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详解及技巧

前言

笔者一直在ipad上做手写笔记,最近突然想把笔记搬到博客上来,也就有了下面这些。因为本是给自己看的笔记,所以内容很简陋,只是提了一些要点。随缘更新。

正文

step1 建立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一个常见的神经网络——完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
  • 全连接:layer和layer之间两两连接
  • 前馈传递方向由后向前,任意两层之间没有反馈
  • 深度:许多隐含层

\(\sigma(\begin{bmatrix}1&-2 \\-1&1\end{bmatrix}\begin{bmatrix}1 \\-1\end{bmatrix}+\begin{bmatrix}1 \\0\end{bmatrix})=\begin{bmatrix}0.98 \\0.12\end{bmatrix}\) 如此一层一层传递下去。

最普通的激活函数\(\sigma(z)\)为sigmoid函数

\[f(z)=\frac{1}{1+e^{-z}} \]

其图像为:

当然,现在已经很少使用sigmoid函数做激活函数了。

本质

通过隐含层来代替原来的特征工程,这样最后一个隐含层输出的就是一组新的特征,然后通过一个多分类器(可以是\(solfmax\)函数)得到最后的输出\(y\)

举例:手写识别

step2 模型评估

对于神经网络,我们采用交叉熵来对 \(y\)\(\hat y\) 的损失进行计算。(后期我将在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中对他进行详细的描述)

step3 最佳模型——梯度下降

\(backpropation\)(反向传播,也就是所谓的\(BP\))在神经网络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计算\(\frac{\partial{L}}{\partial w}\)的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很多框架进行计算,如:TensorFlow,Pytorch。

反向传播(\(BP\))

\(L(\theta)\)是总体损失函数,\(l^n(\theta)\)是单个样本产生的误差。

计算\(L(\theta)= \sum_{n=0}^{N}l^n(\theta)\),只需要计算\(\frac{\partial L(\theta)}{\partial w}=\sum_{n=1}^{N}\frac{\partial L(\theta)}{\partial w}\)

我们取出一个神经元进行分析

易得:

\[\frac{\partial l}{\partial w}=\frac{\partial z}{\partial w}\frac{\partial l}{\partial z} \]

Forward Pass \(\frac{\partial z}{\partial w}\):

这里我可以很轻松看出\(\frac{\partial z}{\partial w}\)为上一隐含层输出的值。

Backward Pass \(\frac{\partial l}{\partial z}\):

\[\frac{\partial l}{\partial z}=\frac{\partial a}{\partial z}\frac{\partial l}{\partial a} = \frac{\partial a}{\partial z}[\frac{\partial z'}{\partial a}\frac{\partial l}{\partial z}+\frac{\partial z''}{\partial a}\frac{\partial l}{\partial z''}] = \sigma'(z)[w_3 \frac{\partial l}{\partial z'} + w_4 \frac{\partial l}{\partial z''}] \]

这时候我们会觉得每计算一次梯度相当麻烦,每个参数的梯度都需要层层往后计算,计算量大到无法想象。实际上进行Backward Pass和向前传播的计算量差不多,我们只需将我们的思维逆转一下,从最后一层往前计算,也能计算出所有参数的梯度,这时的计算量是线性的,这就是 \(BP\) 的思想(个人为很类似于算法中的动态规划)。

利用keras建立神经网络

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别人以为你在搞什么特别深奥高大上的东西,其实你只是在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叠隐含层而已=。=

import keras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model = Sequential()    # 建立一个模型
# 搭建网络
'''@param
    Dense: Fully connect layer
    input_dim: 输入层
    units: 神经元
    activation: 激活函数
'''
model.add(Dense(input_dim=10, units=500, activation='sigmoid'))   # 建立一个神经网络
# 再加一个隐含层
model.add(Dense(units=500, activation='sigmoid'))
# 输出层
model.add(Dense(units=10, activation='softmax'))    # 输出向量长度为10,激活函数为softmax
# loss function
model.compile(loss='categotial_crossentropy',  # 损失函数:交叉熵
              optimizer='adam',  # 优化器(都是梯度下降)
              metrics=['accuracy']  # 指标
              )
# batch_size: 将训练集随机分为分为几个batch,每次计算随机的一个
# 所有batch都计算一次,一个epoch结束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100, epochs=20)

# case1: 测试集正确率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print('Total loss on Test Set:', score[0])
print('Accuracy of Testing Set:', score[1])
# case 2:模型预测
result = model.predict(x_test)

深度学习的技巧

在test上如何改进:

新的激活函数

sigmoid缺点——梯度消失:

有时神经网络层数越深,结果越差,原因可能是梯度消失,比较靠近input的几层梯度很小,靠近output的几层梯度较大,在前几层还未怎么更新参数时,后几层已经收敛。因为每经过一个sigmoid,\(\Delta w\)的影响就会被消弱。

ReLU:
  • 当 input > 0 时,output = input
  • 当 input < 0 时,output = 0

在input < 0 时,相当于该节点被移除,整个网络就是 a thinner linear network,如果时线性的话,梯度不会递减。
你可能会说这个线性模型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非线性模型,毕竟不是所有问题都和线性一样美好,你要注意了我们这是deep learning,关键在于这个“deep”,这是一个有着数层几千个神经元的网络,它们叠加的效果就是一个非线性的模型,是一个很复杂的function。对于ReLU activation function的神经网络,只是在小范围内是线性的,在总体上还是非线性的。

