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资料(2023版教材)

 PDF原文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KhiHEkLRLRVKCPzL9HvHg?pwd=omrg 
提取码:omrg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

量变: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的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认识: 认识是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概括理解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于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 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位。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地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题 3.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P26)

答: 哲学的基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乙 题 3.2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P45-P47)

答: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产生新的矛盾,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乙 题 3.3 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P34)

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乙 题 3.4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79-P80)

答: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乙 题 3.5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乙 题 3.6 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乙 题 3.7 简述质变和量变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P48)

答: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乙 题 3.8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P84、P85)

答: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乙 题 3.9 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72)

答: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乙 题 3.10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乙 题 3.11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乙 题 3.12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是什么?(P185、P186)

答: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乙 题 3.13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28、P29)

答: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乙 题3.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深刻内涵)(P49)

答: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乙 题 3.1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100)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的具体表现。

乙 题 3.16 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130)

答: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乙 题 3.17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52、P153)

答: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乙 题 3.18 简述剩余价值的含义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208、P210)

答: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简答题

乙 题 3.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并运用该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在实践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答: 1. 对立在于: 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性,绝对真理指人们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相对真理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有局限性。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广度。

统一在于: 绝对直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中有绝对. 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中有相对. 任何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不断走向、趋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对共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做到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结合。

乙 题 3.20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摘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包括哪些方面内等?

(2) 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61228493/article/details/13142240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