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防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发展与深度应用

 

本文已被刊登在《中国安防》第161期 2019年5月刊“智慧城市”栏目中。

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弘胤,徐建明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之外,还要给居民带来安全感和满意度,辅助政府部门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这些给社区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化社区安防措施已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涵括范围不断得到延伸,智慧社区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主要体现在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物业管理以及社区服务这四大模块上。其中,智慧安防是保卫业主安全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建设智慧安防社区,实现从“传统防”向“科技防”转型,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助力小区安防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而作为智慧安防社区的主要技术形式,随着4G网络的普遍覆盖和深化应用,各类物联网协议与技术的逐渐成熟发展,物联网+安防的技术展现形式也成为了主流,物联网设备生成的大量实时数据的有效处理需求,也成为了人工智能+物联网这样的融合智慧社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纵观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历史,由于顶层设计缺失、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在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应用等环节都是独立存在且相互孤立,使得单品智能甚至多品智能、系统智能在应用中不断涌现数据孤岛、数据烟囱和碎片化应用等问题。而在人工智能介入之后,IoT很快有了连接的大脑,数据孤岛等系列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不管是物联网设备生成的实时海量数据,还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大数据无数次的训练和深度学习,数据都是关键。AI、IoT一体化后,物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其训练和深度学习所需要的数据流,促使人工智能逐渐向“应用智能”发展;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处理数据流中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对终端用户的习惯加以推测,从而使设备变得更为智能和聪明。也就是说,不管之前数据以怎样的形式相互独立存在,AI、IoT一体化后,企业与企业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设置企业与设备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被完全打破。融合AI技术和IoT技术的融合技术形式,通过物联网产生、收集海量的数据存储于云端、边缘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从而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物联网+安防成为了智慧社区落地中的主流技术形式。

物联网+安防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自2017年以来,我国各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三五”规划》,明确了物联网产业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同年6月,工信部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在此期间,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进程。在政策引导和业界人士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据《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已经从4896.5亿元增长到118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在物联网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之际,业内人士也积极推动物联网加快投入实际应用。当前,物联网已经与我国多领域加快融合,并有力的推动了更多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其中,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力等领域已经逐渐得到了规模化验证,其在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也正掀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在实际落地过程中,物联网在智慧社区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物联网的技术优势,社区管理人员可以及时通过远程监控等设备来了解社区内车辆的出入情况及人员的流动情况,以此对整个社区进行高效管理。智慧社区的安防系统分为全社区安防系统与家居安防系统两大类。智慧社区安防系统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智慧安防主要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大数据技术

  用新技术的设备提高安防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例如采用综合智能分析技术和信息推进手段,主动发现和预防安全事件。通过安全提醒服务主动通知到人,实现社区内安防子系统之间信息交互;升级电视监控系统为智能化监控系统,以增加社区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通过实时智能分析技术,大规模数据存储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把搜集到的信息联动起来,对现场环境进智能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汇报到预警中心,以确保防范于未然。

  二、采用大集成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

  智慧社区的安防系统采用大集成平台,实现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各层次间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两方面的建设:一方面、在智慧家居范畴中的安防系统中设置网关,以实现住户室内各安防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联动;另一方面、在社区中建设“公共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使全社区安防各子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

三、智慧社区与城市实现信息平台的对接

  社区安防系统及安防数据库作为智慧城市安防系统的基础之一,提供区级及市级公安系统调阅社区安防数据库和调用社区安防装置的接口,为上级公安系统破案,加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分析依据。因此,安防系统除智慧家居安防系统通过网关与智慧社区公共信息平台对接外,智慧社区公共信息平台还要和智慧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对接。

  从物联网+安防与智慧社区的应用现状来看:

