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盘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盘结构作用拓扑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盘面(Platters)

  1. 磁盘圆形盘面,一个磁盘内含有多个盘面。
  2. 层叠关系,每个盘面之间不会贴着。
  3. 第一个盘的正面成为0面,反面为1面;第二个盘正面为2面,反面为3面,以此类推。
  4. 第一个盘面磁头为0磁头,背面为1磁头…第二个盘正面为2磁头,反面为3磁头,以此类推。
  5. 一个磁头用于读写数据,盘面数和磁头数是相等的。

作用:

  • 盘面主要作用于划分多个扇区用来存放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磁头(head)

  • 磁头放置在盘面的上面与下面,磁头不会触碰到盘面本身的,每个盘面会有两个磁头,称为读写磁头,可以对数据进行读写。磁头是硬盘中对盘片进行读写工作的工具。硬盘在工作时,磁头通过感应旋转的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通过改变盘片上的磁场来写入数据。为避免磁头和盘片的磨损,在工作状态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只有在电源关闭之后,磁头会自动回到在盘片上的固定位置(称为着陆区,此处盘片并不存储数据,是盘片的起始位置)。

作用:

  • 磁头是在盘面中起到读写数据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扇区(Sector)

  1. 每个磁道上可以存储数KB的数据,但计算机并不需要一次读写这么多数据。在这一这基础上,又把每个磁道划分成若干弧段, 每段称为一个扇区。磁盘驱动器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
  2. 扇区是分布在盘面的数据分割区,以扇形区分,一个盘面可分多个扇区,扇区大小可根据系统自定义规划。
  3. 扇区是硬盘上存储的物理单位,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N次方(N=0,1,2,3)字节的数据。
  4. 从DOS时代起,每扇区是128×22=512字节,现在已经成了业界不成文的规定,也没有哪个硬盘厂商试图去改变这种约定。
  5. 即使计算机只需要硬盘上存储的某个字节,也须一次把这个字节所在的扇区中的全部512字节读入内存,再选择所需的那个字节。
  6. 扇区的编号是从1开始,而不是0
  7. 为了对扇区进行查找和管理,需要对扇区进行编号,扇区的编号从0磁道开始,起始扇区为1扇区,其后为2扇区、3扇区……,0磁道的扇区编号结束后,1磁道的起始扇区累计编号,直到最后一个磁道的最后一个扇区(n扇区)。例如,某个硬盘有1024个磁道,每个磁道划分为63个扇区,则0磁道的扇区号为1~63,1磁道的起始扇区号为64最后一个磁道的最后一个扇区号为64512。

作用:

  • 扇形主要用来存放系统数据。

磁道(Track)

  1. 每个盘片的每个盘面被划分成多个狭窄的同心圆环,数据就是存储在这样的同心圆环上,我们将这样的圆环称为磁道每个盘面可以划分多个磁道。
  2. 在每个盘面的最外圈,离盘心最远的地方是“0”磁道,向盘心方向依次增长为1磁道,2磁道,等等。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

作用:

  • 磁道是磁头访问盘面扇区的隧道,磁盘转起后磁头读取扇区内的数据。

柱面(Cylinder)

  • 离盘心最远的磁道为0磁道,依此往里为1磁道,2磁道,3磁道…,不同面上相同磁道编号则组成了一个圆柱面,即所称的柱面。
  • 硬盘数据的读写是按柱面进行,即磁头读写数据时首先在同一柱面内从0磁头开始进行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盘面( 即磁头上)进行操作,只有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全部读写完毕后磁头才转移到下一柱面,因为选取磁头只需通过电子切换即可 ,而选取柱面则必须通过机械切换。电子切换比从在机械上磁头向邻近磁道移动快得多。因此,数据的读写按柱面进行,而不 按盘面进行。 读写数据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尽可能提高了硬盘读写效率。

簇(Cluster)

  • 将物理相邻的若干个扇区称为了一个簇。操作系统读写磁盘的基本单位是扇区,而文件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簇。每个簇只能由一个文件占用,即使这个文件中有几个字节,决不允许两个以上的文件共用一个簇,否则会造成数据的混乱。这种以簇为最小分配单位的机制,使硬盘对数据的管理变得相对容易,但也造成了磁盘空间的浪费。在Windows下,随便找个几字节的文件,在其上面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看看实际大小与占用空间两项内容,如大小:15字节 (15 字节), 占用空间:4.00 KB (4096 字节)。这里的占用空间就是你机器分区的簇大小,因为再小的文件都会占用空 间,逻辑基本单位是4K,所以都会占用4K。簇一般有这几类大小 4K,8K,16K,32K,64K等。簇越大存储性能越好,但空间浪费严重。簇越小性能相对越低,但空间利用率高。NTFS格式的文件系统簇的大小为4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硬盘读写数据的过程

现代硬盘寻道都是采用CHS(Cylinder Head Sector)的方式,硬盘读取数据时,读写磁头沿径向移动,移到要读取的扇区所在磁 道的上方,这段时间称为寻道时间(seek time)。因读写磁头的起始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同,寻道时间也不同。目前硬盘一 般为2到30毫秒,平均约为9毫秒。磁头到达指定磁道后,然后通过盘片的旋转,使得要读取的扇区转到读写磁头的下方,这段时间称 为旋转延迟时间(rotational latencytime)

  • 一个7200(转/每分钟)的硬盘,每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60×1000÷7200=8.33毫秒,则平均旋转延迟时间为8.33÷2=4.17毫秒(平均情况下,需要旋转半圈)。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选装延迟称为平均存取时间。
  • 硬盘的容量计算公式:硬盘容量=盘面数×柱面数×扇区数×512字节

磁盘读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

在了解了硬盘的基本原理之后,不难推算出,磁盘上数据读取和写入所花费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寻道时间
    所谓寻道时间,其实就是磁臂移动到指定磁道所需要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又可以分为两部分:
    寻道时间=启动磁臂的时间+常数*所需移动的磁道数
    其中常数和驱动器的的硬件相关,启动磁臂的时间也和驱动器的硬件相关
  2. 旋转延迟
    旋转延迟指的是把扇区移动到磁头下面的时间。这个时间和驱动器的转数有关,我们通常所说的7200转的硬盘的转就是这个。平均旋转延迟=1/(2 * 转数每秒),比如7200转的硬盘的平均旋转延迟等于1/2 * 120≈4.17ms。旋转延迟只和硬件有关。
  3. 传输时间
    传输时间指的是从磁盘读出或将数据写入磁盘的时间。这个时间等于:所需要读写的字节数/每秒转速*每扇区的字节数

硬盘与软盘的扇区编号

硬盘在进行扇区编号时与软盘有一些区别,在软盘的一个磁道中,扇区号一次编排,即1、2、3…n扇区。由于硬盘的转速较高,磁头在完成某个扇区数据的读写后,必须将数据传输到微机,这需要一个时间,但是这时硬盘在继续高速旋转,当数据传输完成后,磁头读写第二个扇区时,磁盘已经旋转到了另外一个扇区。因此在早期硬盘中,扇区号是按照某个间隔系数跳跃编排的。比 如,2号扇区并不是1号扇区后的按顺序的第一个,而是第八个,3号扇区又是2号扇区后的按顺序的第八个,依此类推,这个“八”称为 交叉因子。


硬盘驱动器如何工作?
交互式3D模型说明硬盘驱动器如何磁性存储信息

发布了4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8 · 访问量 753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395686/article/details/10520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