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分形与音乐》——音乐中的确定与不确定

混沌之理无处不在,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无不由混沌支配。那么音乐呢?为什么在确定性乐理规则的控制下,作曲家却能够创作出色彩缤纷的音乐?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旋律,最终可以发展成风格各异的乐曲?这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背后的博弈,到底在音乐中是如何淋漓体现的?我想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姜万通的《混沌·分形与音乐》一书,就是最好的答案。

混沌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专家学者已经触及了音乐中的混沌现象与分形结构,譬如混沌之父洛伦兹在他的《混沌的本质》一书中有相当篇幅谈及音乐,然而他们仅从自然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观察和阐述,真正从音乐理论角度,对音乐中的混沌现象和分形结构进行描述的,这本书可以算作开山鼻祖。

混沌与分形理论是关于系统的理论。在此之前,人们往往以“还原论”的角度,去剖析每一个系统的组成成分,企图借此了解整个系统的动态表现。然而,这种角度忽视了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以至于尽管对每一个部件都了如指掌,但组成系统后总有让人难以预料到的表现。受此启发,作者在书中指出,一首完整的乐曲,同样也可以分解成旋律、节奏、和声、调性、结构等五个方面,然而这些成分之间有着高度的依赖关系,譬如节奏对旋律有着直接的影响,缺失了任何一个,则其他方面就将变得毫无意义。

本书不仅详细地论述了上述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即也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即

“音乐作品是一个非线性动态系统,音乐音在这个系统中不断地生成、发展和演化,并在该过程中形成了确定性行为与不确定行为同生共存的模式和状态,它表现为有序(有规律)与无序(无规律)的综合体,并在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表现手段不同层面上形成各自的轨迹。”

这种从系统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的全新诠释,是罕见而且非常具有深度的。

值得提到的是,全书的高潮部分,是作者尝试探索音乐有关“混沌”和“分形”的两面性。混沌指出初始条件的轻微不同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演化结果,而分形则指出在这种看似无序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隐形的约束力,使得整体和局部存在自相似性。音乐亦是如此,作者指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使得音乐作品得以脱离既定规律、自由发展演化,轨迹空间中的奇异吸引子则控制着音乐作品的局部总是趋向于整体表达的主题。由此可见,此书绝对不是混沌理论公式的生搬硬套,作者凭借着精彩的思考角度和凝练的强对比总结,总能把晦涩的道理讲解得通俗易懂。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懂得,我们不过刚刚开始这种探索。我们不应该认为疑问或者危险即将结束。因此,我们决定使事物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呈现出来,并且完全知道我们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完善,”

全书在最后这样作结。作者的弦外之音是一种呼吁,打开音乐本质规律的钥匙可能有很多,但他坚信混沌理论宝库中一定存有一把。作者的胆识和魄力,也将激励更多跨学科、或者未来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人,使他们敢于在关注的领域间铸造全新的桥梁和基石。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fqy2222/article/details/1245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