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础第2次作业

作业:1、总结OSI和TCP/IP
2、总结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思考:如何知道对方的MAC地址


OSI
全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其采用了分层结构技术,将一个网络系统分为若干层,每一层都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且每一层的功能都以协议形式正规描述。
OSI的七层结构(从上至下):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TCP/IP协议栈
TCP/IP协议栈是多个网络协议的集合,以TCP和IP协议为主。
与OSI相比,TCP/IP协议栈分为四层结构: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接口层

OSI与TCP/IP异同
共同点:
都采取了分层结构;
都能够提供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两重通信服务机制。
不同点:
OSI是7层结构,TCP/IP为3层结构;
对可靠性要求不同(TCP/IP要求要高一些);
OSI模型是协议开发前设计,具有通用性,而TCP/IP是在协议的基础上建立模型,不适用于非TCP/IP网络。


关于分层结构模型
分层结构网络模型各层级使用单独的协议,各司其职,使系统标准化,降低系统复杂性与各层级的关联性,同时上层是下层的负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分工协作易于理解。


报文封装
1.应用层的软件产生数据,
同时软件决定了在传输层使用TCP or UDP协议传输数据,
传输时使用的端口号也是应用软件决定的。
(tcp特点是:可靠,字节多,慢,面向连接的;udp相反;
端口的作用是完成端到端的通信,0-1023端口号代表固定的应用端口,1024-65535则不固定)
2.数据到达传输层,
传输层根据应用层之前决定使用的协议,
为数据添加一个TCP/UDP头部形成数据段Segment。
(数据段的头部是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3.数据段到达网络层之后,
网络层为数据段添加IP头之后形成数据包Packet。
(IP头包括源IP和目的IP,完成的是点到点通信)
4.数据链路层在数据包到达之后,
在数据包前后分别添加MAC头和FCS,
此时数据包被封装为数据帧。
(FCS作用是通过crc算法校验MAC头+数据包是否正确)
5.最后数据帧在物理层通过物理线路(网线、光纤等)发送出去。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49894234/article/details/1078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