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无代码赋能企业,IT与业务的角色正在悄然改变

现在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压力是真的大,需要会的技能多到数不清。想学习多点技能也不知道去哪学,主要是网络资源太丰富,很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那接下来推荐4个大神级别的资源网站你可一定得码住,都是年轻人特别       在现在的互联网领域,低/无代码一定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了,但是很多人都觉得低/无代码其实是伪需求?是玩具?行业毒瘤?低/无代码出现,传统代码开发的程序员会失业?......这些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低/无代码其实并不是一新鲜词了,实际上,2012年云表平台就实现了全面的“无代码”开发,这类产品是面向企业的业务人员或者是IT专家,是以快速交付系统为目的,解决传统代码开发模式下带来的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等问题;随后国外的Microsoft、Mendix等深耕“低代码”的头部企业也逐步加入快速开发这一赛道之中。

375fa1e5552004a5788e6f6f3387f59e.jpeg

       有机构曾预测,在2025年,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中,70%的应用开发都将由低/无代码实现。

       当前行业普遍认“低代码”其实是包涵了“无代码”,但是通过对市面上大多数低代码平台的观察发现,“低代码”是更加适合IT技术基础的人员使用,而没有学过任何编程的人来说上手是有一定的难度;云表平台一直深耕无代码平台的建设,可以让没学过编程语言的人像搭乐高一样,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开发企业管理系统,落地自己的管理思想,从这一点来看,无代码平台其实适用的人群会更广泛。因此,之前一直说【无代码是低代码的子集】这一观点正在逐渐被重构,低/无代码的边界也会越来越清晰。

d640dd8bff284dc27c40e543f5084426.png

       那么,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一直在追求业务增长,另一方面,低/无代码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而IT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信息技术与“大公司病”

       某公司拥有12,000多名员工,在该产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超过30%。从2021年开始,企业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战略。公司里有一个一百五十多人的信息化团队,在这个战略上,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就企业在信息化落地工作中的各种难点进行探讨,在讨论中,他们发现了一些只有那些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技术,才能意识到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大多数“大公司”都会遇到。

缺点一:核心系统运维难

       这套系统于2015年启动,于2017年投入运行。6年的寿命并不是很长,但是系统的”疲态尽显“,已经“老迈走不动路”了。

       后来也种种原因,原来的开发团队人员构成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开始负责的同事也已经离职,早起的维护文档不规范导致逻辑缺失难以理清,新来的团队又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才能上手工作,系统的排错和维护成本也成倍上升。

       系统的稳定往往牵扯到核心业务,哪怕一个再小的失误都会造成业务的损失。而这系统“稳定运行”的背后都是高昂的成本投入,而一个大型企业为了系统的”稳定运行“后期的维护+质量保障的投入往往用掉了50%的开发资源,这个金额还随着这个系统运行的复杂度提升而不断攀升。

       令人唏嘘的是,为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所带来的“业务损失”并没有减少,而是以“IT成本”的形式出现在了财报中。

be3447deeb4099e2cbc0f05ed457395a.jpeg

缺点二:信息协同链路过长,反应迟钝

       一个大企业之“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所拥有的巨大而复杂的机构结构。公司拥有12,000名员工,拥有5个分支机构和40个实验室,分布在全国。为满足这12000人的合作与管理需要,公司成立了一个超过150人的信息队伍;光是维持这个庞大的团队,就得花费上百万美元,相当于一家小公司一年的收入。这种程度的投资,在大多数公司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这个团队在公司扮演着“乙方”的身份,承担着各个子公司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任务。在有限的资源下,很容易发生拥挤和排队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任务,也会导致长达几个月的等待。别说排队了,就算是排上了,最后落地的质量往往也差强人意。大型的组织架构,削弱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使这个团队离业务一线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这就造成了“甲乙双方”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和理解差,这些差异直接造成了最后需求的落地效果差,甚至是不能落地。

1cf200628a6f00be7d7376c984a1c157.png

做出改变:圆桌式协同的角色互变

       “圆桌式”代表着平等的对话、密集的信息交互、各司其职的配合,即模糊了“甲乙方”的边界,也模糊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边界。基于无码型开发平台的“圆桌会议”模式,也将使 IT工作者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发生变化。

从“大包大榄”转向“核心开发”

       以往,在IT信息化协同中,由于存在编程“壁垒”,让企业的业务人员没有办法参加系统需求的落地。IT团队就需要包揽全部的业务需求,而这中间80%都是修改的简单的功能,IT团队要在苦苦寻求“核心系统”和“简单需求”的平衡,不仅开发资源难分配,核心业务满意度也非常低。

       有了无代码开发平台,企业的业务人员也能通过自己“力所能及”实现一部分业务需求,再也不用苦苦的等待IT部门的排期,大大缩短了整个系统的落地周期。IT资源也得到了解放,再也不需要在各个部门的需求之中“疲于奔命”,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的开发中。

b8915755947a0591fad3ad80f8d0645f.jpeg

从“系统需求”转向“技术赋能”

       “圆桌会议”将企业从单一的信息化集中管理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多个“小圆桌”。使更多的企业员工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该系统的发展进程中来。为了让业务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系统的开发,从而减轻 IT人员的负担,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培养一批拥有无代码平台使用能力的“业务技术人员”。在这种情况下, IT人员将从一个业务需求落地的角色,变成一个赋能企业中更多人有能力进行系统开发的角色。

       IT人员通过顶层的权限体系结构设计,对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不同的系统开发授权,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业务人员完成系统落地工作。

       当遇到一些无法由业务人员来解决的复杂问题时, IT人员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编程技术,与业务人员共同进行合作,从而对复杂的系统进行赋能。

13fad7c10f7d62e8930bdbf9b9e7ddd7.png

结束语

       在无代码技术的普及之后,圆桌式开发将成为一种全新的开发合作模式。在公司内部,将会有各种各样的开发角色,比如:面向解决自身需求的业务开发者、面向复杂深度场景的 IT开发者、面向数据分析的数据分析师……

       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可以从根源上缓解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均衡,从而使系统的落地效率成倍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IT资源将会得到极大的解放,IT从被动执行和大包大揽转变为主动的赋能。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7276960/article/details/1299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