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下级学》第六章第二节

6.2下级对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责任的看法

对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责任的看法,是下级思维中的又一重要方面。如果你认为这一方面比“对上级的观感”更重要,你应该更倾向于给自己挑选一个上级;否则,应该倾向于让上级安排自己。

自己的需求,就是“我”为什么要在这个组织里工作,“我”要得到什么。也许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钱了。再想一想,可能会加上履历、健康、成就感等。这些固然都没错,而且我也没法规定大家一定要有什么需求、不能有什么需求。我只想指出:定性容易,定量难,持之以恒的定量难上加难。

比如,你希望在挣钱的同时保持健康,但有个客户喜欢抽烟,你会不会陪他抽?陪第一个客户抽了,会不会陪第二个抽?……都陪一百个客户抽了,再多抽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就这样逐步迷失了方向,“适应”了职场(被改造了)。

又比如,上级表扬下级。表扬本身不是钱,但意味着可能提拔、涨工资,相当于无形的钱。有些人就会非常兴奋,忘记了自己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报酬。当他在一系列表扬的驱动下跑到终点时,希望却破灭了,痛苦也只有自己承担了。还有些下级倒是没有这么“唯物主义”,上级的夸奖就算和钱无关也能让他满足。表扬能激励人努力工作,这本来说明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一些讲“领导力”的书,却得意讲述怎样零成本零风险地让下级积极工作:这让我有点心酸。

现在重点讨论一个问题:下级是不是必须把“往上爬”作为需求?

凡伪下级学的书,都把“往上爬”作为下级的最高需求,是不证自明的需求,就跟人要喘气一样。它们会使用“进取”、“追求”、“超越”之类动词,配上“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类格言,以及“财富自由”、“为了我的奥迪,老婆的迪奥,孩子的奥利奥”这样的煽情口号。但它们从来没有,也不敢深入讨论一下:下级非得想往上爬吗?

首先,想不想往上爬是下级的自由,他有权不想爬。其次,也有很多情况使得“保持现状”才对下级更有利。比如:下级不喜欢这个行业、打算转型;下级不喜欢这个公司、打算跳槽;下级家里有情况、打算以家庭为主;上级没信用,总开空头支票;下级自知实力不济、爬上去也呆不长;等等。

不想往上爬的上级,仍然可以是好下级。那为什么伪书还是鼓吹往上爬呢?其实是为上级的赏格寻找支撑。如果下级不想往上爬,晋升这个大赏格就作废了。没人想中奖了,彩票还怎么卖呢?

能力方面,下级要思考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环境的关系:环境是造就了你的能力,还是压制了它,还是没多大影响?

有人是成为下级之后才学会了有关技能,或者工作中时刻离不开上级的支持,他会觉得是环境造就了自己的能力;有人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只是迫于下级身份不能如愿,他会觉得能力被压制了;当然也有人觉得环境没教会自己什么,如果自己想掌握更多技能的话也不在乎环境的限制。

由于环境是上级主导的,所以上述三种看法,也就对应了三种对上级的心态:感恩,推翻,自立。其中,感恩对应的后果是留在上级手下继续工作;推翻对应的后果是超越上级,或者离开此组织、但仍在此行业中;自立对应的后果是离开此组织,甚至离开此行业。

需要指出:下级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和上级相同。有的下级,就像老黄牛一样,明明可以在山林里逍遥自在,却乖乖给人类耕地;有的下级,把环境资源当成自己的能力,野心膨胀,最后两手空空。而上级认为下级应该感恩、下级却想“推翻”时,嫌隙冲突往往就不可避免了。怎样检验自己对能力的看法是否准确、怎样巧妙影响和了解上级的看法,是重要的能力,我将在后文适当讨论之。

下级的责任是他对组织的价值所在。但是和需求类似,责任也存在定性容易,定量难,持之以恒的定量难上加难的现象。以公司雇佣为例,虽然劳动合同上会提到岗位、工作内容,但基本都是定性的、开放式的。比如劳动合同中这样写道:

“完成客户服务工作”——这是定性的;

“具体工作职责以公司管理规定为准”——这是开放式的。

所谓“开放式”就是合同中引用了合同外面的条款,甚至这个条款还会引用第三个地方的条款,……。于是,光看合同,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况这些条款在合同签订后还可能修改。有的合同里干脆写着:公司有权调整工作岗位,并根据新的岗位决定薪酬。这种合同可以直接拿去擦屁股了。

 

话虽如此,也要看到客观难处。因为形势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中,想要事先给责任定量也真的很难,只有极低级的工作才做得到,这种工作往往没有上升空间。所以,下级也不能对劳动合同太过苛责。但退一步,在一段时间内、当前岗位上、针对某个项目做到责任定量化,总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下级最好能把控责任的变化,至少能意识到责任的变化。“把控”和“意识”的区别是:“把控”可以在责任超出自己承受能力时说服上级,至少提醒上级“我可能完不成”,而“意识”就只能是自己做好心理准备了。

