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实验——实验1 MCS-51内部并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实验环境,熟练实验操作流程;
  2. 掌握并口的基本I/O应用;
  3. 理解无条件传输控制的工作特点;
  4. 理解软件定时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

1. 实验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1)联机操作:确认实验箱电源及通信串口连接正常,实验箱上电;运行PC桌面上的MCS51程序,
保持第一个出现的窗口中的参数设置,单击“确认”按钮同时复位实验箱(按实验箱上的RESET按钮);如果实验箱出现提示字符“C_”,则联机完成。
(2)程序编写及调试:执行“文件/新建”菜单命令新建文档,选择源程序类型:汇编语言或C语言;代码编写;文件保存(汇编语言程序扩展名为.ASM,C语言程序扩展名为.C);执行“编译”菜单命令进行编译,检查有无语法错误,编译通过后生成目标文件.Obj;执行“调试/调试”菜单命令,将机器码程序发送至实验箱,准备程序调试(程序起始指令处会出现黄色箭头标志);执行“查看/内部存储器”等命令打开相关存储器窗口,进行初始参数设置,执行“调试/设置断点”进行断点设置以便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准备就绪后,执行“调试/运行”命令可观察运行效果或检查数据处理结果。
(3)注意事项:源文件保存时注意文件保存路径及文件名的命名,本实验环境支持DOS系统的文件名规则,即:文件夹及文件的名称由字母、数字、下划线构成,字符个数不超过8个;如果编译时出错,可打开保存路径下的同名.lst文件进行错误查看。
(4)无条件数据传输控制方式要求外设时刻处于准备就绪状态。因此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必须先检查外设是否做好传输准备。

2.实验箱简要说明

系统主振频率为6MHz,开放了P1、P3口,P0与P2口已经用于系统外部扩展的系统总线。

3. 实验内容

(1)将10个无符号整数(范围0-255)存入数组,找出最大值并送P1口显示。

#include<reg51.h>

void main(){
    
    
	char a[10]={
    
    1,4,6,2,5,7,9,8,3,0};
	char b=0;
	char i=0;
	for(i=0;i<10;i++){
    
    
		if(a[i]>b)
			b=a[i];}
	P1=b;
}

(2)采用软件延时,流水点亮P1口的高4位所接的发光二极管。(扩展要求:P1口所接发光二极管花样闪烁)

#include<reg51.h>
void delay(){
    
    
	int i=0;
	for(i=0;i<3000;i++){
    
    }
}

void main(){
    
    
	int a=~0x0f;//~0x0f的二进制为11110000
	int i=0;
	while(1){
    
    
		for(i=0;i<50;i++){
    
    
			a+=16;//16的二进制为10000,每次加10000,则11110000的低四位始终为0,从而实现高四位的花样闪烁。
			P1=a;
			delay();
		}
	}
	
}

(1)、(2)共用此电路图

(3)利用P1和P3口,分别接开关和发光二极管,采用无条件传输控制方式,实现开关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灭。

#include<reg51.h>

void main(){
    
    
	P3=P1;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配套教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51语言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林立、张俊亮编著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652589/article/details/11462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