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朦胧胧瞥中华历史

          为什么起个题目加个“中华”这么大的框框呢?除了想语不惊人死不休外,还是更关注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源于最近看的一段视频。晚上回去,不小心点了下韩寒和方舟子的官司剧。我是挺方舟子,但也不贬韩寒,我只是在思考背后有什么道理。提到了韩寒,我笑了一下,<<三重门>>还是很好笑的,但确实深度不够,即缺乏现实意义,所以,在这部书谁是原著方面没有必要争论,还没到曹雪芹和高鹗的地步。

            权当休闲,于是我又一路点了下去,点到了韩寒厦大演讲,点到了李敖“大骂”韩寒,点到了李敖和白岩松对话。最后停了下来。我在最有底蕴的李敖这里停了下来,继而想起了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柏杨。

            小学五年级左右,我在家里面破破烂烂的藏书楼,翻到过两本奇书,一本是心理学的,一本则是柏杨先生的《怪马集>>。当初总想套些比较有深度的东西进作文里面,但是文学底蕴不够,对于历史,我基本除开岳飞除开黄忠除开疯疯癫癫的济公,其他一无所知。《怪马集>>开启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之门,台湾作家的实事求是,诙谐幽默,敢于批评的精神也使我非常敬仰。从此以后,我便开始读刘墉,读李敖,读余秋雨,读<<西游记>>,读<<三国演义>>,读<<隋唐演义>>,读<<西汉演义.>,读<<红楼梦>>。近来读易中天,品曾仕强,感觉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我们确实是在传承上面出了问题,很多人不了解历史,于是乱乱糟糟地聚拥到了网上,聚拥在繁华的市井,聚拥到浮躁的21世纪。

           历史仍在继续,以前朦朦胧胧的感觉,现在逐渐清晰。我感到庆幸,还有李敖,曾仕强等在传承中国文化,使我觉得网络也有不肤浅的一面,我们阅读了前辈精心传承的文化,并且自己不知不觉地握起了传承的接力棒,使得中华文化,永永远远,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转载自nannan408.iteye.com/blog/138642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