一、物联网加快智慧社区建设速度

通常来讲,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因此,对传统社区进行智慧化改造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正大力倡导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智慧社区显然不容忽视。从总体来看,智慧社区涉及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主要包含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等这几大层面。借助物联网将相关设备连接起来,可有效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活动开展的相关环境,并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采用物联网技术后,整个社区的安防水平也达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 物联网成为了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技术赋能载体

谈到智慧社区的技术载体,随着楼宇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家庭防盗报警系统等多项内容;物业管理系统包括远程抄表计费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IC卡管理系统、消防系统、电子公告系统等社区安防解决方案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些应用都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属性,并逐渐成为了各类应用在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技术路线。下面我们从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几个常见安防应用来看物联网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技术赋能的载体是如何体现的:就当前的社区安防领域来看,视频监控依旧是AI+安防的主战场,占据了将近90%的市值。且在平安中国,雪亮工程等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城市立体防控监控体系已经逐渐成型,城市安防数据呈现出以几何倍数增长的态势。而城市级安防大数据不仅面临海量级别数据的采集传输以及存储压力,其在分析、反馈环节的实时性和准确率也受到了不少影响。光靠传统安防架构和手段,视频监控在安防行业的作用仅仅只能停留在监控和留证,并非预防。也就是说,当前海量的城市安防数据还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缺乏多维数据碰撞的城市立体防控监控系统并未走出数据孤岛的问题,进而无法解决实现安防AI化。 但在物联网的助力下,安防产业不仅解决了分析、反馈两大环节问题,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对数据进行海量异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助力,得以实现前端摄像头对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处理。还基于机器视觉,赋予前端摄像头更敏捷的观察能力,例如当前业界广泛流行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姿态识别、3D结构光技术等等,都为当前安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或许从宏观方向来看,正因为物联网的助力,安防行业才得以智能化,甚至让安防智能化真正做到“普及众生安全”。而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赋能过程中,人脸识别应该是当前安防行业的核心场景应用。不管是前端智能摄像头,还是家庭的第一道智能门锁,人脸识别已成为智能安防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物识别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行业的一种更高级别的应用,这种技术被广泛嵌入至城市部署的摄像头之中,对成千上万的人脸进行采集,并对人脸进行识别匹配,找出可疑人员及犯罪嫌疑人,在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应用中较为广泛。在城市安防的部署之中,嵌入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摄像机,在拍下可疑画像的同时,就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面像特征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心数据库,系统即可自动与面像数据库中的逃犯面像比较,迅速准确地做出身份判断,将人脸识别“用”的价值凸显到极致。由佳都科技建设的广州市智感小区累计抓逃13人次就得益于此。还有部署在城市建筑的人脸匝机、智能门禁、智能门锁等人脸识别衍生产品,都已渗透到所有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的场所,在智慧校园、楼宇对讲、智慧社区、智慧金融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当前的智慧社区建设之中,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门禁管理、访客系统、视频安防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标配,能够解决社区居民身份确认、社区居民快速出行、可疑人员身份确认、异常人群活动等多重难题,保障社区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

物联网+安防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应用疑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4G/5G以及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应用成熟,人们对社区服务的关注已经不再局限于社区安防基础设施,而是把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力放在与外界沟通、生活质量、安全防范等智慧化的建设上面。这就要求传统的社区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围绕城市运行自身规律与社会顽疾感知以及群众各类诉求,全方位抓取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城市运行态势,当有突发事件、异常情况预警预测感知,将相关告警数字变成指令,分层分级推送给相关部门快速处置。另一方面,为有效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实现社区人员、车辆信息全采集、活动轨迹全掌控、数据信息全共享、群众求助全应答等,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但结合全国各省建设智慧社区经验以及落地项目,从技术、管理、运营、应用等层面来看,我们不难分析出智能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智慧社区建设标准与规范缺乏

  由于国家、行业上相关的智慧社区顶层设计及施工规范不完善,缺乏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等规范,导致各地建设随意性较大。此外,系统建成后没有相应的验收、测试标准,也没有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因此,急需出台针对智慧社区的此类技术规范,从而有效地规范智慧社区相关系统的实施工作。

