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不仅于支付更多的是身份的识别

刷脸支付成为了巨头们争相进入的战场。不用携带手机、支付更加无感快捷、更多增值服务拓展空间,刷脸被市场所看好有着它相对的优势。而今年下半年,刷脸支付飞速发展,刚刚才逐渐普及二维码支付的交通领域也迎来了刷脸的推行。

今年9月,郑州地铁正式上线了刷脸乘车服务,并成为全国首个支持刷脸乘车与扫码乘车兼容的城市。同样是9月,深圳地铁也上线了刷脸过闸服务,60周岁及以上老人完成线下注册,即可在深圳地铁11号线18个站点的智慧边门刷脸过闸乘坐地铁。除此之外,北京地铁、上海地铁、福州地铁、重庆轨道交通等都曾发布或启动了刷脸支付的相关应用试点。

从刷脸支付在消费领域的持续火热,以及逐渐向交通领域蔓延的趋势来看,看脸的时代确实越来越近了。而交通刷脸支付有着快速、精准的特点,再加上多地刚刚才普及二维码支付,因此无论是消费领域还是交通领域,想要直接从二维码过渡到刷脸支付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方面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应环境的改造。刷脸支付,智慧医疗,智慧校园,餐饮超市酒店,无感停车场,各场景解决方案,软件定制开发,支付硬件批发,详细请百度“掌优电子 魏”

从目前来看,刷脸支付兼容二维码的乘车方式显然是比较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方面可以实现刷脸和刷码的无缝切换,方便用户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营方终端产品的过渡,以及智能化的升级。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巨头们不惜花费上亿补贴,争夺这一入口,不仅仅是在于“支付”所能带来的价值,更多的是刷脸支付之后的增值服务能力。对于交通领域而言,实际上是一样的道理。

近年来,公共交通领域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或者不可控因素带来的交通事故,比如去年重庆万州长江二桥上公交车与小轿车的意外碰撞,原因是乘客与司机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目前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大多只有视频采集、事后查看的作用,无法有效地做到防控和预警。因此,人脸识别作为一种非常直接有效地认证方式,未来一定不仅仅是在于支付,更多的是身份的识别和个人的行为特征的分析。

比如,人脸识别乘车系统可与城市安全部门联动,对社会危险人员进行采集、识别并在后台管理系统中及时采取预警措施,助力城市公共安全防范,为百姓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可以在车内加入环境监控预警体系,通过对车内语言、动作等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对可能发生的潜在隐患(如司乘矛盾、争吵、伤人等严重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可以通过对老人孩童的数据分析,了解日常的出行规律并与家庭联动,减少老人儿童的走失现象等等。

总的来说,刷脸支付在交通领域还是有着较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在未来物联网技术和5G的能力加持之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uimengan8/article/details/1079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