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lar之绑定图片,ngFor、ngIf、ngswitch、ngclass、事件、双向绑定等

当我们使用vsCode想要更换新的组件的时候,找到app下面的这个:

然后输入新的组件的名字,就可以运行新的组件了。

目录

一、绑定图片

二、循环数据如何显示索引值

三、条件判断ngIf

四、条件判断ngSwitch

五、ngClass用法

六、事件

七、双向绑定


 

一、绑定图片

1、如果想要绑定本地图片,根目录下面找到assets,然后新建一个images的文件夹,将所需图片保存到该文件夹下面。用在文件资源管理器中显示打开,可以找到图片存放的位置,方便复制粘贴。

然后在前端直接使用就可以

2、以上是绑定本地图片的方法,如果想要绑定网上的图片的话,找到网上图片,右键复制图片地址,然后在后端声明,引号里面的是图片地址:

前端进行绑定:

二、循环数据如何显示索引值

后端建立一个数组,然后使用关键字index

<div *ngFor="let item of arr; let key=index;" >
{{key}} ---- {{item}}
</div>

三、条件判断ngIf

后端:

public fff:boolean=true;

前端进行判断,页面就会显示“正确”,有ngIf,但是不存在ngElse

<div *ngIf="fff">
  正确
</div>

<div *ngIf="!fff">
  错误
</div>

四、条件判断ngSwitch

后端:

public orderStatues:number=1;

前端:

<div>
<span [ngSwitch]="orderStatues">
<p *ngSwitchCase="2">
  false
</p>
<p *ngSwitchCase="1">
  true
</p>
<p *ngSwitchDefault>
  others
</p>
</span>
</div>

五、ngClass用法

如果索引为0,调用red类,如果所以为1,调用orange类

<div *ngFor="let item of arr; let key=index;" [ngClass]="{'red': key==0,'orange':key==1}" >
{{key}} ---- {{item}}
</div>

六、事件

1、后端输入事件名称

run(){
    alert('执行方法')
  }

前端:

<button (click)="run()">执行该方法</button>

点击按钮会弹出执行方法四个字。

2、改变数据的方法

后端:

 setDate(){
    this.msg='我不是一条数据';
  }

前端直接声明:

<button (click)="setDate()">改变数据</button>
<div>
  {{msg}}
</div>

3、鼠标事件,拿keyUp举例

后端,使用参数e:

keyUp(e){
    console.log(e.target.value);
  }

前端:

<input type='text' (keyup)="keyUp($event)"/>

在文本框输入时,机会显示所按键盘的值。$event是获取值的意思。

七、双向绑定

双向绑定,首先在module引入模块

后端输入一个字符串:

public keyWords:string='这是默认值';

前端:

<input type='text' [(ngModel)]="keyWords"/>
{{keyWords}}

这样text就和keyword进行了双向绑定,更改一个值,另外一个也会跟着一起改动。

 

然后下面是关键:

读每一本书的时候,可能刚开始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一般是看到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时候欲望逐渐变得强烈。《1984》这本书,当我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有强烈的欲望要看下去,昨天看了一天,今天上午又看了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就怀疑人生了。

我感觉我已经被“老大哥”洗脑了,1+1=2吗?我是造物者,我要说1+1=3呢?如果每个人都说1+1=3呢?我感觉自己很无知,大部分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有知识的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的脑袋都是被看似合理的内容填充的,这算是“洗脑”吗?其实一项想,也是看待问题的一种方式。

回到正题,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这手法太秒了,看完拍案叫绝。作者是乔治奥威尔,他的另一部作品《动物庄园》,也是讽刺类型的小说,和《1984》有一点相似,就是《动物庄园》是以动物的角度来写的,二者都具有浓浓的讽刺味道。在这里,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哈。

《1984》结局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自由会走向胜利,谁知走向胜利的是反派。

在书中,人们生活在监视之中,永远被思想警察监视着,到处都有监听器,如果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就会被抓起来进行思想改造,然后再人间蒸发。每一个人都不能拥有个人思想、个人主义,所做的一起都要为“老大哥”服务。所谓“老大哥”就是“d”的代表,“d”就是上层阶级、政府阶级。d员们没有自由,只能工作或者去公共场合,不能独自一人待着,因为独自一人会有产生自己思想的可能性。

在那个社会,人们在孩童时代就已经被洗脑了,到了青少年就会参加反性联盟。他们被“教育”的很好,要时刻留意身边的大人,如果自己的父母有异常行为,就要举报给思想警察。帕森斯是一名外围d员,他就是被自己的小女儿举报从而进了“仁爱部”(其实就是监狱),当他进去之后,并不怪罪自己的女儿,反而以她为荣,我的女儿就是厉害。看到这里,我感觉很压抑,家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外面到处是监听器就算了,可是连家里都是间谍,这种生活很痛苦。

刚才说到反性,性爱是人的天性,但是在那个社会,“d”要抑制住人们的这种天性,让人们变得压抑,从而发奋的工作,将情绪转移到建筑、工作、战争上面。当然,性爱也成为了“d”分派的一种任务而已,而不是享受。不要说性,d员之间谈恋爱都不能光明正大的,如果被发现,那就要进行思想改造。所谓思想改造,就是对其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直到他认为2+2=5为止,然后在把他杀掉。

在这种社会当中,肯定会有反抗人员。茱莉亚和温斯顿是书中仅有的两个想要反抗的角色,二者也偷偷摸摸的确认了关系。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全部都在监视之下,就连在最偏僻的树林当中也会有监控。核心d员奥布莱恩最终也将二位“思想改造”完毕。看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应该不会有那么夸张,到了最后我才发现,整个城市都布满了监控,每一个地方都有,“d”很厉害,有一种不会输的感觉。并且不要相信任何人,在那里,几乎所有的d员都是“老大哥”的崇拜者,可能连一个店铺的老板也是伪装的d员,危险无处不在。

温斯顿是一名外围d员,他有自己的想法,向往自由,想要打倒“老大哥”。他错误的以为核心d员奥布莱恩和他一样,也要打倒老大哥,向往自由,最后却被他摆了一道,在仁爱部被进行思想改造。改造的过程很残忍,奥布莱恩要对他进行彻底改造,不是打完之后就招供的那种,直到温斯顿把所有知道的都说了出来,还是要对他进行折磨,这没有理由,这只是目的,是为了击垮他,对他进行彻底思想的改造,直到他由衷的认为2+2=5时,如果口头上说也不会停止折磨,要发自内心的认为,让他进行彻底的改变。

书中也提到了一个“双重思想”,意思是如果“d”说煤球是黑的,你要是说它是白的,那么你的思想就有问题,就要进行思想改造。如果“d”说了煤球是白的,那么所有人就要认为煤球是白的。这也是一种适应的能力。

真正的权利,不是对物的控制,而是对人的控制,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思想的控制。看完这本书,很是害怕,王小波也说到,这不是乌托邦了,这就是历史。

发布了12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1 · 访问量 2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aaPostcard/article/details/10467839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