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换钱,技术换钱,职业经理人, 解决社会的需要,取决于市场

怎么实现阶级跨越呢?

 

最近看了一本美国的畅销书,作者是美国律师J.D.万斯,讲的是社会现实和阶层固化,书名叫做《乡下人的悲歌》,是反映美国社会的阶层隔阂所产生的焦虑,相信每个国家都会有,每个底层社会的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的跨越,但是能够成功吗?读了名校,找到好工作,就能够跨越阶层吗?也许这本书会给你答案。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从贫困小镇到部队服役,再通过自己自己努力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他,准备实现阶层跨越的情形,他有不错的工作,不错的婚姻,高学历,还有一个很温馨舒服的家,而在童年时代,他却相当贫穷,家庭条件很差,不得不接受社会救济,他也差点因为学习太差而辍学,那么在这样的环境出生成长,他又是怎么奋斗出来的,这个社会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充满了很多的不公平吗?也许这本书可以给很多努力奋斗着的人们更多思考。

作者进入精英阶层后,才发现精英阶层和底层的人是完全两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现在有些媒体自媒体通过抱怨社会、埋怨政策,用这个来博取眼球,告诉大家,你的失败,不怪你都怪政府,很多人这种内容,非常的感兴趣,但殊不知,越是繁荣,贫富分化就会越大,自己不努力,通常都是得过且过,不进行认真思考和反思,不去想事情背后的内在逻辑,很多人也不爱学习,离开学校后很多年都不会认真看完一本书,却每天都想做赚大钱的梦,但是不主动学习,就算是机会摆在你面前可能都看不到,很多人的贫穷不是因为懒惰,更是思维上的贫穷导致看不清趋势从而限制自己的行动。

在精英阶层都能够理解社会的本质就是交换,用时间、技术、资源、产品的交换,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用时间和技术进行交换金钱,就让自己陷入一个老鼠赛跑无限循环的游戏,赚钱消费、赚更多的钱再消费更贵的商品,这样一直循环,最终走完自己的一生。下面我就说一下以上四种交换模式。

用时间换钱的模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通过简单的基础培训就能掌握和上手的事情,收入相对也是最低,被替代的可能性最高,类似的工作有:高速公路收银员、保洁员、专职司机、建筑工人、流水线工人等

用技术换钱的模式:有一定技术壁垒,固定在特定产品上的一个环节,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累积方能形成,收入稍高,但天花板明显,目前被替代性较小,类似的工作有:程序员、医生、学校老师、硬设备制造。

用资源换钱的模式:具有开拓挖掘资源的能力,手里面掌握一定的行业的社会资源,自己能够通过资源对接,满足双方的需求,促成两方资源的成交,收入较高,天花板取决于资源的需求含量和重要程度,替代性较小,类似的工作:职业经理人、银行坏资产处理等

用产品换钱的模式:用自己的产品满足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通过产品打造自己特定的盈利模式,在特定小范围跑通后,能够快速被复制,天花板的高度取决于市场的深度,形成护城河后很难被颠覆,不太替代性。类似:乔布斯满足了人们追求精致时尚的需求、王石满足了人们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王兴满足了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胡玮玮满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有人说:人到35岁以后,还在用时间和技术进行赚钱,那么他的人生就那样了。所以我们在青春的时候,需要用时间和技术,不断积累自己的资源,到了一定阶段我们用自己的资源和需要这些资源的人进行交换或用特定的产品满足这些资源的某一个需求,这样子才不会出现中年危机。任何时代都有机会,都会造成,有些人阶层提升,有些人阶层下降,这主要跟主观意愿和行动力有关,另外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大部分都觉得是对底层人不利,他们没机会接触这些先进的东西,其实对于富有阶层更不利,底层人你不接触这些,顶多还是在社会底层,而你接触了这些,你就有可能实现阶层跨越,但对富人来说刚好相反,他们时刻要警惕自己被颠覆,原来很赚钱的生意可能突然就不赚钱了,原来很好的公司,可能变得负债累累,原来以为买了一大堆的资产,然后技术变革,这些资产就都不值钱了,这让他们的风险更大。每次技术进步都会让很多富人降级,比如10年前煤老板是中国最富有的那一帮人,结果能源结构变了,大宗商品周期变化了,一下让这帮人从身价几个亿,变成负债十几亿,现在没人再提煤老板了。所以,老话讲,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现在恐怕连两代都不一定能过的去,我们现在也看到了富二代们,也都在拼命的努力学习,甚至比底层人还努力,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在应对变革。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elei/p/12664933.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