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个人价值漫谈

增量价值与可能性 …
1
要学会创造“增量价值”
大部分人拿着一份相对稳定工资的上班族,都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同样的人,甚至是同职能岗位的人,拿到的薪资却可能不一样。
这种价格的差异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个人价值的高低。会反应在个人价格上,你的薪资反映了你能提供价值的大小。
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看它能够创造出多少增量价值,对公司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增量价值是指在现有价值体系上能提供额外的价值产出。这种产出体现在新思想、新方法、新行动上。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增量价值”。创造“增量价值”,由三个方法供参考-------->>>>
01
形式转换
以淘宝为例,本质上淘宝是一个买卖双方的线上交易平台,这跟在线下开一个大型商场是一个道理。大家可以自由的到这里来进行交易。但淘宝的创新之处在于,淘宝利用互联网实现了原本线下就有了场景。并且利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边界,使得线上化的交易效率极大提升。
此外,淘宝还衍生出了很多的新的岗位和服务,比如淘宝模特店铺装修、第三方物流、电商系统插件等,这些都是在线下交易模式上的基础上产生的增量价值。
所以很多原本线下就存在的需求和场景将其线上化后,就在原来的价值基础上创造了很多增量价值,电商购物如此、手机打车如此、移动支付亦如此。
02
组合附加
将传统电商与优质内容结合,通过内容转化销售,升级为内容电商,电商融入社交因素,通过社交关系链产生交易,升级为社交电商,这些创新都能产生增量价值,这就是将原本存在的解决方案与其元素进行组合,附加来形成新的方案,小红书、拼多多都是这样的例子。
03
规则升级
传统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是通过中心化分发。比如早年的三大媒体门户,新浪、搜狐、网易,自家的编辑团队决定网民能看什么,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信息投放的精准度是相对较低的。
而基于算法的信息分发能极大地提高信息分发效率,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性改革,例如今日头条通过信息传播规则的升级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规则。提升阅读精准度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广告商业价值。

“形式转换、组合附加、规则升级”-------这三种创造增量价值的方法放在个人身上,也同样能起到创造增量价值的作用。
很多做传统媒体的人原本在报社、出版社、电视台工作,互联网出现后,他们将自己原本的工作形式转换成互联网模式,成了新媒体人。
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原本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取决于其所在报纸或杂志的发行售卖量,但因为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同一篇文章的阅读和传播量将会呈现指数级提升。
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其创造的增量价值就会相差巨大。他们的自身价格自然也就相差悬殊,这就是运用“形式转换”的方法来创造增量价值。
再举一个运用“附加组合”的方法来提升个人价值的例子。当你有机会面向团队或公司领导做一场产品介绍会时,如果干巴巴的讲产品功能,那么这个分享谁都能做,可替代性太强,但如果你能把自己对产品价值的思考,对现状不足的分析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附加上,再赋予你对产品未来规划的描述,相信这场介绍一定会让你在这个团队和公司的价值急速上升。
关于“规则升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规则”,每个人一旦形成自己的“规则”,就会进入舒适区,想突破和改变是很难的,例如你一直做前端产品,这时候突然让你做后端产品,你会手足无措不适应,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规则”,升级自己的技能,那你就有机会成为前后端通吃的产品型人才。

