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将软件开发过程改造成一个公式化的迭代模式,可以提升软件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作者:禅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1.简介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软件开发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编程语言、框架、工具不断涌现,协同工作的强烈需求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挑战。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开发方式来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传统的瀑布模型开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

“数据驱动”开发模式最早由德国计算机科学家安迪.卡尼曼提出,他认为软件开发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重构建模”。也就是说,程序员首先设计了一个整体结构图,然后再逐步细化每一个模块。但对于当今这个复杂的行业来说,需求总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对项目的进展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卡尼曼建议采用“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它所依赖的核心概念就是数据采集和分析。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析已有的历史数据,推测未来的发展方向,预测软件系统的行为,从而建立正确的设计假设,开发出符合未来的软件产品。这种方式能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精准地把握产品目标,有效地规划开发计划,减少开发周期,提升开发质量。

在未来,“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将成为主流开发模式。原因如下:

  1. 精准化管理——“数据驱动”开发模式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用户的真实需求,并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调整开发进度和策略,有效地控制风险。此外,它还能够让团队成员沟通更加顺畅,减少工作上的摩擦,提升协作能力。

  2. 快速响应市场——软件系统的发展依赖用户的参与,“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可以即时反映客户需求的变化,满足用户需求,释放出更多的创意资源。同时,它还支持敏捷开发和持续交付的精神,保证产品质量的高速增长。

  3. 更高的开发效率——“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业务逻辑上,不再受限于过时的软件设计思路和规则束缚,开发效率显著提升。同时,它还能够有效防止一些不必要的返工和重新设计,节省开发时间和金钱开支。

  4. 降低技术债务——“数据驱动”开发模式能够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将技术知识投入到核心的业务逻辑实现之中,而不是过多关注技术细节。这样做可以促使软件开发人员在全栈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降低技术债务,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

2.基本概念和术语

2.1.数据

数据(data)是指用来描述客观事物或可观察事件的一切原始信息。在这个定义下,数据可以是任何事物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是由人工或者机器生成的信息。通常,数据包括文字、数字、图像、视频、声音、文档、表格等不同形式。

2.2.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开发模型,又称为软件工程方法、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规范,是指用以理解、定义、构造和管理软件产品的过程、方法、技术和标准。通过一定的模型,可以理清软件开发各个方面的任务、活动、角色、组织、过程和工具,并有助于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规划、监督和控制。

目前,常用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敏捷模型、XP极限编程模型、Kanban工作流模型、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模型、DevOps运维开发模型。这些模型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和联系。这里我们只讨论数据驱动开发模型。

2.3.数据驱动开发模式

数据驱动开发模式,也叫做“自动化敏捷开发”,简称ADP模型。ADP模型认为,软件开发是一个重复性很强的过程,如果通过自动化的方法,让开发流程中的决策和执行都可以自动完成,那么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开发效率,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ADP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采用机器学习技术设计出解决方案,将该解决方案集成到软件系统中,并通过测试验证效果。整个过程不仅能提升软件开发效率,而且还能降低成本,保障软件质量。

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包含四个要素:

  • 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收集产品需求、用户反馈、竞品分析、业务报告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找出数据的价值。确定主要的数据指标,并制定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策略,将数据转换为有价值的知识。
  • 算法设计: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设计数据驱动模型,从而找到系统瓶颈,提出优化方案,并且通过回归测试、AB测试等验证效果。
  • 模型训练与部署:将模型训练出来,将模型集成到软件系统中,进行自动化测试验证,确保模型运行正常。
  • 项目管理:将数据驱动开发模式引入到项目管理流程中,规范开发计划,分配任务,并监控进度,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3.核心算法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

3.1.数据采集与分析

数据的采集分为三步:

  1. 收集:从多个渠道获取数据,包括客户反馈、业务报表、竞品分析、产品需求等。
  2. 分析: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分布、特征、关联关系等。
  3. 处理:将数据进行清洗、过滤,将原有属性重新组合成有意义的属性。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后,得到的数据既有实际意义,又易于进行分析。

3.2.算法设计

数据驱动开发的核心算法有两种:决策树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

3.2.1.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是一种分类和回归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选择来完成决策。决策树是一种递归的过程,每次从待分类的数据集合中选择最优特征进行分割,再依据该特征将数据集分割成子集,继续往下递归。

决策树算法的特点:

  1. 容易理解:决策树模型非常直观,你可以直观地看到哪些特征起作用,如何进行分类。
  2. 可解释性:决策树模型十分简单,但是它的可解释性却很强,你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每个结点的决定原因。
  3. 不容易过拟合:决策树算法能够对训练样本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不利。由于决策树相对其他算法可以更好的处理不平衡问题,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分类和回归问题。

决策树算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选择评估指标:选择适用于当前问题的评估指标,比如分类问题选用准确率、召回率;回归问题选用均方误差、R-squared等。
  2. 分割数据集:从所有训练数据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训练数据,剩下的作为测试数据。
  3. 构造根节点:对所有属性进行一次遍历,选择评估指标最大的属性作为根节点。
  4. 选择最优属性:对分割后的子集,选择评估指标最小的属性作为分割点。
  5. 生成子节点:将分割点及其对应的值作为叶子结点,继续对两个子集继续分割。
  6. 停止分割条件:判断是否达到停止条件,如所有数据属于同一类,则停止分割。
  7. 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利用生成的决策树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
  8. 评估结果:计算测试数据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评估模型的性能。
  9. 重复上述步骤:更新属性列表和评估指标,进行再次分割,生成新的决策树。

3.2.2.神经网络算法

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非线性回归和分类算法。它由输入层、隐藏层、输出层组成。输入层接收初始输入,通过隐藏层传递处理,再通过输出层输出预测值。

神经网络算法的特点:

  1. 高度灵活:神经网络算法的结构十分灵活,可以在不同的问题中发挥作用。
  2. 可以学习: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自学习能力,无需预先指定特征。
  3. 模型容错能力强:神经网络算法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对异常数据能够获得较高的准确性。

神经网络算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初始化参数:设置神经网络的超参数,包括神经元数量、学习率、激活函数、迭代次数、正则项系数等。
  2. 激活函数:根据数据类型选择激活函数,如sigmoid函数、tanh函数等。
  3. 训练过程: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神经网络的参数,通过梯度下降法更新参数,得到合适的参数。
  4. 测试过程:对测试数据进行预测,得到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评估模型的性能。
  5. 重复上述步骤:更新超参数,重复训练过程,直到模型准确率达到要求。

3.3.模型训练与部署

数据驱动开发模型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型,它的训练是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是一种黑箱模型,无法直接修改。为了使模型具有实际的意义,需要将模型部署到软件系统中,以实现数据驱动的自动化。

模型的部署有两种方式:

  1. 监控预警:部署模型之后,可以在一定频率下对某些关键指标进行监控,如果出现模型预测结果偏离实际情况的情况,就立刻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通知。
  2. 用户推荐:部署模型之后,可以通过提供推荐服务的方式,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

3.4.项目管理

数据驱动开发模式的项目管理相比传统瀑布模式有如下优势:

  1. 更快的反馈循环:通过数据驱动的开发方式,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开发进度,反馈速度快,比传统瀑布模型的反馈周期缩短很多。
  2. 更精准的计划管理:数据驱动的开发模式能够准确预测需求的变化,并据此对开发计划进行调整,减小风险。
  3. 避免返工:由于模型的训练是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所以模型训练的时候不会出现返工现象。
  4.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通过数据驱动的开发方式,团队成员可以不必等待设计阶段,直接就进入编码阶段,提升协作效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3311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