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
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正是这个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儒家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曾子
  • 儒家,又称儒学、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
  • 儒家由孔子创立,在周代礼乐传统中成长和发展。
    • 周朝礼乐的主要功能,是与上帝、鬼神交通,“事神致福”,由巫觋(Xí,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操作,并从宗教祭祀扩展到社会伦理的领域,以德行解释礼乐,以“德”为核心而建构人间秩序与礼的秩序;但祭祀仍是礼乐的核心,礼乐由巫觋设计和执行。
    • 春秋时代,“儒”者亦精通宗教礼仪,替人主持祭祀仪式,以此为业,世代相传,与巫祝相似。
    • 孔子是贵族后人,生于保存周朝文化礼乐的鲁国。
    • 孔子自视为周朝文化的守护者,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要加以效法,寻求礼乐的根本,主张礼乐必须以“仁”为精神核心,仁与礼互相支援互相制约,从哲学角度重新阐释礼乐,标志着儒家精神的开端,使儒家的人文主义超越了巫的传统。
    • 孔子深信自己受命于天,天命要他承担起领导精神世界的大任,传“道”于天下,他也毅然以此自任。
  •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
    •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论语》20篇,是孔子语录,由孔子第二代弟子汇编,是最受尊崇的儒家经书,表现了孔子的人格和言行。
      • 《孟子》主要由孟子讲述,弟子记录,据说汉代时有11篇,实际传世的有7篇。
      • 《礼记》中〈大学〉和〈中庸〉两篇,都由孔子孙子思传授后人。
      • 〈大学〉主旨在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中庸〉是子思所作,深究人性,指出“天命之为性”。人性源自天,发而为“情”,而情待发刚发的状态,是为“诚”,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再回复诚。
    •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 《易经》是五经之首,原本是卜筮用书,有64卦和卦爻辞(yáo cí,说明爻义的文辞),卦辞爻辞据信都关乎道德伦理,相传源自伏羲、周文王、周公和孔子。
      • 自欧阳修起,部分儒生开始怀疑十翼不是孔子所作,而是战国时的作品;现代学者则指出经文其实形成于西周末年。
      • 《尚书》又叫《书经》,是中国最早的文献,大多是虞代及三代君臣的诏令或训话,属上古政书与帝王训令的汇编,有道德教训之意,昭示王道之所在,三代圣王都治国以德。
      •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代诗歌的编集,有诗305首,据说是孔子自3千首古诗选辑而成,实际上分不同部分陆续辑成,最古的是周颂,接着是大雅,其次是小雅,最晚的是商颂、鲁颂和国风。
      • 《春秋》是前722至前481年鲁国的编年史,儒家认为孔子有鉴于礼乐崩坏,天下混乱,修撰《春秋》,讲究微言大义,褒贬历史人物。
      • 《仪礼》又称《士礼》,17篇,主要叙述春秋诸侯国中士人和贵族的礼仪,如冠礼、婚礼、丧礼,以及在宫廷觐见国君的礼节等等。
  • 儒家把所有社会关系化约为五伦。
    •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中庸》五伦排列顺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 《孟子》五伦排列顺序: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法家
代表人物: 管仲子产韩非商鞅慎到李斯申不害李悝
  • 法家是中国历史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战国时期从未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将韩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
  • 法家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 汉书·艺文志》列法家为“九流”之一,法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为道家分支。
  •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 战国时期,法家主要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 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
  • 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仲
    • 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重商主义政策,此举为齐国获得巨大财富,兵不血刃而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 管仲偏向利用行政垄断商业手段囤积财富。譬如,行政特许行业“官山海”,囤积居奇“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对外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战略。
    • 齐国在管仲治理下以增加国库财富为目标,因为依管仲之见,一者因为民众贫困可使社会就会太平安分,二者国家需要大量钱财以购置兵车打仗。
  •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
    • 李悝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按劳力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
    • 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继承李悝的理论进行土地改革。
    • “开阡陌封疆”标准化地块大小建立国家授田制。
    • “设相告以坐”建立连坐问责。
    • “重市关之租”提升关卡收费和市场租金。
    • “军功爵”以军功论爵位废除世袭贵族。
    • “平斗桶、权衡、丈尺”建立标准度量衡。
  • 越国范蠡经济调控手段:米价低时国家按基准价购粮,以米价上升到基准价时停止;米价高时国家按基准价抛粮,以存量抛光为止。

