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项目计划书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描述 3
1.1 项目背景 3
1.2 产品与技术 3
第二章 用户和用户价值 3
2.1 产品市场定位 3
2.2目标用户 3
2.3 用户主张价值 3
第三章 行业市场规模及趋势 3
3.1市场前景 3
3.2产品概述 3
3.3产品优势 3
第四章 领袖及团队结构 3
4.1 团队简介 3
4.2 团队骨干 3
第五章 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3
5.1 市场运营体系 3
5.2 营销策略 3
第六章 稀缺性资源和相对竞争力 3
6.1相对竞争力 3
6.2 现有竞争者 3
6.3 潜在竞争者 3
第七章 融资说明 3
7.1 融资计划 3
7.2 财务预算 3

第一章 项目描述
1.1 项目背景
为加强对道路、桥梁以及交通设施的保护,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保障桥体等设施结构的安全,同时禁止超高车辆驶入高架桥,避免对桥体造成致命的破坏,减少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发生。许多地方在道路、桥涵入口都已架设限高架来达到限高的目的,市面上传统限高架如图1.1。

图1.1 市面上传统限高架
随着道路交通压力增大、限高架自身设计缺陷暴露等原因的出现,传统限高架事故频有发生甚至造成不少伤亡事故,其中事例如下:
①2014年11月9日,一辆湖北籍拖挂车从南桥头往北桥头行驶过程中,在重庆黄沙溪立交转换匝道口,由于车辆超高被卡住在限高架中。

图1.2 挂车伤了鹅公岩大桥限高架

②2017年12月26日晚,在重庆南川东城明珠附近,一辆货车在行驶途中,不慎刮倒限高架,限高架突然倒下,一辆面包车恰巧经过此处,不幸被砸中,面包车大半个车头被砸没,地上全是残渣碎片,现场一片狼藉。

图1.3 面包车事故现场

同时,据已有数据分析知,从2015年至2016年11月,仅11个月郑州西三环路段就发生了高达114起限高架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万。面对目前的道路交通压力,传统限高架已不能有效地解决现有问题。
对限高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也存在一些用于车辆限高预警的设备装置,目前国内外在智能限高架中都采用了激光或红外线技术。但国内外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区别。国外对于限高架的研发主要基于相位式激光测距原理,利用激光调制波对各车道车辆进行全天候实时检测,实现了单机可检测多条车道的激光车辆限高仪;也有利用机械与光电结合方式来测量车辆高度,并对超高车辆发出报警信号、抓拍等检测与监控行为。国内对于限高架研发更倾向于红外光电控制技术,由此技术研发出的红外光电控制器包括发射光、接收光和光信号处理3个环节,根据光源的接收情况判断车辆是否超高,以及是否发出警报信号;另外,还有一种基于激光传感器的限高架,通过设置在道路两旁的激光传感器阵列精确测量车辆的具体高度。
目前研究产品结构中仍存在一些缺陷,现有限高架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①不能较好实现超高车辆的提前预警;
②超高车辆发生碰撞后产生较大的伤害:传统限高架无缓冲作用,对车辆会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易造成人员伤亡,同时,限高架受到冲击时对限高架本身也造成了破坏,这种情况下限高架基本报废,只能重新制作安装;
③发生事故后无法及时联动救援,耽误最佳救援时机等。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研发了具有提前检测预警、事中自修复和缓冲功能、事后联动报警等功能的预警自修复式联动救援智能限高架。
1.2 产品与技术
本产品为了解决目前市面上限高架存在的缺陷,针对限高架结构设计分别从事前预警、事中缓冲以及事后补救三部分进行改进。
①事前预警阶段:
在设置限高架路段的道路与桥梁前安置车高检测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为红外线激光检测设备。将其安装在限制车辆高度的位置,当车身超过限高时,车辆超出的部分会阻挡红外线到达接受的另一端,被阻断的红外线信号会转化为电信号,控制限高架上的摄像头进行拍照并将识别出的车牌号投放到LED显示屏上,提醒驾驶员禁止前行并靠边停下。根据大量道路刹车试验表明,车高检测系统距离限高架的安置距离应根据不同道路等级所规定的速度,保证驾驶员的反应距离以及刹车距离,避免在接受到预警信号后仍撞上限高架。
图1.4 限高架整体设计图