对下级来说,责任定量意识特别重要。因为在责任划分的博弈中,下级处于弱势,严重时会导致下级情绪崩溃、心理疾病、自残自杀或其它悲剧。上级经常要调整下级的责任,使其越来越重。这倒也不一定出于恶意,也可能是上级面临别的更大的压力,或者高估了下级的能力。如果下级没有责任定量的意识,完全被动地接受,总有一天不能胜任。他会陷入无限自责的怪圈,觉得自己是废物,这种下级做出什么都不奇怪了。有责任定量意识的下级就不会这样,他知道这是上级过度压担子,能保持理智。

上级把责任丢给下级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上级硬梆梆地说“这事你来干”,那要么是他没心机,要么是他不在乎你的感受。其实上级可以有很多巧妙的、“有人情味的”办法把责任塞给你。我举几个亲身经历或见过的例子给大家看,挺有意思的。

1、  高帽激将法:

上级说“我们这最厉害的就是你了!这个任务本来是老吴在做,你看看他做的什么玩意!我昨天劝他把位置让给你,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他根本不需要你这样的助手!……”

2、  潜移默化法:

上级说有个设备要让工人操作,先让你写个设备操作说明。等说明写好,他说找不到工人,就由你来操作设备吧。又比如他在第一封邮件里给你张简单的 XLS 表格,让你把数据填进去。等你填好发给他了,他回信(可能还会抄送给更上级)说:谢谢你接过了数据分析的工作。

3、  坐山观虎法:

另外一个人建议你做某某工作,上级在旁边看着,不吭声。他俩事先可能商量过了(上级站在他一边,给你加责任),或者没商量过(上级中立,让你俩斗)。

4、  先声夺人法:

上级一见到你,劈头盖脸一顿批“你们这个项目怎么没进展?老吴退休了就做不下去吗?!还有你上周的报告,怎么还没交?”你吓得尿流屁滚,连连表态:绝不受老吴退休的影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5、  刻舟求剑法:

三年前你维护十台设备,设备越来越多,现在你维护一百台设备。上级只考虑怎么安装更多的设备,对你的处境选择性失明。

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有这样的规律:正常情况下,出错量和工作量之间是线性关系(下图虚线):工作量加一倍,犯错也多一倍;但如果工作量超过某一阈值,就会变成高次方或指数关系(下图实线):工作量加一倍,犯错就不止一倍。能力强的人,阈值较高,但只要工作量持续加上去,总会变成实线的。

如果人同时做几个工作,而这些工作之间还没有内在联系,这个效应就更明显了。如果工作不需要和别人协调、自己干就行,那么要忍受切换工作带来的转换损耗,也就是对新工作进行认知重构,回忆相关背景和信息。如果工作要和人协调,那么不但要认知重构,还要咨询别人、掌握最新动态,转换损耗更大。

不相信上述事实的人,请了解一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压力适度理论、工程心理学、心理和生理负荷、认知心理学中的任务转换等知识。

比如,下级又要编程序,又要哄客户。编程序是拼智商,要分毫不差;哄客户是拼情商,要圆滑忍让。把这两个工作放在一起,人在其中之一上的经验、习惯不但对另一者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害。例如,编程序时觉得不必太较真,或者接待客户时咬文嚼字,和人家抬杠。如果下级在这样两种工作之间频繁切换,工作量也过大,其出错的可能性就会极高。

 

但是上级很难感受到下级的窘境。再说,他把责任交给下级,不就是为了自己可以解脱吗?只有非常贤明的人,才会在把苦难放到别人身上之后,还一直记得。而且,人的感受是遵守线性规律的,这是天性。你看尺子、钟表、金融图表上的刻度,不都是均匀的吗?那么,当下级的责任增加一倍后,上级潜意识里就认为下级只能多犯一倍的错误。当他看到下级犯的错更多之后,就会生气、不满,其实下级只是超过了线性关系而已。

上、下级责任观的反差,是双方矛盾的最主要源头。下级认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够多了,上级认为还太少。反过来的情况也有:上级认为自己给下级的支持够多了,下级认为没到位。市面上有很多书、培训等,打着“教你如何沟通”“怎样让下级爱戴你”之类旗号,说穿了就是怎么给下级洗脑,让他乖乖接受责任。有人还真信这个,很虔诚地学习、运用。工作过的人都有经验:如果上级想和你好好“沟通”一下,十有八九是要给你洗脑了。其实,谁比谁傻啊?有些下级不善言辞所以不说话,更多人是不敢多说,心里可都清楚着呢。在这种根本对立的问题上,想说服对方和与虎谋皮差不多。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双方都有默契,理智达成妥协。但是说易行难,后面也将做些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XXJX/p/1298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