  二、流动人口管理手段缺乏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多,且成分复杂,导致流动人员信息的变更没有及时备案录入,为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较大的管理难度,加上流动人口动向难以掌握,导致管理部门的管控措施难以落实。由于流动人口意识淡薄,主动到公安机关申报登记自觉性不高,部分社区房东为了追求利益、租客为了省费用,往往不向派出所、小区物业申请办理登记手续,造成登记在册的人员数远低于实际暂住人员数,出现大量漏登现象。随着每年外来人员进入城市不断增加,随之带来的安全隐患、治安案件也逐渐增加,给安全防范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社区综合治理机制缺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有小区新建并投入使用。由于原老旧小区出现自住与租赁的情况,所以老旧小区的管理变得日益复杂,部分小区没有配置对应的物业管理,居住人员人身、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目前各派出所警力与网格人员比例极不匹配,依靠"人工方式"进行走访采集、录入、维护、处理,基层社区管理工作压力巨大,缺乏完善管理流程机制,急需高效管理手段。

  四、便捷、便利、便民措施缺乏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增多,尤其是对社区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区智能化不足,缺乏社区医疗、关爱救助、信息政策发布、车辆管理、房屋管理等公共服务,居民满意度低,特别是老旧社区对于人车来访的智能化管理需要提升。同时,社区管理对消防安全隐患监测、孤寡老人的关爱等建设显得越来越受关注。

  五、基础数据治理管理应用缺乏

以往社区的建设都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存在部分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重复录入等情况。另外,社区基础采集数据覆盖不全、采集手段单一、信息库更新慢且各系统相互独立,信息孤岛情况严重,数据未能统一整合,并缺乏深度的数据挖掘分析手段,导致数据使用价值极低。因此,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急需提升,通过基层数据的多维感知采集将管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

从安防的角度来看,社区主要可分为开放式社区与封闭式社区,其中开放式社区主要包括城中村、转制社区、商住混合社区等类型;封闭式社区主要包括物业小区、单位大院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社区面临的安全风险、需解决的防范问题大相径庭,需联动的干系方也各不相同。

一、城中村、转制社区(开放式社区)

以开放式社区中的城中村、转制社区为例,由于历史原因与经济原因,社区内通常出租屋、短租房较多,户籍人口较少,外来流动人口占大多数,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多发性侵财类案件高发,安全感普遍不高,亟需解决的是基本的安全问题,如摸清人员构成与底数,发现各类可疑人员出没与动向,及时感知异常事件的发生等等。城中村、转制社区的开放性与复杂性导致了其安全防范难度远超封闭式的物业小区。在技术上,由于人、车出入难以得到有效管理,智慧社区建设中常用的安防技术如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停车场管理、门禁管理等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需要更加智能的技术手段尽量在无感知的情况下全面获取社区各方面的信息;在管理上,社区联防队、村委会等安保与管理力量,一是没有执法权对各类人员进行强制性管理,二是也缺乏足够的技术与业务能力,从茫茫人海中甄别出可疑的人员。由此可见,此类社区安全防范的重点在于人,既需要智慧化、精准化的技术手段支撑,也需要在技术与业务上联动如公安机关等强力执法部门,方可实现对社区的智慧化与精细化防范。

二、商住混合社区(开放式社区)

以开放式社区中的商住混合社区为例,这类社区以大型商住综合体居多,社区内往往包括公寓(含长租与酒店式短租)、户外、户内广场、商场、停车场、写字楼等多种用途的场所。除了出没人员复杂、人车流动性大等特点外,其商业属性也造成了人流密集、人群聚集度高。从安全防范的角度,既需要控点——厘清在公寓、短租房实际居住人员的身份、数量,及时发现风险,又需要控面——实时监测商场人流及人数,防患于未然,安全压力更甚于城中村类型的社区。由此可见,商住混合社区对于安防技术的需求,除了人车出入管理外,还有基于其特点的风险识别与异常预警需求,这恰恰都是传统的以人车出入口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物业小区(封闭式社区)