道家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御寇
  •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东汉末年道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 一位道家学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称之为九道,分别是「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缺一不可,只能多不可以少。
  • 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得益于道家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和深厚的知识背景。
  • 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职责主要为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故其为通晓各种知识的博学者。
  •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论体系,与《易传》所提出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似。
  • 与道教的区别:
    • 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
    • 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
    • 道家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
    • 道家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
    •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道教,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以儒为主解道”甚至“以佛为主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
  • 道家类别:
    • 老庄之学
      •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
    • 黄老之学
      •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
    • 杨朱之学
      • 杨朱派则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不与物往以不染物性,无为以两不相累,两不相扰。
    • 道教之学
      • 道家弟子张道陵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结合黄老方术,成立了道教组织。
    • 新道家
      • 新道家,主要指的是当代新道家,那些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

墨家
  • 代表人物:墨子禽滑釐孟胜田襄子
  •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
  •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
    • 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
    • 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兼爱: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
    •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墨子提出正义的战争与不正义的战争,认为正义战争是诛,并不反对。
    • 尚贤:尊崇贤人。墨子出于贱人,提出民虽下贱也不可以薄。
    • 尚同:推崇统一的思想与口径,避免圣贤不明,道德不一。
    • 天志:天的意志。墨子认为”天“是有人格的,天之行广而无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应以天为尺度计量自己的行为,天是无差别的博爱。
    • 明鬼:相信鬼神的存在,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杀无辜者得不祥。
    • 非命:否定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赖其力者得其生,不赖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当然的。
    •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乃无用之事。
    • 节用: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 节葬:周朝的厚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富。这样的厚葬,对贵族是小事一桩,对穷人则要倾家荡产,还需要守孝几年,不能劳动生产。
  •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 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
  •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
  • 墨家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 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
    •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历史记载的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
    •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依据。
    • 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
  • 批判儒家:
    • 儒家不相信天地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 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底层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 儒家“盛为声乐”,一直的迷信礼乐治民,“为之过也”,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 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荒废此生。
    • 儒家钻伦理学的牛角尖。行为滑稽。用辞不当。还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 儒家“亲亲有术”,是包装着重亲的皮,因人废行。只对关系好的亲戚判定其为亲戚。
  • 《墨经》分《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四篇。《经上》大都是原理、定义、界说;《经下》则建立论题并论证;《经说》则是对《经》的解释与阐述。其中涵盖了机械制造,物理力学、光学,几何学,极限思想,宇宙观等。
  •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
    • 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 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
    •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代钜子留下遗书,此位钜子只剩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

名家(刑名家)
  •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
  • 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名家”。
  • 「名家」这个称呼的由来
    • 最早他们为了传播他们的理念,围绕“刑名”问题进行辩论,以研究刑法概念著称。
    • 之后逐渐从“刑名”研究,申延到“形名”研究、“名实”研究。围绕“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辩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可是发展到最后,由于他们的研究方法奇特,虽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不好。
  • 名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与上古礼官。成文的法律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类似律师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
  • “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概念”;“实”就是“名”所指称的事物。
  • 著名观点
    • 合同异
      • 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也就是我们今天同物不同号,同号不同物的主张。
      • 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
        •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无厚不可积也,其可千里。
        •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大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 南方无穷而有穷。
        • 今日适越而昔来。
        • 连环可解也。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离坚白
      • 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
      • 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也是他提出来的一个哲学命题。
    • 白马非马
      • 白马不是马。
      • 哲学理解
        • “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这两者并不是一样东西。
      • 数学理解
        • 马是集合A,白马是元素B,B∈A,而B≠A
    • 指物论
      • (小注释:原文网上可以找到,非常晦涩难懂,文中有大量的省略、多义词,极为诡辩。这里就不贴了)

阴阳家
  • 代表人物:邹衍
  • 阴阳家,是中国东周战国中期主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 阴阳本指事物两种相互对立的方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庄子将之定义为气所包含的矛盾对立要素,“阴阳,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
  • 邹衍(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相传墓地在今章丘相公庄镇郝庄。主要学说是“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 五德终始说
    • 邹衍认为“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战国时五行说相当流行,有相生相克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 “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 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
      •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德”运。
      • 从开天辟地开始,社会按照五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一个朝代以一德为主,每一德都盛衰有时。德盛,朝代兴旺;德衰,朝代灭亡。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向前的。
      • 三代之变,就是金(商)克木(夏)、火(周)克金(商),统治者均以此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寻找根据,对后世特别是汉代有很大影响。
  • 大九州说
    • 在空间认识方面,邹衍创立了“大九州”说。
    •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在此九州之外,又有如此九州者九」。
    • 邹衍认为《禹贡》中所说的九州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在中国(赤县神州指中国)这个小九州以外,还有另外八个和九州相同的州,而地球也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以此类推,这就是大九州地理说。
  • 阴阳家学派在以后已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
  • 阴阳家的“阴阳”和“五行”等思想在战国时期与道家方仙道思想合并形成黄帝学派,在汉朝时融合老子的学说形成黄老道,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道教