②事中缓冲阶段:
采用立体结构的可水平运动的限高架结构。该结构可以利用限高横杆在框架中的运动削弱车辆的撞击,并且通过将吸收撞击力量的结构设置在结构外,避免影响结构自身的稳定性。限高横杆通过安装在下端的滑轮固定在框架的轨道中,其滑轮和限高架之间可独立地转动。轨道两侧设置为外高内低的结构,保证在外力的作用下限高横杆不会因车辆高速撞击导致滑轮脱离轨道。同时将滑轮与限高横杆的接触方式设置为可转动的形式,使限高横杆的任意位置在受到车辆的撞击后,自身仍能以一定的倾斜角度继续前进且不会对轨道产生横向力,避免了轨道的横向破坏。在限高架的侧面安置一定的滑轮组,并用钢丝绳索将各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在钢丝绳的末端通过一个弹簧连接和重力装置连接并埋入地下,利用弹簧吸收车辆撞击限高杆瞬间产生的冲力,并且在保证钢丝绳不断的情况下阻止车辆继续向前的运动。当车辆开始倒车时,弹簧的内能又转化为动能拉动限高横杆回到原有位置,这样就实现了自动归位的功能。
图1.5 限高架侧面设计简图

③事后报警阶段:
当发生车辆撞击限高横杆的事件时,埋入限高架中的压力感应片会感应到车辆的撞击压力,当检测值超过设定阈值时,报警器会自动触发并且发出报警声来告知驾驶员已撞击限高架,需立即刹车并且查看事故严重程度。同时报警设备会通过网络将车辆信息以及事发地点发送到交巡警检测平台,及时通知调动当值人员或附近值班人员赶往现场进行处理、指挥以及引导超高车辆退离道路或桥隧,避免错过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段和道路堵车。
整体流程如下:
图1.6 设计流程

第二章 用户和用户价值
2.1 产品市场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道路交通压力增大,出于加强对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保护的初衷,限高架应用越来越普遍,但限高架的结构与设置不当,导致许多超高车辆与限高架相撞事故的发生,给人员、车辆、门架或者桥隧带来损坏。目前市面上限高架的结构设置过于简单,无法从事前、事中、事后达到对人员、车辆以及道路桥梁安全保障的作用,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将市场定位在交通设施中的新型限高架市场,设计了一种用于各桥涵、道路上且将事前预警、事中缓冲、事后补救于一体的智能新型限高架系统。(交通安全设施生产企业、施工单位、道路养护部门)
2.2目标用户
本项目能为市政、交通运输、公路管理等部门带来增益,项目自身智能高效的限高交通设施系统,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保护人员、车辆以及桥梁的安全,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以及运行效率,减少甚至避免限高架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且事前预警、事中缓冲、事后补救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使管理投入减少的同时,限高架交通设施的损坏程度也随之降低,侧面减少政府财政损失甚至能够提高收入。
图2.1 目标用户