好处:

  1. 比sigmoid处理起来快
  2. 无穷多的sigmoid叠加起来的结果(不同的bias)
  3. 可以处理梯度消失

变种:

  • Leaky ReLU

  • Parametric ReLU

Maxout —— 让network自动学习的激活函数

方法:

  1. 先将输入分组,如2个一组或3个一组
  2. 再从每一组中选择最大的一个

下图为一个简单的示例

原理:
其实上面介绍的ReLU为一个特殊的Maxout,理论上Maxout可以拟合任何激活函数
比如下面这个ReLU可以由如此的Maxout得到

选择不同的\(w\)\(b\)可以做到

你可能会问这样不就有的节点训练不到了吗?因为有些节点的权值为0等于从网络中去除了。其实只是部分数据上此节点为0,但是我们有大量数据,总有数据可以训练到这个节点。所以 \(Maxout\) 需要比 \(ReLU\) 更大的数据量才能训练好这个网络。

更新学习速率

RMSProp

属于之前在线性模型中提到的\(Adagrad\)算法的变形

\[w^1 \longleftarrow w^0 - \frac{\eta}{\sigma^0}g^0 \qquad \sigma^0=g^0 \]

\[w^2 \longleftarrow w^1 - \frac{\eta}{\sigma^1}g^1 \qquad \sigma^1=\sqrt{\alpha(\sigma^0)^2+(1-\alpha)(g^1)^2} \]

\[w^3 \longleftarrow w^2 - \frac{\eta}{\sigma^2}g^2 \qquad \sigma^2=\sqrt{\alpha(\sigma^1)^2+(1-\alpha)(g^2)^2} \]

\[...... \]

\[w^{t+1} \longleftarrow w^t - \frac{\eta}{\sigma^t}g^t \qquad \sigma^t=\sqrt{\alpha(\sigma^{t-1})^2+(1-\alpha)(g^t)^2} \]

一个固定的learning rate除以一个\(\sigma\)(在第一个时间点,\(\sigma\)就是第一个算出来GD的值),在第二个时间点,你算出来一个\(g^1\)\(\sigma^2\)(你可以去手动调一个\(\alpha\)值,把\(\alpha\)值调整的小一点,说明你倾向于相信新的gradient告诉你的这个error surface的平滑或者陡峭的程度)。

Momentum

参考了物理世界惯性的概念,遇到一个小山坡时可以通过惯性翻过,从而越过局部最优点。

在算法中只参考上一次的速度,因为上一次的速度已经包含了之前所有的速度。
步骤:

  1. 选择一个初始位置 \(\theta^0\) 和初始速度 \(v^0=0\)
  2. 计算在 \(\theta^0\) 处的梯度\(\Delta L(\theta^0)\)
  3. \(v^1=\lambda v^0-\eta\Delta L(\theta^0)\)
  4. \(\theta^0= \theta^1+v^1\)
  5. 如此往复
Adam

\(RMSProp\)\(Momentum\)的结合。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看图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train上改进(过拟合)

Early Stopping

我们需要的是测试集错误最小,而不是训练集,如果测试集的Loss上升,则需要立刻停止训练,但是如果将测试集加入训练则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客观。这时我们可以引入验证集来解决。当训练时验证集Loss上升则停止训练。

Regularization

和线性模型一样,我们需要在原来的\(loss function\)加入正则化,让得到的结果更加平滑。
常见的有\(L_1-norm\)(一次式)和\(L_2-norm\)(二次式)

Dropout
如何训练

在训练时的时候,每一次参数更新之前,对network里面的每个神经元(包括输入层),做采样(sampling)。 每个神经元会有p%的可能性会被丢掉,跟着的 \(w\) 也会被丢掉。

解释

你在训练时,加上dropout,你会看到在训练集上结果会变得有点差(因为某些神经元不见了),但是dropout真正做的事就是让你测试集越做越好。

假设有\(m\)个神经元,就可以训练 \(2^m\) 个神经网络结构,每个网络的偏差虽然很大,但是最后平均下来还是很准的(这个又要回到我们在线性模型中说的 \(varience\)\(bias\) 问题)。

dropout其实是用了模型融合(model essemble)的思想,训练了很多模型最后加权得到最终的结果。

在testing上注意两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testing上不做dropout。
  • 在dropout的时候,假设dropout rate在training是p%,all weights都要乘以\((1-p\%)\)

关于为什么要乘\((1-p\%)\),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总结

到此神经网络已经介绍得差不多了,你可能会说,就这,就这?其实神经网络也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本质上就是一个有着数千个参数的模型,和最简单的线性模型一样,也是通过最常规的方法——梯度下降求解。当然,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挺玄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然也是我的数学功底不够,无法准确描述)的方法。

上一篇:机器学习笔记(1)——线性回归
下一篇:可能会讲一讲CNN或者神经网络中神经元的来源——logistic回归(未开始写=。=)

(如果觉得有用请点个赞吧)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ghost222/p/1263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