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喜讯 | 吴宏伟教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席教授吴宏伟在北京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疫情三年以来香港科学家首次获得何梁何利奖项,也是两地走出疫情阴霾后首位香港科学家赴京领取重要科学奖项。

“我特别高兴,也特别激动,两地科研交流活动终于从在线走向线下”,吴宏伟教授在获颁何梁何利奖后表示,获得科技奖励代表着国家对自己学术成果和能力的肯定,希望能够招揽更多的内地英才赴港学习,更希望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内地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助力更多民众的生活更加绿色、安全。

57c05853dbee6073fe27b4832eb66818.jpeg

2月15日,吴宏伟教授从香港飞赴北京领取何梁何利奖,这已是他在疫情开放后第二次赴内地,两地科研交流线下合作正迫不及待地快速重启。他曾以“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但却无缘参加2021年初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此次,吴宏伟再获何梁何利奖,终于得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感受这份殊荣。疫情期间经常在线交流的内地学者朋友,如今相聚北京,更令他感叹香港要尽快融入大湾区建设,香港科学界要合力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与人要经常沟通,心与心才会走到一起。

“此次获奖,心情格外激动,更希望此次获奖为契机,让内地更多学生了解香港的科研工作,香港高校的实力和水平”,吴宏伟教授说。他长期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对内地的学生求贤若渴,但很多内地人才更愿意去英美留学,其实香港的科研教育能力也非常好,希望通过在国内获奖,让更多内地学生了解到香港也有一流的高校和科研团队,选择在香港进行研究工作。

吴宏伟教授是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公认的世界领军学者,在2017-2022年担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是该学会成立87年以来首位中国籍主席。此次获得何梁何利奖,对他而言格外有意义。“这次获奖,我感觉是一种benchmarking(标杆管理),更意味着一种互认”,吴宏伟教授说,香港有很多科学家曾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但内地学界对此并不了解,这次能够得到何梁何利奖这如同在内地也有了“互认”,科研成果与水平得到肯定。他说,这不仅是对于自己,还有很多香港科学家都在追求与内地这样的“互认”,以便更好融入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大局。

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是吴宏伟教授带领团队研究逾二十年的成果。吴宏伟教授在英国攻读博士时,研究方向是城市地下建筑研究。地表土绝大多数处于非饱和状态,是所有构筑物和边坡的承载体,也是植物生长的根基。在人类工程活动和极端气候的诱发下,非饱和土易发生变形、失稳滑坡等灾害,进而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95年回到香港后,他发现全世界关于非饱和土的研究很少,同时,香港和东南亚多地都深受斜坡安全等问题困扰,于是他将针对非饱和土的基础研究作为方向,从全新的视角研究这一重要课题。

655e64647cd0cec3ff682990d318cae7.jpeg

在持续研究中,吴宏伟教授带领团队发现了吸力和应力状态耦合影响非饱和土渗流-变形-强度的规律,建立了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理论,解决了气候变化和工程活动作用下普遍存在的渗流-变形-强度耦合问题。他2007出版的《高等非饱和土力学与工程》,是当时全球第三本研究非饱和土的书籍,被权威期刊评价为“内容独一无二,是博士生必读书籍”,被全球30多所大学作为研究生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

“数以吨计的泥巴从山顶倾泻而下,还没回过神来的居民,瞬间就被埋在了楼里。”这是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对1972年和1976年香港秀茂坪滑坡的描述,这两场事故共造成89人死亡;2014年美国华盛顿州Oso滑坡造成43人死亡,为美国滑坡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吴宏伟教授团队应用新理论对这三场灾害进行了分析,均成功判断了滑坡的发生。他参编了全球首部非饱和松散土边坡评估与设计指南,用于中国香港、巴西与马来西亚等地,提升了非饱和土边坡的设计与治理水平,助力香港滑坡风险的显著下降,实现近10年零伤亡的历史记录。

d144d7caece7fb36e660f86dbbb9b2a9.jpeg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5049285 查看本文章

在吴宏伟教授非饱和土创新基础研究之上,大量新技术、新应用应运而生。近年来,他更关注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新技术为城市的“水泥森林”构建出一种绿色环保的新生态。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云敏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邀请吴宏伟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覆盖屏障水气传导与填埋气污染控制”的研究工作。吴宏伟教授团队率先提出生态型三层覆盖系统,采用建筑垃圾和天然土壤构建,不需要土工膜,达到环保、美观、减碳的效果。这一新型覆盖系统被应用于干、湿润气候区,实现了优异的防渗及闭气功能,成功解决传统覆盖系统中土工膜老化或撕裂、土-膜界面滑移破坏等固有问题,并能促进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这一新型覆盖系统在深圳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其服役性能优于美国环保局的规范标准。英国皇家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等五院院士Rowe指出,相比传统技术,该覆盖系统服役性能更优异,为国际领先水平。目前, 相关技术已被授权中、美两国发明专利,新型覆盖系统被在编国标采用,可替代传统封场覆盖系统,有效提升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的防护水平。

“我们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吸取到西方国家在发展中犯下错误的教训,比如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可能需要更多倍数的金钱去治理”,吴宏伟教授说,希望贡献一己之力,为下一代缔造更美好的生活。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非饱和土实验系统已被全球近300家研究院、大学和政府部门采用,随着人们逐渐走出疫情阴霾,两地科研应用合作已重启,相信非饱和土的理论和应用亦将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文章来源自大公文汇网

-en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KUSTchinaoffice/article/details/12909593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