而封闭式社区中的物业小区类型,由于环境封闭,常规的智慧社区技术手段应用效果良好,日常还有完善的物业与安保人员作为技防手段的补充管理,其安全防范的重点不在于防范外来人员,而更多聚焦在使现有安防手段进一步协同化、融合化与智慧化等提升用户体验、减少安全漏洞的问题上。例如,当居民家中烟感报警被触发,监控中心是否能通过可视对讲、电话、短信等多渠道快速联络业主或住客,获悉现场情况,确认是否误报;当确认不是误报后,如何能更准确的通知最近的物管或联防人员赶赴现场,如何能快速联动相应的公安、消防等部门;日常运行中如何能精准测算住户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实行不同的安保策略(如过年期间,若测算出小区业主大多离开本地,房间空置居多,则需要实行更严格的安保措施)。在技术与业务上,这也远远超过了传统以物业公司为主导的、以出入管理为主的智慧社区建设的范围。能快速联动相应的公安、消防等部门;日常运行中如何能精准测算住户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实行不同的安保策略(如过年期间,若测算出小区业主大多离开本地,房间空置居多,则需要实行更严格的安保措施)。在技术与业务上,这也远远超过了传统以物业公司为主导的、以出入管理为主的智慧社区建设的范围。

物联网+安防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深度应用

为有效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广东省各级公安机关在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上,积极开展“百局千所”立体化治安示范单位创建行动,加快推进平安广东的建设,提出了基于视频大数据技术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思路。借助互联网+模式,结合创新的人脸识别技术与车辆识别技术,为公安与社会民众提供互联网+门禁、互联网+车辆、互联网+车管等多种应用新模式,有效提升公安机关对可疑行为、犯罪行为的预判预警能力以及对各类事件的快速响应水平。建设以“打、防、管、控、整治、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重特大案件破案率上升、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上升;重大刑事案件下降、重大群体性事件下降、重大安全事故下降”为主要目标。

  • 通过物联网感知数据采集,建设多源大数据汇聚云平台

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模式,采集社区出入口人脸大数据,扩展人脸信息采集范围,以更精准的分析人员活动轨迹、同伙、出行习惯等;通过 “互联网+停车点”模式,扩展车辆信息采集手段,全面采集静态卡口包括社区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维修点等车辆数据,包括车牌、车型、颜色、车标等信息,以更精准的分析车辆的轨迹;构建一张智能感知网,形成多源社会资源大数据采集,建设多源大数据汇聚云平台。

二、基于视频处理技术,构建 “视频云+”大数据平台

基于云计算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编程模型、大规模数据管理技术、分布式资源管理、信息安全、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绿色节能技术最为关键,构建基础的云计算平台,提供海量的大数据计算能力;基于视频智能化处理技术,提供海量视频结构化处理、智能分析处理和人脸识别比对等平台级计算能力和动态扩展的智能分析服务。海量视频结构化处理能力,从视频中提取活动目标的特征信息、车辆信息、人员信息等结构化信息,并将提取到的结构化数据做视频云存储;视频智能分析处理能力,获得视频中的运动目标信息,提取语义级别的事件信息;人脸识别比对能力,将接收到的人脸图片和布控的人脸库人脸图片进行实时比对识别,对发现的嫌疑人实现提前预警。

三、基于大数据平台,提供立体化治安防控和惠民应用

以“数据文化”理念为导向,推进警务信息关联共享,基于以视频为主的多源物联感知数据采集汇聚,并联动公安网上业务稽查布控系统、视综系统、警综系统、车管驾系统、情报系统等的数据(如人口库、车辆登记库、盗抢车辆库、前科犯罪人员库等),进行车辆、人员、案件、电磁轨迹及社会资源数据的关联串并和碰撞比对,对高危人员、车辆进行深度数据挖据,进一步放大和倍增数据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被动警务”向“主动警务”转变,实现社会治安的精准管控和精细治理。

