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D科普:OID为什么被称为元标识?

物联网的标识有很多种,包括应用标识、载体标识以及网络标识,我们常见的 IC 卡、二维码、RFID 及传感器都可归为载体标识。当需要用到不同体系下的标识符时,如何处理不同标识符之间的兼容性等问题呢?这个时候,三大国际组织就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即推荐 OID 作为元标识。国家信息安全专家沈昌祥院士认为,在目前所有的物联网标识体系中,只有OID是有法律依据的。

三大国际组织据此给各国分配了号码段,用这个号码段可以给每个物品赋予全球唯一、无歧义的身份识别代码,从而实现对所有物品的有效管理,万物互联终于成为可能。例如1.2.156 是分配给中国的号段,在中国境内对1.2.156 再分配,如 1.2.156.30006(中国.非遗),非遗有了这个号段后,其他行业或企业就不可以再用这个号段了。 物联网 OID 并非只有数字形式,为了在应用中好记易记,用文字、字母也一样可以,但前提是数字与文字、字母形式的 OID要一一对应解析。

物品身份标识统一后首先是可以组成网络了,组成网络才能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工作效能。以消防监管为例,一个城市消防监控点几十万、上百万个,当某个监控点仅仅达到消防临界点时,以往我们是无法判断在哪个监控点出现了闪弧、冒烟这些消防临界状况的,但若监控点、开关、传感器采用OID 标识后,监控平台会实时接收到来自消防网络的各种监测数据,它就可以准确判断哪个监控点出现消防预警信号,从而快速组织人员准确地到达发出预警信号的监控点进行检查、扑灭和修复,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一个城市消防监控点可以实现联网监控,那么一个国家的消防监控点是否也可以实现联网监控呢?答案是可以的。其次任何物品赋予全球统一标准的 OID 标识后,物品的身份不仅在一个地区,一个省可以识别,在另一个地区、另一个省也要可以识别;不仅在一个国家可以识别,在另一个国家也要可以识别,这样才能确保任何一个物品在浩如烟海的环境中无论其身处何处都可以瞬间被识别、被找到。譬如美国无人驾驶汽车出口到中国,如果汽车采用的是美国的 GS1 标准,而中国所有与无人驾驶汽车有关联的东西采用的标准是 OID,那么美国无人驾驶汽车就不能被识别,也就无法行驶。再次各国采用统一标准的OID标识后,在 OID 基础体系上开发的自有知识产权的物品身份识别体系才能与国际无缝对接,实现互联互通,才能使这种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解析的系统更大地增加物联网 OID 的安全性。正如不同方言区的人采用统一标准的普通话后才能实现无障碍沟通,表达才能避免歧义一样。

要构成这些不同身份物品的万物互联,唯有具备极强兼容性的编码体系才能把各种复杂编码体系兼容起来实现万物互联,作为物联网元标识的 OID 正好具备这种强大的兼容性。例如茅台酒采用的是自定义标识的编码体系,五粮液采用的是也是自定义标识的编码体系,两者是无法相互兼容的,信息孤岛就自然形成了,相互之间就无法互联互通,这会给监管者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便,若是采用全球通用标准的OID,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就特性而言,OID 又似电话区号。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engdisk/article/details/125785185
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