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

思维导图,摘自 blo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互联网概述

2.互联网组成

2.1从其工作方式上看,互联网可以划分为以下两大块:
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路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
2.2 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对等连接方式(P2P方式):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
2.3数据传送阶段的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示意图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适用于公用电话网。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输到相邻的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指数据的传送速率,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是bit/s(b/s或bps);
带宽: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的数据量;
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这个指标可以计算通信线路上有多少比特;
往返时间RTT:互联网上的信息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利用率:利用率是指网络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没有数据通过的网络利用率为0,网络利用率越高,数据分组在路由器和交换机处理时就需要排队等待,因此时延也就越大。

4.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4.1OSI参考模型解释了互联网网络通讯机制,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是互联网网络协议的市场标准。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知识为了介绍网络原理而设计的,实际应用还是采用TCP/IP四层体系结构。

参考模型

4.2实体、协议、接口、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表示任何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1、语法:传输数据每一部分含义,需发出何种控制 信息及完成的动作与响应。 2、语义: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数据出现的意义,表示要怎么做。3、时序:又称同步,何时进行通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讲话的速度等。
接口: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是“垂直的”;
服务访问点:在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即交换信息)的地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iaomingds/article/details/10617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