    社区立体感知:动态、实时的源头数据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支撑。在人、车的活动空间(社区、道路、社会面等)通过新建、接入各种智能型感知装备(视频监控、车辆卡口、电子警察、人脸卡口社区视频监控、WiFi热点),自动采集人、车、电子轨迹信息,加大公安业务数据、社会资源数据、互联网数据整合。

社区防控资源库:对于公安关注的对象形成防控目标大数据资源库。人员大数据汇聚了社区出入口、社会面出入口采集的人脸信息;车辆大数据汇聚了卡口、电子警察、虚拟卡口、停车场卡口的车辆信息;

防控云平台:在社会资源网上构建社会资源公有云平台,接入社会资源(视频录像、门禁刷卡、社区抓拍人脸、停车场车辆、电子轨迹、及其他信息);在视频专网上构建视频云+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框架,实现快速的视频结构化处理、图片分析、人脸比对等服务,为上层应用提供弹性分配的云计算、云存储资源。

社区防控大数据综合应用:将立体化治安防控与精准打击有机集合,实兵巡逻、视频监控、情报研判、指挥调度、人车布控相互结合,情报与指挥联动;提供多种技战法(落脚地分析、团伙分析、以图搜图等)为公安各警种提供实战应用,达到信息惠警的目的;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市民提供交通拥堵信息、治安公告、车管业务办理、户政业务办理、疑情上报等便民服务。

我们以佳都科技建设的广受好评的黄埔区加庄村智感小区的故事来展现物联网+安防的深度应用:

故事:一大早,广州市公安局黄埔区分局大沙派出所社区民警卿警官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出发前,他不忘带上移动警务终端;这一天,他需要在终端上完成信息采集、场所管理等日常工作。(社区民警日常工作场景。寻人案例:群众在多媒体报警柱报警,民警接警后在系统中利用一人一档,进行人脸检索寻人,快速找到走失小孩-APP)今年以来,按照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公安局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的部署要求,黄埔公安积极探索新型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在黄埔区大沙街加庄村实施推进智感安防小区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切实提升社区管理、防控、服务水平。加庄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科丰路以东,面积1.6平方公里,与被誉为“华南硅谷”的广州科学城紧邻。加庄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居民近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强,管理难度较大。在推进智感安防小区建设工作中,黄埔公安遵循“科技围合、智能感知、数据环绕、智慧应用”的原则,通过对加庄村出入口进行人车分流改造,形成了有效的围合管理;在出入口、重点区域及出租屋安装人脸抓拍机、车辆智能道闸、Wi-Fi热点、电子围栏、智能门禁、多媒体报警柱、行为分析摄像机、声光报警球机等感知设备,实现对人、车等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确保信息的鲜活性、实用性。(多画面显示各类数据采集,智能感知设备采集信息、时租/日租房信息采集、出租屋管理员采集出租屋信息、三小场所日常检查、路面巡逻采集)

实有人口管理场景:融合“四标四实”采集形成的成果数据与多维感知数据,为社区实有人口建立一人一档,实现个人相关数据的全面关联。

陌生人分类管理场景:对于长期,高频,进出有规律的陌生人,系统通过分析认定为疑似居住在加庄村的流动人口,会及时推送至社区民警进行实有人口登记。

重点人员管控场景:对于夜间短时多次、前科频繁出入人员,如被认定为高危人员,以预警的方式推送给社区民警,提醒其排查相关风险,并形成记录。(在手机查看预警推送的高危人员)对于落地管控的重点人员,系统也可以协助民警加强日常监测管理,提高稳控效能。(重点人员销假案例)

