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 *p = "abcdefg"; 常量字符串"abcdefg"位于静态存储区,通过p不能修改该字符串常量

一、程序的内存分配
1、栈区(stack):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值等;
2、堆区(heap)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操作系统OS回收 。注意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倒是类似于链表; (malloc,new,free,delete)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eg:

	int main()
	{
	int a = 10;       //栈
	char *p1 = "abcdef";      //"abcdef\0"在常量区,p1在栈上   
	                         //相当于  const char *p1 = "abcdef";p1的地址可以修改,但指向的内容不能被修改
    char *p2;         //栈
    p2 = (char *)malloc(10); //分配到的1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2, "abcdef");
    *(p1+2) = 'a';  //会报错,Unhandled exception at 0x00DB8650 in
                    //pointer1.exe: 0xC0000005: Access violation writing 
                    //location 0x00DBDD3A.  因为p1指向的是常量区,不能修改
    *(p2+2) = 'h';//  字符'c'被修改为'h'

	return 0;
    }

申请后系统的响应 :
栈(stack):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heap) :首先应该知道操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申请大小的限制 :
栈(stack):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Heap) :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申请效率比较:
栈(stack):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Heap) :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stack):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Heap) :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astiellee929/article/details/88628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