能提供增量价值的人,个人价值才会大,不管到任何组织里,他都具备不可替代性,他的薪水对应他的价值自然比一般人高。创造增量价值,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就是升级认知,改变心态。。
打工者心态和创业者的心态的共性是把事情完成,但认知和心态的差异,决定了结果的差异。
升级认知,从改变心态开始,打工者心态永远都是把事情做的刚好,标准是不出错,而创业者心态,则是把事情做得超出预期,标准是更好。
现在有很多人,他们很努力的工作,他们的目标就是满足老板的需求,只要事情被安排下来。保质保量完成便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是大部分人的心态,因为这种方式能最保险的让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永远在别人的要求和标准下做事,始终像踩着钢丝绳,更别说哪天自己就有可能变成先掉下去的那一个。而另一部分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一件事情对他们来说,目标不是刚好完成,而是更有意义的完成。
在成本效率体验上寻找突破性的提升,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行动由此产生了新的增量价值。能意识到增量价值的人都是在为自己做事,因为这才是不可取代的,有高价值才会有高价格。
2
“将自己置于“可能性”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公司要开新业务,派了几个原核心业务的骨干放下核心业务去做新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新业务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被放弃,而这些原核心业务的骨干,公司是选择放弃他们呢?还是把他们招募回原团队?
大部分情况都是后者,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的价值,他们有创造价值增量的能力,所以就算新业务被舍弃,公司裁员,这些人仍然会被需要。
为什么投资人都喜欢投资那些连续创业者,更是青睐那些有成功经验的连续创业者,因为他们证明过自己有创造增量价值的能力。他们把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更大。为什么有的人在选工作时倾向于创业公司而不是大公司?因为创业公司能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的“可能性”更大。
为了达到价值层的跃升,每天做好本分的工作还是不够的,你必须去探索和尝试新的可能性。
创业者都选择了一种“可能性”,而且是一种能给他们带来长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让他们在财富和自由上获得比别人更高概率的成功回报。
如果你是做技术的,在业务时间钻研产品设计,那他就具备成为一个懂技术的产品经理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做运营的,在业余时间研究写作,建立新媒体运营能力,那他就拥有了成为一个自媒体品牌的可能性。
具备“可能性”,是这个时代能够突破原有价值圈层的有效方法。创业的人就是把自己置身于这种可能性之中,那些厉害的人,你看到的是他们平时工作,甚至按时结束工作,但你看不到的是,他们在利用额外的时间为自己创造各种可能性。
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具备主业能力之外的其他技能的人,也让自己具备了这种可能性,前段时间特别流行的词–“斜杠青年”,就是在形容一个人的多样化能力。
如果当下你还没有成功,也不要紧,只要你开始了,只要你还在坚持和尝试,那你已经比别人具备了更大的可能性。
时间,会给你带来最好的回报。
3
个人增值,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如今学历占据评判一个人能力的比例越来越低,高学历对于职场的新人是一块不错的敲门砖,他能在无其他标准的情况下,用相对普世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
但两三年后,学历基本上不会再作为评判一个人能力和价值高低的标准。转而会根据你曾今做出的成绩以及个人能力所处的段位来作为参考,所以,个人价值才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增值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试想一下,每天你下班回家后睡觉前的这段时间主要在干什么?有的人可能刷朋友圈或抖音,有的看电影、逛街聊天,这些被当成放松时间的时段,被有心人高效的利用起来。他们看书、写作、学习,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价值。
这种很多人不曾注意的时间,哪怕是每天一小时,一周就相当于多出一个工作日的时间,一个月就多出了四个工作日时间。一年后,这些人就相当于自己单独创造了一个多月的有效时间,这些时间足以让他们超越身边的人。很多人都感叹同龄人如何优秀,但也不想想背后他们是如何把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的。
关于个人价值提升也有三个可以参考的方法-------->>>
01
复制时间
复制时间是指让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能持续延展,并且能享受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长远红利。
二八法则大家都很熟悉,有时候20%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反而会带来80%的收入或者价值提升。
以笔者一个朋友为例,阅读和写作在他的整体时间里,可能连20%都不到,但是这两者合并产生的价值,有时候却能带给他比工资还高的收入。
再比如写书,如果放在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写书的时间可能只占据这三年中20%的时间,但是却能带来三年或者更长期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更是在个人价值和影响力上的回报。
02
升级认知
升级认知,是指将原本你不知道的东西,甚至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知道,或者知道自己不知道。
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这里笔者前面文章有写到,阅读是成本最低的提升认知的方式,每一本有质量的书都能给你传递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03
扩大视野
扩大视野是指通过扩大自己的接触面,来提升思考范畴。
以最近的股市来看,在下跌了一个周期后,股市开始反弹,很多人预测牛市即将带来,但事实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如果你的视野停留在大盘数字上,可能会因为暂时的上涨而让自己入市,这就有被套现的风险,如果你能从宏观经济和微观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大盘,那肯定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你的视野有多宽,在思考和决策时,你就能从多视角来审视问题。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其个人价值必然比一般人高。
未来,个人的属性会被越来越放大和认可,公司不再是唯一的社会协作方式,很多个人价值提供者,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包装成产品,对外提供服务,这一切都依赖于个人价值的升级。
自己就是产品,自己就是服务,自己就是品牌,把自己当成一款产品去打造和经营,是让个人增值的最佳方法。
个人增值,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usujifeng/article/details/10856510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