评估管理水平场景:为了更好的评估社区人口管理工作水平,黄埔公安还建立了评估模型,一是用实有人口登记数、陌生人数,以及人、车抓拍信息综合估算社区实有人口;二是跟踪实有人口登记数与陌生人员数的变化趋势,当陌生人数逐渐减少、登记的实有人口趋于稳定时,说明社区管理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系统界面显示实有人口登记数、陌生人数,以及人、车抓拍信息的计算公式,以及实有人口、陌生人员变化趋势)。在智感安防小区建成后,加庄村治安防控取得显著的成效,警情明显下降了,2017年110警情同比下降34%,2018年1至8月同比再下降了17.5%。

创建智感安防,共筑平安家园。作为全国优秀公安局、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黄埔公安将一如既往、奋力拼搏,全力打造具有黄埔特色的社区智慧防控体系,在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勇当尖兵!

物联网+安防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与趋势

通常意义上,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构成;网络层由通信网络构成,平台层包括应用开发平台、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以及系统软件开发组成,贯穿硬件与软件,最终的应用层则包含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和智能终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智能门锁、门禁等智能硬件产品与软件。物联网借助感知层成千上万个前端传感器,能将家庭中的智能家居系统、社区的物联系统和服务整合在一起,使社区管理者、用户和各种智能系统形成的信息交互,以更加快捷地管理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智慧化”生活体验,才得以保证智慧社区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社区瞬间就像有了“智慧”,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很多原本繁杂的事务,把人从社区管理中解放出来,也使得整个社区管理高效运转起来。就如文章开头所言,哪里的消防通道上有违规停车、哪家的独居老人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哪条马路上的窨井盖被异常打开……等都可以实现第一时间报警告知,及时进行现场维护。另外在智慧社区中其他系统如楼宇对讲系统、智慧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停车场管理、人行道闸系统、电梯联动、智慧安防、公共广播、智能门锁的子系统当中也分布着大量传感器,由它们充当感知环境的“触手”,收集各种环境数据上传到云端,并且同步分析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当然,除了前端的感知层外,还需要一整套完整而全面的大数据运营平台进行集中管理。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各种数据的汇合,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挖掘,找出有用的信息,进而向终端用户进行内容推荐。并通过平台显示系统配置弹窗/语音/短信/日志等多种信息,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实时处理、跟进警报状态;甚至在上传地图中也设置有门牌号,并与用户进行绑定,在险情发生时,告警界面地图模块会有精确的险情发生位置信息提示,工作人员可以具体精确到小区楼号与门牌号,第一时间直达发生险情的用户家中,排除险情。除此之外,为了丰富物联网平台功能,还具备车辆管理、路灯管理、物联网平台社区O2O等等附加增值功能。物业企业利用其自身的用户资源,结合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与用户保持粘性,例如适时地推出如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提供产品的前期了解、安装使用和后期维护,打造服务+产品的新盈利模式,既为业主提供安全、便捷的生活体验,也满足了物业管理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各类视频监控前端设备随着物联网的赋能,将实现物联设备高清化、智能化。安防业务系统应遵循“看的清、看的全、看的懂、看为用”的实战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规模化部署智能化、立体化的高清采集前端。随着编码技术的提升,目前720P、1080P码流带宽都在大规模应用范围之内,4K高清也逐步应用于特定的一些场景。要做到智能化、立体化,就必须要求场景足够细化,产品类型足够丰富,选型部署足够匹配。另一方面,安防行业的视频监控具有点位多、信息量大、传输成本高、后端大规模分析成本高、分析时效延迟等特点,如果单个前端设备具备智能化能力,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效率,还可以缩减后端平台的建设成本。建设过程中,在关注云计算,强调计算集中、数据集中处理机制的同时,在技术上也应该关注计算资源和数据处理的边缘化,关注边缘节点互动和通信的特性,目的是充分应用边缘节点的计算能力,有效减轻对网络的要求和投资,满足边缘节点的实时应用和区域应用的需求。通过计算和数据的边缘化,降低了整个系统对数据中心的依赖。应用人像识别、车辆识别、行为识别等前端分析行为,使视频图片的深度精细化分析逐步前置,我们将“雾计算”与“云计算”相结合,更好的提升了全网效能。物联网加快智慧社区数据深度挖掘,为探知数据加载智慧大脑。以视频图像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前端设备,实现了数据多元化、探知立体化。但是,仅仅采集、记录信息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各业务实战对数据有效性的要求。数据的有效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按照数学统计的说法,有效信息可能只分布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即所谓信息的密度,往往越高密度的信息价值越大;另一方面是深层次挖掘庞大的海量数据,关联得出高价值的有效信息。将这些视图大数据快速有效转变为各种业务实战所需的价值信息,需要为智能的前端探知设备加载智慧大脑。 从“密而不漏”到“万里挑一”,前者保证目标和线索被记录,后者实现目标和线索主动显露。经过智能感知之后,智慧大脑实现了海量数据价值的智能挖掘和海量价值数据的智慧流通,并因此让有价值的信息的实战应用成为可能。物联网助力精耕视频云,实现实战应用数据化。依托专有业务信息网新建人脸大数据防控、车辆大数据防控、视频大数据治安巡控、视频大数据情报追踪、视频大数据指挥调度、视频大数据侦查实战等视频大数据应用建设,实现视频云调用、图像云智能、涉车云分析、人像云比对、综合云研判、策略云评估等应用。与上级平台的情报、指挥决策、综合防控、网安共享、执法办案、业务监督、移动应用、网上服务等应用云对接,实现更广泛的大数据整合应用和跨业务部门的深度视频大数据应用,实现省内应用关联,跨地市的视频大数据防控、视频情报分析、专项行动指挥等,从而达到提升预警防范能力、治安防控能力、指挥救援能力的目的。