农家
  • 代表人物:许行辛计然
  •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
  • 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
    • 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 《汉书·艺文志》有《神农》二十篇,当是许行的著作,可惜早已失传。
    • 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思想代表,杨朱学派代表小土地私有者的利益,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则是下层农民的代言人。
    • 许行有弟子几十人,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他们没有土地,过着流浪的生活。
  • 农家的主要观点:
    • 顺民心,忠爱民
      • 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
      • 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
    • 修饥谨,救灾荒
      • 农家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
      • 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
      • 农家认为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
    • 农本商末
      •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 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 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
      • 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由于儒家轻商农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纵横家
  • 代表人物:鬼谷子张仪苏秦
  • 纵横合纵连横。他们事无定主,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
  • 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 传说中,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
    • 关于他的描述有如下整理
      • 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
      • 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
      • 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
      • 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 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 鬼谷子的师尊是老子
    • 鬼谷子的徒弟包括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李斯、吕不韦、白起、李牧、王翦、甘茂、乐毅、毛遂、赵奢、李悝、徐福等500多位精英。这些弟子进山之前都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出将入相,名流千古。
  • 派别
    •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
      • 合纵又写作“合从”。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但后来被秦国范雎的远交近攻所打断。
    • 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 连横,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 韩非子》「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 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 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小说家
  • 代表人物:虞初屈原字玉
  • 小说家,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
  • 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
  • 古中国小说家所著之书,今多已亡佚,故其学说,已难考查。

杂家
  • 代表人物:吕不韦刘安尸子
  •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
  • 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
  • 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
  • 主要著作
    • 吕氏春秋
      • 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 公元前239年写成,秦国统一六国前。
      • 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的思想,同时以道为主,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
      • 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 淮南子
      •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等编著的杂家著作,又称《淮南鸿烈》。
      • 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 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
    • 尸子
      • 二十二篇,早佚。
      • 主要思想为发展的宇宙观。
      • 尸佼赋予“宇宙”以精切而简明的界说。他说「天地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说明整个空间就是宇,整个时间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时空属性的运动着的客观世界。

兵家
  • 代表人物:孙武孙膑吴起尉缭
  • 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
  • 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
    •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 他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
    • 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
    • 孙子兵法》今存十三篇。除与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 日本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平时就很尊敬孙武这位无法见面的老师,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一部《孙子兵法》,他的军旗上则绣着“风林火山”4个大字,象征着《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战斗精神。
  • 《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也是很有名的兵书

方技家
代表人物: 岐伯 、 淳于意
  • 方技家,学术派别,于先秦至汉初成形,主要研究养生医药
  • 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宽于医学,包括后世的医家与方士。
  • 方技家还由治身论及治国。
  • 方技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个派别。房中、神仙二派后世多归入道家。
  • 汉书·艺文志》录有“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大多佚,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现在分为《素问》、《灵枢》二书。


医家(有时归入方技家)
  • 代表人物:扁鹊岐伯 、淳于意
  • 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到公元三世纪中叶。
  • 扁鹊原姓秦,名越人,人们把他和黄帝时的扁鹊相比,并且称呼他“扁鹊先生”。连史书也以扁鹊称呼他。
    • 长期在民间行医,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贤能的秦太医令李谧派人在崤山设伏,刺杀扁鹊,终年九十七岁。
    • 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扩展:

秦朝博士制度
  • 起源于齐国。
  • 博士,博学之士,也有时指古时一种官职。
  • 博士需参加廷议,参与商议国家大事。
  • 秦朝博士多达70多人。
  • 有收藏任何书的权利。
  • 职责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辩然否,三曰典教职。
  • 以儒生群体为主。

焚书坑儒
  •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原文: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白话史实: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 白话史实: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强暴力能够控制的要素。
    • 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 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 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但是这个数字(460多人)事实上是非常小的。在长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杀人成千上万的事情多不胜数。但是,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团。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让儒家有了重要的权力。他们得志后,把罪人指向秦始皇,所以秦始皇成为万世暴君、遗臭千年。比如:刘向杜撰的《唐雎不辱使命》与《荆轲刺秦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 这里的儒术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 发生经过:
    •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 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 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赏识。
    • 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
    • 汉武帝那喜好道家的祖母窦太后强烈反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减系狱。儒家势力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
    • 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倔起。
    • 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九流
  • 九流可以当做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 先秦的学术流派
      • 道,儒,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这九个流派
      • 有时也指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
    • 多种才艺、技能
    • 多条河流
  • 唐朝排名,尊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商贾、医卜、僧尼、士兵、农民、工匠。
  • 元朝时,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尼、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 元朝时还有一种划分方法,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 也有细分为上中下三层的:
    •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 尼。
    •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巫婆及拐骗)、盗、窃、娼。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angatm/article/details/7822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