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人抢豪宅,普通人不敢消费:社会在割裂,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社会零售规模暴降20%,惨不忍睹。

**“提振内需,重振消费”**的口号,再一次被喊的震天响。

然而,万众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还没等到,反而是贫富差异下的社会割裂,在放水背景下被加速放大:

一方面,有钱人在抢豪宅。深圳等地的房子开始被疯抢,全国热钱开始往所谓的优质资产涌。

3月深圳二手房成交量达到近两年来的新高,第一次超过8千套,环比大涨3.8倍,10万+楼盘遍地开花,几千万的豪宅排队哄抢,百万茶水费火上浇油。

另一方面,更多人不敢消费。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 6.47 万亿元,相当于全国老百姓每天把700亿的钱新存入了银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完全割裂的现象?

这背后是个残酷的事实:

有钱人越来越有钱,普通人越来越穷。

从14-18年各阶段收入人群的增速图里可以看出:越有钱,越赚钱;底层人,难翻身。

决定深圳房价的是少部分正在变的更富的有钱人,一旦钱不值钱时,他们不仅可以把已经有的钱转为核心地区的房产,甚至敢于抵押借钱去买房。毕竟,利息比房贷低。

而大多数普通人呢?越是没钱,越要存钱。

有人说,大放水之下,利率下行,把钱存银行那是傻子。

我反问一句,难道大家真的不知道资产在缩水吗,真正的原因是,这点钱用完了,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钱存进银行,对经济可不是好事,这说明普通人已经不敢消费,准备过冬。

提振普通人的消费意愿,迫在眉睫。

消费不行,经济要垮

消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每次经济遇到危机的时候,都会把它提出来。

经济要增长,主要靠三大需求的拉动:一是出口,二是投资,三是消费。

在全球疫情结束遥遥无期的背景下,三驾马车中出口已经难以指望,基建投资是以前的重要手段,但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再继续做大基建绝非长效之计。

目前,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普遍认同未来中国经济转型需要进一步突出内需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而从全球来看主要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基本都是靠消费驱动的。

以美国为例,1953-2018年间,美国GDP年均实际增速为3.0%,个人消费支出的拉动率平均为2.1%。也就是说,过去66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70%是由居民消费所贡献的。

除了直接提振GDP外,消费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从需求端出发,完整地让全产业链受益,有很好的乘数效应。

如果政策上什么都不做,经济大概率会沿着下面这条逻辑线传导:

海外疫情没控制住 → 生产和需求全线下滑 → 外需大幅减弱 → 外需型工厂倒闭 → 居民收入下降 → 国内消费支出大幅下降 → 面向内需的企业收入下滑 → 企业裁员求生 → 失业增多 → 国内消费进一步减弱

上述的关键环节在于收入下降到消费下滑这个阶段。如果不刺激消费,那后面会继续受影响的就不再只是外需企业,而是更多更普遍的面向内需的企业。

现在99%的大企业都已经复工,表面看起来一切都在向好,但是目前来看如果需求下滑,没人消费,那这些复工的产能就会过剩。

一旦进入上述的这个恶性循环,想要再爬起来就不容易了。

这一次,提振消费很难

与这次情况类似的最近时期是2018年,当时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我国出口明显承压。

此外,历史上可比的时段还有2003年非典时期和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但此次提振消费的难度,相较以往都要难。

03年非典,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消费节奏的改变,只要疫情过去就会恢复。

18年贸易冲突和08年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很多人的当期收入和收入预期,只要信心恢复就可以。

而本次新冠疫情则综合了这两类影响。提振信心变得更困难,因为海外疫情完全不可控。即使预期转好,有了消费的意愿,也可能因为惧怕感染而减少消费。

从数据来看,2020年前两个月旅游业电影业几乎颗粒无收,家电汽车类消费也大幅下滑。

A股最优秀的家电企业 ( S Z 000651 ) 格力电器(SZ000651) 在其一季报中也给出了收入下滑50%的惨淡业绩。董明珠在采访时更是直接透露:

二月份没有任何收入,公司损失超过200亿,三月也基本没有任何收入。

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看,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各大消费场所基本都已正常营业。但肉眼可见的是,此前很多人期盼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发生,大部分餐馆和商店还是消费者寥寥。

消费早已不行

很多人注意都注意到了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同比下降20.5%,但没有发现的是社零规模从16年开始已经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从15年的10%下滑至19年的7%左右:

从对GDP的拉动来看,前几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度也达到了发达地区的70%,但是近几年正在下滑: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问了,既然过去几年整体消费增速在下滑,为什么A股里的消费股表现这么好?

最核心的原因是,虽然总消费增速下滑,但是A股中的消费公司盈利能力在快速提升,尤其是以酱油白酒为代表的日常消费企业:

总量下滑,个体提升,一是因为供给侧大多数消费行业正处于产业集中度提升阶段,多数消费龙头份额在加速提升,小企业在加速的退出。

二是需求侧的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了一部分人消费能力的增强,这极大地促进了类似高端白酒的消费。

根据麦肯锡的调研,约30%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减少了护肤品和酒类的使用量,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减少了彩妆类产品的使用量。

但另一方面,高线城市较富裕受访者中,约30%在疫情期间反而增加了护肤品使用量。

割裂的现实在疫情之前,就已显现,现在只是看的更加清晰了。

消费券是好政策,刺激还得再加码

从本质的角度看,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是决定消费最核心变量。

前面已经说了,在疫情打击下,国人的消费意愿正在快速下降,存款意愿飞速增长。

**而许多人的消费能力,也早已不堪重负。长期的高房价开始发威了。按理说,**房价上涨既有“财富效应”,又有“挤出效应”。

前者是指房价上涨会提升有房一族的财富,然后会促进这些人的消费意愿。后者是指房价的上涨会增加无房一族的购房和租房支出,进而拖累居民的消费能力。

目前中国的高房价产生的挤出效应越来越显著,高房价已从过去的消费驱动力变成了压制力。

除此之外,消费贷等新型金融工具正在极大地挤压年青一代的消费能力。各项消费贷款的不良率都在显著提升:

要想促消费,必须得让普通居民有钱,还愿意花钱。

2月以来,各地开始发放消费券,浙江、江苏等多地出台了消费券政策,累计发放规模已达数十亿元。从海外数据来看,消费券的效果是不错的。

20世纪末日本为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向全社会发放了总额超过6000亿日元(每人2万日元,约合1500元人民币)的消费券。消费券的发放对整体居民家庭消费有明显的提振作用,阶段性的扭转了居民消费持续下行的趋势。1999日本GDP家庭消费同比增速从98年的-0.8%扭转至1%。

在2009年,台湾为缓解岛内经济困局,两次发放总计857亿元新台币(人均3600元新台币,约合738元人民币)的“振兴经济消费券”,对刺激消费作用也非常明显。消费券作为社会救济的工具,经验也非常成熟。

**虽说消费券是一个好手段,但目前明显还不够。**2010-12期间,仅“家电下乡”一项,每年的补贴额就达数百亿元。

因此,要真正拉动消费,还需要依赖后续出台的汽车、家电等可选领域的消费刺激,以及更大规模的消费补贴政策。

目前酱油,榨菜,面包,瓜子零食这类消费数据看起来都很好,但必须消费品表现越好,说明整体消费越差。

过去在收入增速上升的时代,人人都在追求“消费升级”,要拼命买房买车。而现在由于收入增速下滑,低价的消费品迎来的黄金时代。

充满争议的拼多多在上市市值也已经创下历史新高,而榨菜、海天味业、面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低价消费品今年在低迷的A股市场表现也非常抢眼。

放水刺激只会增加这种割裂的局面,定向发钱才能真正刺激消费

发布了275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81 · 访问量 5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oggieCDA/article/details/105683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