标准化、规范化的智慧社区建设将会成为趋势。物联网国家的重视为智慧社区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困扰智慧社区的标准问题近日迎来了转机,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主任、全国智标委副主任马虹透露,住建部正着手编制绿色智慧社区标准体系,其中就包括智慧社区的评价标准,亦涉及到物联网部分终端的标准。马虹在发言中强调,智慧城市不是搞一个信息化系统,而是让所有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让数据能够承载更多的应用价值,“高效绿色”和“互联互通”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着重考量。因此,在相关标准制订中,会着重解决接口不统一问题。另外,全国智标委关于绿色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也已发布,包括智慧社区建设的检测验收、物业管理、智能门锁安全、家庭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全国智标委对智慧社区的创建工作给予了包含财政补贴在内的重点支持。

结语

总体来看,物联网+安防成为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标志。站在政府管理者角度来看,一直以来,很多一线、超一线城市人口流动大,房屋租赁较多,如何保障信息畅通、管理有序值得思考。社区AI化能将相关数据打通,加快电子政务的横向延伸,充分保障流动人口安全的同时,使得相关政策信息上传下达,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执政形象。而从民众的角度出发,社区AI化能够改变自身在社区内的任何行为方式,包括生活、学习、娱乐等等。届时,整个社区就像一整张相连的网络,通过技术赋能,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化、人性化、便捷化,提升自身生活的舒适度、安全度及幸福感。

2019年在安防行业得市场侧流行这样一句话:“得社区者得天下”。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IOT时代,社区作为汇聚科技社会人、房、车三大未来物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要素,其价值将不言而喻。不同于此前的智慧社区建设,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社区的更多潜在价值将被挖掘出来。社区是线下的最后一公里,是投身大规模互联网化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布局线下行业与物联网必不可少的行动。随着包括阿里、万科等行业巨头的进驻,社区平台化产品的出现将变得简单。届时,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安防巨头还是物业大佬,都不会放过这个万亿级市场。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aminwm/article/details/102557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