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热点|国自然:出现这几种情况,会评本子会被拿下!

本文来源:彭思龙科学网博客。

国自然即将进入会评阶段,分享一位专家撰写的国自然会评规则情况介绍的文章,供不熟悉规则的朋友参考。

以下为该专家自述:

今年我参加了优青、面上、青年和地区项目的会评。优秀青年基金是一个专家组,后面三项共用一个专家组,下面是有关会评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有疏漏,请朋友们指正。

会评流程

会评按照青年、面上、地区项目的顺序进行,每一个类别都会按照领域,指定每一位专家负责一个领域,称为主审专家

主审专家拿到项目申请书和网络评审意见,先进行申请书和网评意见的阅读和思考。这些工作都是会议之外的时间完成的。

因此,基金会评是个体力活,每天晚上都要加班看本子,写好每一个本子的意见,我每天加班到晚上10-11点,总共拿到了30多份申请书。

白天就由每一个主审专家就主审的所有项目进行排队,给项目一个顺序,并根据自己分配的名额决定哪些项目可以资助,哪些项目不能资助,哪些作为备选项目。

出现这几种情况,会评本子会被拿下

从这个评审流程看,似乎主审专家的权力很大,但是就与会评审的情况来看,主审专家的权力和责任是同等的。

因为根据网评结果,项目意见已经有了自然的一个顺序,主审专家一般不轻易改变网评的顺序,如果调整顺序,需要做非常详细的说明,并且要说服其他专家认可这种调整。

每个与会专家将其他主审专家的推荐意见都需要记录下来,作为最后全体投票的参考。根据整体网评结果来看,网评结果具有很好的指标意义;

基本上,网评结果好的申请书总体比网评较差的申请书质量好,B类中排名靠后的申请书命中率比较低。

会评能够改变顺序的机会并不是很大,除非排在前面的申请书出现了下面几种情况被拿下:

1、个别创新点为重复,尤其是有些意见明确指出了可能与申请书创新点重复的文献,这个本子在会评中不会通过;

2、申请人在某些可疑的杂志上刊登论文,被网评意见指出,基本不会通过。

有些杂志审稿不严,甚至没有像样的审稿,这样的申请书可能会有专家提出疑问。因为没有时间去看申请人论文的内容,只能由对杂志不严肃的怀疑而怀疑申请人。个别A类项目也因为类似的原因不予资助。

在此建议朋友们投稿时候尽量选择有共识的杂志,不要投机取巧,发表在一些看似容易,其实是毒药的杂志上。

3、有些创新点被指出不可行,并给出明确意见,不会通过。

我们能够看到一些非常专业而具体的意见,有的明确指出了技术路线的不可行,只要出现这样的很硬的负面意见,该项目即便打分较高,也可能不予资助。

4、争议比较大,多数网评意见给的负面意见非常具体而详细,一般不会通过。

有些网评意见尽管也给予资助,有了上会资格,但是给予资助的意见如果也有很多详细具体的负面意见,并且多数网评意见负面意见集中而具体,这样的项目也可能得不到资助。

5、部分内容缺失,如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等缺失情况严重。

很多基金申请人的基础较好,课题也是比较热门的课题,但是申请书撰写的不够严谨,缺少其中必要的部分,尤其是大多数情况下,技术路线不详细,可行性论证不扎实,这些都算是申请书的硬伤,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得不到资助的概率就偏大。

处于中偏高的项目容易中,其余两端都不大可能

青年和面上基金是基金委的面子工程,从过程、形式到结果都基本保证了公平。有些申请的朋友认为这里面比较黑暗,这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暗示。

如果基金没有得到资助,总是在某些方面还有严重的不足。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有新意的项目得不到资助,这是正常现象。

基金委资助的项目既不是最差的,也不会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因为过于独特的思路,一般不大容易获得共识性的支持。

很差的项目也瞒不过4-5位专家的眼睛。说的学术一点,基金委的项目评审过程就是个带通滤波器。处于中偏高的项目容易命中,两端都不大可能。

总的来说,个人以为自然基金的透明度和评审过程的公正性是不用怀疑的,这在国家所有的计划中是独有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共识。

有没有得到资助,最大的原因还是申请人本人,不管是自身的实力,申请书撰写的质量,这些才是是否能够得到资助的本质原因。其他因素作为自我安慰可以讨论,但是于事无补,与其抱怨网络评审专家的质量,不如思考自己的申请书和科研该如何提高更有效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kyf2022/article/details/13094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