2.3 用户主张价值
本产品的优势在于将目前对限高架的新型研究内容融为了一个新的系统,其中限高横杆部分采用我们的创新点,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市面上传统限高架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本产品的定价高于市面上的各类限高架,但考虑到传统限高架事故多发带来的维修成本以及对道路、桥梁的交通影响情况,本产品带来的价值是极其可观的。
第三章 行业市场规模及趋势
3.1市场前景
预警自修复式联动救援智能限高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运用PEST模型进行具体的市场环境分析和市场前景预测,如图3.1 所示。
图3.1 市场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政策助力限高架智能化步伐
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对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里提出要在低等级公路上,增设龙门架等限高设施,同时对限高架的智能化也提出了要求。本团队提出的联网预警的可复位限高架符合智能化的新趋势,助力国家加速进入交通强国。
3.1.2 技术环境——技术领先
团队设计的预警自修复式联动救援智能限高架拥有外观使用新型专利,指导老师是西南地区交通领域的专家,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3.1.3 经济环境——限高架智能化趋势良好
近年来,限高架智能化的应用不断增加,如美国采用相位式激光进行测距,利用激光调制波对各车道车辆进行全天候实时检测,实现了单机可检测多条车道的激光车辆限高仪;也有利用机械与光电结合方式来测量车辆高度,并对超高车辆发出报警信号、抓拍等检测与监控行为。
3.1.4 社会环境——限高架事故频发
目前对于限高架的设置过于简易,致使限高门架在保护道路的同时,导致许多超高车辆与限高架相撞事故的发生,给人员、车辆、门架或者桥隧带来损坏此外,撞坏的限高门架还可能砸到过往车辆和行人,造成二次事故。因此,设计一种能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交通事故发生的而且自身智能高效的限高交通设施系统,对有效保护人员、车辆以及桥梁的安全,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3.2产品概述
本产品系统分为三部分,分别从事前预警、事中缓冲、事后报警三方面来解决目前市面上已有限高架的现存问题,超高车辆撞击限高架整体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整体流程
3.2.1事前预警
在设置限高架路段的道路与桥梁前安置车高检测系统,车高检测系统主要利用红外线激光技术,将其安装在限制车辆高度的位置,当车身超过限高时,车辆超出的部分会阻挡红外线到达接受的另一端,被阻断的红外线信号会转化为电信号,控制限高架上的摄像头进行拍照并将识别出的车牌号投放到LED显示屏上,提醒驾驶员禁止前行并靠边停下。
根据大量道路刹车试验表明,车高检测系统距离限高架的安置距离应根据不同道路等级所规定的速度,保证驾驶员的反应距离以及刹车距离,避免在接受到预警信号后仍撞上限高架。本产品采用红外线激光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技术难度要求,同时在满足该系统精度的同时减少了产品成本。
3.2.2 事中缓冲
传统的限高架基本采用的是平面框架结构,固定了限高横杆的水平运动,而该结构无法解决目前限高架存在的问题,所以通过创新,我们提出扩展到立体结构的可水平运动的限高架结构。该结构可以利用限高横杆在框架中的运动削弱车辆的撞击,并且将吸收撞击力量的结构设置在结构外,避免了对结构本身的影响,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限高横杆通过安装在下端的滑轮固定在框架的轨道中,而滑轮与轨道的接触方式借鉴火车与铁轨的衔扣结构,将轨道两侧设置为外高内低的形式,满足在外力的作用下限高横杆沿着轨道前后移动,并避免因车辆高速撞击滑轮脱离轨道。同时将滑轮与限高横杆的接触方式设置为可转动的形式,使限高横杆的任意位置在受到车辆的撞击后,自身仍能以一定的倾斜角度继续前进且不会对轨道产生横向力,避免了轨道的横向破坏。在限高架的侧面安置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并用钢丝绳索将各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在钢丝绳的末端通过一个弹簧连接和重力装置连接并埋入地下,利用弹簧吸收车辆撞击限高横杆瞬间产生的冲力,并且在保证钢丝绳不断的情况下阻止车辆继续向前的运动。当车辆开始倒车时,弹簧的内能又转化为动能拉动限高横杆回到原有位置,这样就实现了自动归位的功能。
3.2.3 事后报警
当发生车辆撞击限高横杆的事件时,埋入限高架中的压力感应片会感应到车辆的撞击压力,当检测值超过设定阈值时,报警器会自动触发并且发出报警声来告知驾驶员已撞击限高架,需立即刹车并且查看事故严重程度。同时报警设备会通过网络将车辆信息以及事发地点发送到交巡警检测平台,及时通知调动当值人员或附近值班人员赶往现场进行处理、指挥以及引导超高车辆退离道路或桥隧,避免错过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段和道路堵车。
3.3产品优势
3.3.1 立体化的限高架结构
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传统限高架结构,本产品采用立体式的限高架结构,利用限高横杆在框架中的运动削弱车辆的撞击,并且将吸收撞击力量的结构设置在结构外,避免了对结构本身的影响,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
3.3.2 能自恢复的限高架结构
本产品通过动滑轮和钢丝绳连接限高横杆和安置于地面的弹簧装置,利用受拉弹簧恢复原状的弹性势能带动钢丝绳拉动限高横杆回到原有位置,达到了自动归位的效果。
第四章 领袖及团队结构
4.1 团队简介
团队由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交通管理以及机械学院车辆工程的成员组成,团队成员在校期间皆成绩优异,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该团队成员多次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多次获得校级、市级以及国家级的奖励,有着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且责任心、上进心强,队员之间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4.2 团队骨干
4.2.1 指导老师
曾超,男,博士,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师、中国重机协会停车设备委员会特聘专家、中交二航局、南昌市政公用集团、陕西建工集团、重庆停车协会顾问。从事城市静态交通规划设计及交通安全相关研究。主持并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行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余篇,授权专利8项。先后主持并参与重庆、江苏、浙江、江西、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南等省市交通创新示范项目。科研与创新创业成果先后获得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三等奖、重庆交通大学创业大赛一等奖、重庆市创业大赛三等奖、重庆市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五十强(第一名)、入选2017“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物典型事迹。所指导的“交创泊联”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先后获得清研杯路演大赛银奖、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科技竞赛一等奖、三等奖等。

