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第三次总结

规格化设计简介
 
格化设计的发展历史
 
1950年代,第一次分离,主程序与子程序的分离结构是树状模型,子程序可先于主程序编写。通过使用库函数来简化编程,实现最初的代码重用。产生基本的软件开发过程: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使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成为可能。
1975—1980年代,第二次分离,规格说明(Spec)和体(body)的分离说明是类型定义和操作描述,体是操作的具体实现。(具体的例子就是C++,Java等面向对象语言的类说明与类实现的分离。)解决方案设计只关注说明,实现时引用或者设计体。体的更改、置换不影响规格说明,保证了可移植性。支持多机系统,但要同样环境。此时产生了划时代的面向对象技术。<br>
1995—2000年代,第三次分离,对象使用和对象实现的分离基于构件开发:标准化的软件构件如同硬件IC,可插拔,使用者只用外特性,不计内部实现。Web Services:软件就是服务。分布式,跨平台,松耦合。
 
规格化设计为何得到大家的重视
 
一方面,规格化设计可以帮助开发者理清思路,构建一个写程序的框架,这样一来开发者可以按照既定的套路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能够摒弃杂念,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一个程序中很多代码会以一块一块的形式被反复使用,这些重复的代码块有可能被封装为函数反复使用,也有可能被放入库中供他人使用。如果能按照一定的规格去完成他们,那么调用者不必大费周折的去理解代码,可以通过已有的对于格式的学习以及清晰明了的格式来快速完成对代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第九次作业
 
 
第十次作业
 
 
 
第十一次作业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prosneverfake/p/911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