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part1)--行为举止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

摘抄书中论点,不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


自卑与超越

  • 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 所以说,我们是自我决定的,决定于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如果我们将过去的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那么我们很可能会一直错下去。所以说,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给予环境的意义。
  • 既然先天缺陷不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生命观,那为什么这类人成年后更多走向失败?前面已经说了,先天缺陷的人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更有可能纠正错谬信念,但目前大多数具有先天残缺的人都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所以他们的痛苦只能自己排解,由此变得越发自我。他们渐渐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先天残缺产生的强大压力折磨着自己,成年后成为失败者也可以理解了。
  • 第二种容易出现错误认知的人群是溺爱儿童。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是很多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直接原因。在这些被娇惯的孩子的认知里,自己最大,自己的想法就是法律,自己无需努力便可以得到一切。他们认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其他人就应该为自己服务。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在生活中他们一旦发现自己并非独一无二的,他人也不一定总是会为自己考虑时,他就会感到强烈的痛苦感,感觉世界都背叛了自己。
  • 第三种容易产生错误认知信念的人群是被忽视儿童。这类孩子的思维中没有关心和合作的概念,因为这些对他们是如此陌生。所以,在成年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懂得去求助于人。而如果别人不主动提供帮助,他们便会觉得世界对其是冷漠的,自己是受漠视的。他们不懂得如何博取他人的帮助和尊敬。
  • 身体残缺、被过度娇惯和被人忽视的儿童是最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信念的。有过这些经历的儿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帮助来纠正其错误的生命观。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改变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的。
  • 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原因有二:首先,童年记忆涵盖了一个人对于自己和环境的初始印象,个体第一次将自己外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综合起来考虑;其次,这是个体主观意识的起点,也是人生的起点。心理学家认为,童年记忆中的事情是否是个体记忆中第一件事情以及记忆的真实性都不是重要问题,最重要的是,童年记忆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对非独生子女家庭而言,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便是让年纪大的子女照顾年幼的子女,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也会让年长孩子对新生儿产生兴趣。如果这发展成为一种主动行为,那年长者就不会因为父母对于幼儿的关爱而产生忽略感,也不会对自己的弟妹产生厌恶感。
  • 我认为,人性之所谓无法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改变的正确方法。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所谓的有效方法即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 合作是防止神经症产生的唯一保障。鼓励孩子学会与人合作,独立处理生活或游戏中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妨碍任何形式的合作,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如果你对孩子太过娇宠,孩子很可能会将这种自私和独我意识带到与上学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他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建立在“学习可以换得老师的宠爱”的错误认知上。当他成年后,他缺乏合作意识会表现得越发明显。所谓的责任感、独立性、合作的重要性此时已经唤不起他的重视和努力,这时,他已无力应对人生。
  • 我们还发现在为了完成目标而做的动作中有一个能包含一切的单一动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所有的动作和表现都必须互相协调一致结合成一个整体。
  •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肉体和精神都在进行互相合作,他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犹如发动机,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带领身体进入安全舒适的地位。在身体的每一项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精神的意义。人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能表现出精神所赋予的意义。总之,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个人各种表情、动作代表的意义,找到它们的最终目的,并以此与其他人的目标相比较。
  • 他的负罪感可以让他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更诚实,可以让他获得优越感。但是他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却走到了人生的歪路上,他排斥考试和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个害怕失败的懦弱性格的人,他的任何一种病症都是有意让自己避免有可能失败的情况。他在教堂跪地忏悔的行为是想要不顾一切地获得优越感。他人生的态度和心智模式致使他做出这些行为,而他的感知又和他的目的是相配合的。
  • 个人的行为很重要。它能表现出个人打算从环境中获得哪一种印象及准备如何运用他的经验。因此,我们只要留心观察个人的行为举止就能了解这个人。行为举止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
  • 如果身体无法协调一致,不能适应环境,人的精神就会有负担。因此,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精神上的发展更为困难,他们想要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他们有身体行动不便的困扰,他们就没有过多的精力分给其他人了。这也导致了他们成年后的冷漠性格,且缺乏合作能力。
  • 身体的缺陷给我们造成了很多不便,但这些障碍不是不能克服的。如果一个有身体缺陷的人思想上积极,并主动克服困难,那么他也会获得成功。事实上,有些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最终所取得的成就远大于健全的孩子。例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因为有缺陷而感到压力很大,他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看世界。他对视觉世界的关注远大于健全人,结果,他对视觉世界的经验也比健全人更多,反而更具有欣赏力。
  •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 实际上,精神不仅能影响到某种特殊病症的发展,还能影响整个身体的发育。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绝对正确性,但是已有一些可以证明的例子。比如一个胆小的孩子,他的胆小会体现在身体的发育上。他不敢想象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自己能有多么强大,所以他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锻炼,也就没有强健的肌肉。其他更勇敢的孩子非常乐于锻炼,在体格健身方面也强于胆小的人,胆小的人由于兴趣的缺乏而远远落后于他人。
  • 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态度会对其身体产生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你就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预见他以后的发展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在他的体格中表现出来。
  • 克雷奇默认为人的体型与性格有关,但是没有指出具体的关系。根据我们的经验,胖人很少有身体上的缺陷,他们的身体符合我们对身体的看法。他们勇敢、自信、强壮。如果发生争斗,他们也会拼尽全力。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敌人,也没有必要把生活当做是充满敌意般的战争。心理学中有一派称他们为外向性格的人,可是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我们认为他们外向,是因为他们没有因为身体而感受到苦恼。
  • 克雷奇默认为另一种相反的类型是神经质的人。他们一般拥有瘦高的体型、长长的鼻子、尖尖的脑袋。这种人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受到刺激时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 个体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教育和治疗方面的新启示。我们不能只对某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欠缺之处进行治疗。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态度进行解读,了解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看法等,从中找出他的错误看法。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该做的事情。
原创文章 319 获赞 599 访问量 13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37422217/article/details/10600793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