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投资_沉没成本

作者:白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2149802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说明定义。沉没成本定义: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简单说就是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定义来源于百度)

二、举例例1.(经典案例)小羊花五十元钱去看电影,看了二十分钟觉得实在无聊,中途离开又觉得“花了五十块钱却没有看一场完整的电影很不划算,况且已经花费了来看电影的时间”,于是选择忍受着继续看下去。分析:沉没成本:五十块钱,为了本场电影花费的时间。小羊觉得花了五十块钱,就要看五十块钱的电影,即使电影很无聊。小羊花钱看电影,属于娱乐活动,然而在整场电影中,小羊并没有得到任何愉悦感,相反很无趣,这已经是负效益了。但是小羊【过于执着“有付出必有收获,有成本必有效益”】,即使效益为负,依然盲目追求。甚至因此追加成本,花时间继续看下去。此外,小羊【忽略了机会成本】。当他选择继续看下去,就放弃了用这些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机会。例2.小猪花了五十元去吃自助餐,当他吃饱了,依然选择继续吃,直到撑得特别难受才罢休。这样他才觉得“五十块钱没白花”。分析:沉没成本:五十块钱。小猪吃得很难受,这很明显他的行为给他带来了负效益(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解释)。但是小猪觉得“钱没白花”,心里觉得撑也值得。其实,无论小猪吃了多少,这五十块钱都无法收回。五十块钱是不是白花,与小猪吃了多少没有关系,我们花钱,本质上希望得到的是“满足程度”,而不是数量,如果追求“量”而忽略了满足程度,则是十分不明智的。小猪的问题就在于【过于追求心理满足感而忽略了真实体验】。例3.小鸡去超市购物,站在一列队伍后准备结账。过了一会,小鸡发现这列的收银员工作效率极低,而且前面准备结账的人所购商品很多。但是小鸡想“已经排了这么久,现在转移,前面的时间不就白白浪费了?何况已经前进了一段距离”然后选择继续在此列排队。分析:沉没成本:之前排队的时间。这种情况很普遍,仔细分析一下,小鸡不愿意转移队伍,因为他不想让之前付出的时间成本白白损失掉,而且前面花费的时间给他带来的一点小收益会被不经意地放大。但是,小鸡对于自己的坚持不一定是满意的,反而会在等待中持续焦躁。然后这种等待的时间越长,小鸡越不甘心放弃,【形成恶性循环】。小鸡不选择转移,是因为不愿意面对“最初选择失误”这一事实,不接受前期投入的损失,然后试图用继续投入的方式来捞回成本。其次是【过于高估了以往成本对最终结果的作用】,他觉得自己已经付出的时间、精力在本次排队是有所收益的。但是他却选择忽略转移队伍会增加这种收益的事实。(以上各例所得出的结论或有相同之处,在这里只取最明显的加以说明)

