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江南

茶歇江南

世人都晓江南好,附庸风雅忘不了。东南形胜和才子佳人是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深刻印象,但有多少人能把江南崇文尚学的风气的渊薮解释得清楚呢?千里迢迢来到绍兴拜访鲁迅的故居也只是为了带自己的小孩沾沾文气,嘉兴乌镇里摩肩接踵的人流当中有几人愿意跨步迈入昭明书院稍作停息?旅游至此地的人们大都是江南文化的朝圣者,他们知道文曲星落在东南,来这里的愿望便是祈祷自己的孩子能够高中状元,至少可以考个好大学,搏得一个光明前程。将读书与功名天然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国世俗社会的共同意识。难以想象一个正常的家族、家庭不鼓励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取得功名而光宗耀祖,写在朱红大门两侧的经年不换的对联,传达出“读书求功名、诗书传家久”的明确意味。

经济发达、商贾云集的时代,是个体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文采飞扬、艺术潮流兴起的时代。明代以降,富庶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早期的商品经济模式,行业分工细致,农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商品交换与流通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城市扩容,消费水平的提高也相应地使市民阶层扩大,市井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文化人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而那些在科举路上前行不顺的读书人,以及那些不愿皓首穷经、同流合污的墨客,不约而同地成为了自由职业者。文人享受生活的浪漫、潇洒、不羁与些许颓废,其行迹、为人都与社会上的一套礼教格格不入,他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之高,是为现实社会秩序和道德法则所不容的。他们遁隐于野,寄情山水,以生活的适度和各自的自在为最高标准,乐于在跳跃的文化符号中倘佯,散漫、敏感、细腻而多情。文人群体是完美主义症候群体,他们都有种精益求精的唯美倾向和废寝忘食的雅兴,即便是消遣玩乐也能形成精致、精美的标准和美轮美奂的境界。花鸟鱼虫、琴棋书画,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和诠释都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乃至难以理解的高峰。他们把自己沉浸在精神的寄托之处,将其中的点点滴滴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既供自我欣赏,又可让旁人认同、赞美。寥寥数笔,文辞简峭,与他们身上的率真写意相契合,可谓妙笔生花。笔下的烟花句子,记录着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命追求,以最普通的人性内容表现出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令读者为之感动流涕。江南地域里浓郁的文人情调,逸兴遄飞,懂得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懂的人漠然不知所云。

实际上,文人学者不看重功名利禄,也不希望受到任何言谈的限制和思维的禁锢,只是单纯想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人生时空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风骨和脊梁,在经历波谲云诡、暗流涌动的官场斗争之后转而厌倦应付朝政上的纷争纠葛,便思量着隐退市井、遁入山林,生活在平静、优雅的闲暇中读书撰述进而得以放松身躯和心灵。文人大都在幼童时期便有了聪慧颖悟之公评,他们身上的灵性和悟性可称为一种与生俱来的禀赋,而恰恰这种天生的聪敏灵秀造就了清高和洒脱、狷介和刚愎。譬如,因著书立言得罪万历皇帝而不得不自刭于牢狱的李贽是一位常年依靠他人接济和帮衬才能勉强度日的哲学家;生于嘉靖年间的陈继儒在年轻时公然烧掉自己的儒冠儒服借此宣示学而不仕的决心;在崇祯的最后一次应试中落榜的李渔不愿成为清朝贰臣而放弃科考仕进选择成为一名从事文化创作的自由职业者;生于万历而卒于康熙的张岱年仅八岁便得到了前辈陈继儒的夸赞和赏识,如此这般人物,性情大体相同。

大明王朝的政治昏暗肇始于嘉靖与隆庆之间,朱明政权在万历时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了崇祯年间竟恶化至朋党乱政、皇权式微、外族进犯、民不聊生的地步。对朋党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剖析与研究在黄仁宇笔下的《万历十五年》里有系统性的精彩论述,但作者更多地从技术官僚的视角和现代体制的角度出发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影响轻描淡写。在剧烈而残忍的上层政治斗争过程中,“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俨然成了日常现象,晚明时代的知识分子于是感到惶恐不安又无可奈何。钻营仕途的政客与流浪在野的墨客聚集在秦淮河畔,在大明帝国岌岌可危、行将就木的大背景下,一个接一个成为了金陵城里放浪形骸的青楼嘉宾、旧院贵客,与娼妓名媛一起共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耳鬓厮磨的浅斟低吟、香艳缠绵的故事——秦淮河因脂粉而凝滞,金陵城因金粉而堕落。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前朝南宋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为今朝读书人所闻,却也充耳不闻、故作粉饰,令后人鉴之而唏嘘。

政治历史和文化历史的主体是文人,文人的身份证由科举体制颁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且不说那些王侯将相家,对于广大的商贾富家、小康之家和农民小家来讲,读书人只能在通过了科举考试之后才得以摆脱世袭身份的桎梏,才能获得物质生活的保障、社会地位的认可与留名汗青的可能。

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耗费一个家庭廿年的精力,而栽培一位文人则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普通家庭,若要期望生活稳定并且获得身份认同,惟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做官。这条道路漫长修远,难以通过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努力奋斗就能达到目标。常见的方式是创业的祖先辛勤劳作、自奉俭约,利用积攒的第一桶金巩固了自家耕地的所有权,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拿到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逐步成为拥有佃户的地主。在获得地主身份之时,一般也已历经数代的时间。在这百余年间,经济基础得到夯实,家族香火岁岁兴旺,子孙得到父辈和祖辈亲切的庇护和无尽的荫泽,因而获得了精良教育的机会。这个过程当中绝不可缺失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从台面上看,科考及第可以使一代清贫转身即成显达,其实幕后历经了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在家道中落的境况里通过科举考试重振家门的典型人物可数明代清官海瑞。可以说,家族当中一人得道的背后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沉默支撑,没有族里亲缘的共同奋斗,或许即便有星宿转世,也缺少读书的条件和显达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入仕的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宗族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与义务,对族人的接济和提携也是道德上的分内事。

学术之明晦系于人才之多寡,人才之多寡系于经济之盛衰,经济之盛衰系于山水之优劣。好山好水造就了宣芬散馥的江南,孕育了古典隽永的文化,滋养了灵动婉约的儿女。无论如何朝代更迭、剃发易服,或是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只要维持人才教育则文风长存,保留诗书经典则文脉不断。即使血流成河、白骨森森、哀鸿遍野、山河破碎、百废待兴,只需假以时日,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出百年,文曲星便再次下凡,重新引领崇文尚学的风尚,再造他个才情诗意、学术昌明的繁华盛世!

在绍兴越城区的一家茶馆里休憩,江南的山水在红泥小火炉中沉淀下来。凭栏看河道缓缓小舟,小舟上的人默默看我。秋风爽朗,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装饰了每个人的江南梦。

前辈辞官归原籍,后生星夜赶科考。
你方唱罢我登场,白墙青瓦是故乡。
悠悠兴衰何人晓,秋尽江南水萧萧。
晚来紫砂煎旧茶,相聚有时,不用诉离觞。

发布了13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7 · 访问量 30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ohnfan332/article/details/10517206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