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自己‖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最近总感觉自己的工作成了一场疲劳的拉锯战......

每天时间在工作,感觉很忙,很累,自我感觉每天也很努力,但是感觉却越努力越迷茫!越来越找不准前进的方向!

用大量时间的投入去掩盖我的“懒”,是真的懒得去改变自己。

机械式的重复工作,无价值的重复和低效率的无目的的工作,是不动脑的表现。

引用了雷军的一句话就是:“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上学时无休止得熬夜学习,工作后不经常熬夜加班,美名其曰:奋斗努力,然而却白白消耗了自己,既没考上名牌大学,也没进入大企业工作,到现在依然一无所成。

前段时间听一个做销售的朋友说,平时工作很努力,每天积极的打电话给潜在的客户,每天加班到很晚,一个季度的销售记录本都好几个,但是实际的客户数量和销量却总上不去;而他的同事,平时并没怎么联系客户,每天下班都逍遥快活,却依然开发了很多新客户。这就是所谓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所以,他很困惑:自己努力工作,别人貌似不用很努力的工作,却获得了更多的客户。

为什么自己那么辛苦地加班工作,却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面对这样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鞭策,有的鸡汤,有的循循善诱,有的冷嘲热讽。

其实还是雷军的那句话:“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确实,我们可以把天天努力工作可以先暂定为“战术上的勤奋”,这种勤奋只不过是营造了一个“苦苦努力”的幻象;天天加班的结果可能依旧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是用勤奋工作来掩饰自己不思考的懒惰,这就是“战略上的懒惰”。

打个比方,你每天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除开正常的吃饭坐车社交活动陪家人的5小时外,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这就是战术上的勤奋。

你这12个小时在干什么呢?在非常认真的写一个错字,不休息、不停歇的写同一个错字,连续写了10年,这就是战略上的懒惰:你都懒得停下来想想,为什么我要写这个字,写了有什么用?

“工作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后得到老板的肯定和鼓励,以此作为下一份工作任务的源动力”,在《奇葩说》的一期节目中,老罗道出了许多员工的通病。”从小尝着的是奖励机制的甜果子,他们这种渴望“被奖励”的心理忽视了对自我意识探索。这会进一步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只需闷头做事,喜欢“被包办”。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渐渐地不知自己想干什么,即使新生些许想法后,又希望他人帮忙代劳,好似饭要喂到嘴边,嚼碎了,嚼烂了才能消化。这不应该是一个个真正成年人的认知与行为水平,仍是襁褓下的“巨婴”。

努力的人不在少数,最重要的一点是弄清楚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欲望。所以说,如果方向上错了,你走的越勤奋,离目标越远。

类似上述例子的事情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这些例子启示我们

如果不在开始努力之前就设定一个目标,你的努力就很容易陷入“我这么努力有什么用”的自怨自艾中。

如果你的努力不和结果挂钩,那么你就只能沉浸在“我已经很努力了”的幻想当中,并错把受苦的体验当成努力的过程。

比不努力更可怕的,是你自以为“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导致你反过头来质疑“应不应该努力”这件事,甚至把问题引向了拷问社会的公平性问题,这对你的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努力的幻象对已经进入社会的人而言,远比还处于校园中的学生们要大得多。

因为成年人要用更加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去应付更为复杂熙攘的世界,而努力的幻象,会长时间地消磨我们的时间、精力,以换取少得可怜的结果。

因此在努力之前,每个人都应该先问问自己:

我努力的目标是什么?

我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我的目标有因果关系吗?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真的需要我埋头工作15小时吗?

这15小时里我已经全力以赴了吗?

 

所以时常得提醒自己: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来源:流云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maidaishe/p/12690606.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