三、总结:难以舍弃沉没成本原因:1.执着于收回成本,而盲目追求负效益。2.忽略了机会成本。3.过于追求心理满足感而忽略了切身体验。4.追加成本与难以放弃沉没成本形成恶性循环。5.过于执着以至于高估以往成本对最终结果的作用。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是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的。但是,沉没成本也好,可变成本也罢,只要我们付出成本,就一定是希望有所收益的。但有时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若是不能果断放弃沉没成本,只能损失更多。当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有了合理、通透的解释,在我们遇到类似案例中的情况时,那么放弃沉没成本、防止沉没成本干扰下一时刻的决策就有很大帮助。然而,当我们明知沉没成本不可收回、不应影响决策的时候,还是会难以舍弃。因为经济学中假设人是理性的,但人却是“不完全理性”的,有时候感性往往战胜理性而影响我们的决策。就拿以上小猪来说,如果我们告诉小猪沉没成本的道理,让小猪选择在吃到微饱时放弃,但是小猪却因此闷闷不乐,依然觉得自己“亏损”,在感情上不能坦然接受这种“损失”,那么,选择“继续吃下去”未必不是小猪的正确选择,因为此时小猪代表的是一个感性至上的群体,对他们来说,心理的满足感,战胜了切身体验的不适感,这种时候,我们无法说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或者不理性的。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知道只有追求理性,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或者少受损失。那么我们不妨接受“止损点”这一概念,给自己设置一个损失上限。比如看电影,我们在进入影院之前给自己规定:若是看了二十分钟依然觉得不好看,果断离开;吃自助吃到八分饱,果断停止;投资时损失到一定金额,果断放弃。及时止损这一策略是我们面对沉没成本犹豫不决时的醒脑丸。------------说明-----------由于原答案为匆忙之作,条理不清,结构混乱,故此重新整理并加以补充。而且“小猴挖井”一例有几处漏洞,在对故事加以限制后依然有争议,所以舍弃这个例子。在此感谢提出质疑的知友。为了防止后来的朋友晕倒在评论区,原答案暂时保存,不予替换。望理解。-------------------------以上个人观点,谨慎点赞,欢迎探讨。2017.8.23---------以下原答案----------先讲个童话故事。一天,小猴在院子里挖井。它想:“挖一口井,以后取水就方便多了”。于是小猴就拿来一把铁锹挖了起来,挖呀挖,小猴一连挖了三天,可一滴水也没见到。小猴没信心了,像只泄了气的皮球。“不干了”,小猴不耐烦地说,嘴里还在唠叨“真是的,这里根本就没水嘛,浪费我的时间”。 这时,猴妈妈来了,它看见小猴唉声叹气的样子,就问小猴怎么回事?小猴把事情从头到尾细说了一遍。猴妈妈接过小猴手里的铁锹,挖了起来,一会儿,一股清泉从地上冒了出来,小猴高兴得手舞足蹈。现在小猴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就是胜利!版本二:猴妈妈说:“你现在放弃,前三天的付出不就白废了吗?”于是猴妈妈继续挖井,挖了半天也没挖出水来。(注:为了本次说明的严谨性,对故事加以限制:一、假设小猴子每一天挖井的动作都是独立的,即第一天挖井的进度,不算在第二天;二、小猴子是他妈亲生的,投入的成本算在一起。也就是说,猴子和妈妈虽然是两只猴,它们是代表了一个人的两种态度。)故事讲完了,以下分析。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可能因为现在和将来决策改变的成本。简单来说就是已经付出的且不可能回收的成本,比如时间、精力、金钱等。上面故事中的小猴,挖了三天井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是沉没成本,是不可回收的,不会因为未来决策改变的成本。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是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的。但是,沉没成本也好,可变成本也罢,只要我们付出成本,就一定是希望有所收益的。小猴子放弃挖井,因为它觉得继续付出不会有任何收益。猴妈妈坚持挖井,因为它觉得再坚持就会有收获。而我们难以舍弃沉没成本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所挖的这块土地有没有水源,而且错估了以往成本对将来效益的影响。就比如你给一个项目投资,前期一直是负收益,但是你预测不到这个项目的前景,你若抱着“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再挖两锹说不定就出水了,不能半途而废”这种想法,你就只能继续投下去。而且付出越多,越难舍弃。似有若无的希望,就是你不能舍弃前期投资的原因。猴妈妈说“坚持就胜利”,但有时坚持往往会损失更多。--------------------------有时候很多事就像一场赌博,前面输了多少场,不应该成为我们是否继续玩下去的决策因子。--------------------------以上个人观点。谨慎点赞,欢迎讨论。盖上棺材板儿睡了。编辑于 2017-08-231.5K​1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嗒小木一个学渣61 人赞同了该回答沉默成本是指已经放出但无法回收的成本。高赞回答以“小猴挖井半途而废” “猴妈坚持终于挖到了水”比喻,是十分恰当的。但是这里没有指出的是,在小猴已经挖出的井继续深挖,相比于另开一地继续挖是否是更有可能挖到水的?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通常认识便是继续挖的可能大,也就是说,不考虑沉默成本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继续挖。但是换一个栗子,猜硬币正反面的赌博机,都是50%概率,已经连续输了5次。这时候人通常会认为"这次总不能再输了吧",而事实上是输赢仍是50%,这就是误以为沉没成本对未来产生了效用而实际上没有。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很难判断一件事情对未来有没有影响,对未来的影响有多大。即使是猜硬币这么清晰明确的事情,人们依然会倾向于认为“之前付出的之后会有回报”,更不要说现实中这么多模棱两可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就高估了沉默成本对未来产生的影响,所以才会难以放弃。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noah0532/p/913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