.c文件最近修改时间比tests文件要更晚,此时我们再调用make指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3 实例代码

首先我们建立三个文件,如下:
test.h

  1 #pragma once 
  2 #include<stdio.h>
  3 
  4 extern void show(); 

test.c

  1 #include"test.h"
  2 void show()
  3 {
    
    
  4   printf("hello linux!\n");                                                                                                                                                                                                      
  5 }   

code.c

  1 #include"test.h"
  2 
  3 int main()
  4 {
    
    
  5   show();                                                                                                                                                                                                                        
  6   return 0;                                                                                                            
  7 }  

我们再将Makefile文件修改一下,如下:

  1 test:test.o code.o
  2   gcc -o tests test.o code.o
  3 test.o:test.c
  4   gcc -c test.c -o test.o
  5 code.o:code.c
  6   gcc -c code.c -o code.o
  7 
  8 .PHONY:clean
  9 clean:
 10   rm -f *.o tests  

保存后退出
我们输入命令mak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执行命令make clea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开始的test命令下对应的是两个.o文件,但是目录下并没有,那么它会继续向下寻找依赖关系,执行依赖方法。

5.4 原理

make是如何工作的,在默认的方式下,也就是我们只输入make命令。那么,

  1. make会在当前目录下找名字叫“Makefile”或“makefile”的文件。
  2. 如果找到,它会找文件中的第一个目标文件(target),在上面的例子中,他会找到“tests”这个文件,并把这个文件作为最终的目标文件。
  3. 如果tests文件不存在,或是tests所依赖的后面的test.o及code.o文件的文件修改时间要比tests这个文件新(可以用 touch 测试),那么,他就会执行后面所定义的命令来生成tests这个文件。
  4. 如果tests所依赖的test.o和code.o文件不存在,那么make会在当前文件中找目标为test.o和code.o文件的依赖性,如果找到则再根据那一个规则生成test.o和code.o文件。(这有点像一个堆栈的过程)
  5. 当然,你的C文件和H文件是存在的啦,于是make会生成 test.o和code.o文件,然后再用 test.o和code.o 文件声明make的终极任务,也就是执行文件tests了。
  6. 这就是整个make的依赖性,make会一层又一层地去找文件的依赖关系,直到最终编译出第一个目标文件。
  7. 在找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比如最后被依赖的文件找不到,那么make就会直接退出,并报错,而对于所定义的命令的错误,或是编译不成功,make根本不理。
  8. make只管文件的依赖性,即,如果在我找了依赖关系之后,冒号后面的文件还是不在,那么对不起,我就不工作啦。

5.5 项目清理

  1. 工程是需要被清理的
  2. 像clean这种,没有被第一个目标文件直接或间接关联,那么它后面所定义的命令将不会被自动执行,不过,我们可以显示要make执行。即命令——“make clean”,以此来清除所有的目标文件,以便重编译。
  3. 但是一般我们这种clean的目标文件,我们将它设置为伪目标,用 .PHONY 修饰,伪目标的特性是,总是被执行的。
  4. 可以将我们的 tests 目标文件声明成伪目标,测试一下。

5.6 Linux第一个小程序-进度条

首先我们创建Makefile文件并进行编辑保存

  1 proc:proc.c
  2   gcc -o proc proc.c
  3 .PHONY:clean
  4   rm -f proc  

创建proc.c文件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
    
    
 	int i = 0;
 	char bar[102];
 	memset(bar, 0 ,sizeof(bar));
 	const char *lable="|/-\\";
 	while(i <= 100 ){
    
    
 		printf("[%-100s][%d%%][%c]\r", bar, i, lable[i%4]);
 		fflush(stdout);
 		bar[i++] = '#';
 		usleep(10000);
	}
 	printf("\n");
 	return 0;
}

保存好执行mak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运行pro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Linux上git的使用

首先我们在命令行输入git -v查看是否安装gi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若没有安装先执行sudo yum install -y git
因为作者使用的是GitHub托管代码,如果是gitee方法也大同小异
首先我们先建立一个项目仓库,用于测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两个选项都是用于建立新项目仓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拷贝该仓库的本地链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我们回到Linux,进行第一步操作git clone 刚刚复制的仓库链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访问同名目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代码上传,第一步上传代码到本地
git add test1.c
再写提交日志
git commit -m "这是一个测试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进行push上传,输入git push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push过程中,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但是现在GitHub不支持密码方式push,所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令牌,用令牌代替密码即可成功push(getee用户不需要)

令牌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往下滑动可以找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我这是创建过的,所以可能有些不同,没创建过的应该只有一个按钮

有可能直接就是下面的页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记得复制好,放到记事本或者其他可以记录的地方,下一次进来就看不见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次上传直接用这个令牌就行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还有一种其他的情况,如果在别的设备上我们更改了GitHub上该仓库内容,可能我们直接进行push会碰到下面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GitHub的仓库有了另一个文件,但是我的本地仓库并没有,此时我们建立一个新文件上传,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我们上传失败了,这是因为本地仓库和平台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也就是发生了冲突,这个时候我们直接无脑
git pull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我们再进行上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关于.gitignore文件我们可以自己进行编辑修改,主要目的就是在以目录文件形式上传时,过滤掉不需要的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添加两个后缀名为.x和.X的信息,下面我们创建一个目录,包含一些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再进行commit命令时,本地已经将.x和.X文件忽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再看GitHub仓库同样没有上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结语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作者,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给个一键三连吧,蟹蟹你哟!!!
Linux两万两千多字的文章,花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制作不易,如有不正之处敬请指出
感谢大家的来访,UU们的观看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时间的催化剂下,让我们彼此都成为更优秀的人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kingxzq/article/details/131607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