4.2.2 成员信息

团队成员
专业
成员信息

第五章 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
5.1 市场运营体系
5.1.1 市场细分
本产品市场细分大概分为用户群体、地理位置两个板块。
①用户群体细分
本产品用户群体大致为公路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交通设施建设厂商。初期进行产品技术研发,将技术转让给代理厂商,收取厂商的技术转让费,而本产品所解决的目前限高架的成本高,使用年限短,使用效率低等问题,独特创新的结构与技术使得限高架更易推广,从而增加厂商收益。
与市政管理部门合作,将产品与市政管理部门的道路管理平台进行对接,收取市政管理部门产品使用费用,产品能够做到实时检测限高架状态,并且能够随时调出限高架以及限高架周边路况视频,做好限高架的事前预警、事后警报,使限高架更加安全与智能化,因此本产品实用性更强。并且将应用于运营道路,可降低市政管理部门对限高架投入费用及运营成本,提高道路管理效率,道路事故发生率减少,保障车辆安全,提高限高架使用率,增加使用年限,并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使得目前生硬的限高架更加人性化。
②地理位置细分
本产品对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地理距离统筹考虑基础上,市场以重庆为核心城市,做好西南片区的市场推广,在产品做到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中期再进一步拓展华东地区市场,最后进一步拓展全国市场并尝试应用于海外。
5.2 营销策略
5.2.1 产品策略
由于新型限高架系统一共由三部分组成,且由于部分之间的相关性使得该产品无法单独向市面提供其中的某一部分,因此在进行产品推广时应重点突出整体效果,尽量回避凸显出产品部分结构的亮点,体现产品一体化和优势突出化。
5.2.2 定价策略
首先在了解本产品中已实现产品化的结构在市面上的定价的情况下,通过价值分析确定产品创新部分的定价,最后计算出产品成本,并在满足公司利润的同时将定价定在低于市场价位,以价格优势先打入市场。
5.2.3 渠道策略
本产品初期拟定与交通设施建设厂商进行合作,从而利用厂商来推广我们的产品。同时,通过线上以及线下同时进行,做到多渠道销售。
5.2.4 销售策略
1) 产品通过与现有已完善的道路管理平台进行对接,赚取服务费或租赁费,实现道路只能换管理。与交通设施建设厂商进行合作,从源头上占领市场,形成限高架硬件设施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网络效应;
2)通过研发产品,将技术转让个给厂家,厂家生产后我们进行代理销售;
3)一旦产品使用于多条道路后,我们将从简单的硬件设施生产转化为各限高架维保服务,来收取维保费用。通过道路大数据的分析进心运营管理;
4)在产品的使用达到一定规模时,成立相应的设施品牌,输出品牌。
第六章 稀缺性资源和相对竞争力
6.1相对竞争力
目前市面上对于限高架结构的研究仍处于“慢热”阶段,缺少关键性的创新与突破,同时考虑到成本以及技术成熟问题,现在道路以及桥梁上使用的限高架大多数仍旧是传统限高架。但是在一些论文中也研究出具有突破性的结构并且部分已投入研发当中,由于这些技术具有易复制性,因此若要抢占市场,必须随时了解目前的最新研究并作出可实际应用的产品来和原来的传统结构和其他最新产品进行市场竞争。
6.2 现有竞争者
传统限高架的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因此许多中小型厂商偏好制造此类限高架,且大多数这类企业是和当地的建筑公司以及交管局合作,抢占了地方的限高架市场。因此在现今新型限高架还没成熟的情况下,大部分市场是被他们所掌控的,而若要和他们相竞争,就需要仔细地在价格上斟酌,同时还需要具有领先市场的产品优势才能够与之竞争。
6.3 潜在竞争者
尽管现阶段对于限高架结构的各种研究仍处于小部分,但这也说明该产业暂未饱和,还有很多创新的方面,同时市场对于限高架的需求与道路建设相关,而我国提出交通强国的口号,会加大城市以及乡村道路建设,因此对限高架的需求很可观。目前该产业缺少创新突破点,因此存在出现一种新型结构后出现大量模仿和借鉴的可能性,而这会损害我们的利益,减少利润并降低回报率。
第七章 融资说明
7.1 融资计划
本项目前期计划融资50万人民币,其中已与交创泊联公司融资20万元,筹集资金主要应用于产品开发、产品维护保养、联网系统开发、技术人员费用等。
公司股本大致构成为:百分之六十为学生团体、百分之十的融资以及百分之三十的合作企业。
7.2 财务预算
7.2.1 前期预算
公司第一年,大致投入10万元用于设备研发以及产品安全性能测试,第二年,设备研发大致成熟,投入约50万元用于设备生产与宣传,具体分为产品加工生产,宣传推广广告费用以及产品的维护升级。第三年到第五年,则投入100万元用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以及生产力度,并扩大企业宣传。
7.2.2 中期预算
在维护现有用户,进行限高架零件加工生产售卖,并于代理产商合作。预计投入200万元。
7.2.3后期预算
一步扩大市场,进行其余道路安全设施研发生产,增加团队营收渠道。预计投入500万元。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978535/article/details/12509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