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TC中的常用术语

相信大家在阅读WebRTC源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用术语。明知道它们代表了一定的特定意义,但就是不知道,很影响阅读理解和学习体验,自己也有类似经历,平时就稍微记录了一下。其实如果你经常看的话,也不用专门记录,时间久了慢慢就理解了。

快来看看都有哪些常用术语吧!

1. VAD(Voice Activity Detection)算法的作用是检测语音。

2. AGC(Auto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

3. ANS(Auto Noise Suppression),自动噪声抑制。

4. AEC(Auto Echo Cancellation),自动回声消除。

5. REMB(Receiver Estimated Maximum Bitrate), 接收端最大接收码率估测,接收端会估计本地接收的最大带宽能力(bandwidth),并通过rtcp remb 消息返回给对端。

6. 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间,在计算机网络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信息总共经历的时间。

7. CNG (Comfort Noise Generator),舒适噪音生成。

8. 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向前纠错。

9. Red Packet是Redundant Coding产生的冗余编码包。

10. APM(Audio Processing Module),音频处理模块。

11. NACK(Negative Acknowledgment),否认确认。

12. SVC(Scalable Video Coding),可适应性视频编码,目前在WebRTC中是VP9的重点特性之一。

13. Congestion:网络拥塞。

14. XHR(XMLHTTPRequest),XML HTTP请求,别人更愿意叫他Comet(卡梅特),类似于SSE和WebSocket。

15. SSE(Server-sent Events),服务器发送事件,利用client建立的http链接将其消息无休止地流式传输到客户端,可以理解成是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消息,和http的被动响应不同。

16. DTMF(Dual-Tone Multi-Frequency),双音多频,电话拨号利用的就是这个机制。

17.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如果说他的老名字-SSL (Secure Sockets Layer),大家就熟悉了吧。

TLS = TCP + Security。其安全机制包括:权限认证、完整性、私密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iuzehn/article/details/10658489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