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放养也能投顶会?我从零开始、历经3次拒稿、最终发CVPR顶会论文的全过程分享!

你想发顶会论文,或者做科研,但是导师放养,不管你,没有人带你,应该怎么办?要怎么起步?

我会分3个版块,告诉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一、导师在科研中本该起什么作用?

1、科研的全流程是什么样?

第一块,大家首先要对科研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科研的整个流程是什么样的?你首先需要选定一个研究问题,也就是选题;

然后第二步是调研这个问题下现有的解决方案第三步开始基于他们的方案,你要想你自己的idea,有了idea之后,你还要做实验去验证,去充分地验证它,证明你的idea是有效的,足够出众的;

有了这一步之后,再下一步就是写作,写作就是把你的idea、实验结果、方法以一种非常精细的形式给表达出来,交给同行去评审,看他们是不是接收这个文章。如果接收了,那么恭喜你,你就有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

这,就是科研整体的一个流程。

但是这个流程其实是最理想的情况——把流程走一遍,论文就发出去了。而99%的情况更可能是——你想的第一个idea就是不靠谱的,你的实验是验证不了你idea的有效性的

那这个时候你需要做什么?你要继续去想idea,重新想新的idea,然后再重新去做新的调研,就这样反反复复,一整个循环。可能迭代很多次之后你才验证出一个有效的idea,有效的idea有了之后你才可以真正的开始写论文,才会有后面的投稿、审稿,再到后面最终的中稿这些过程,科研的一个流程整体上就是这样。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套科研流程下来之后,你们会遇到哪些问题?所有做科研的同学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或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这些步骤里面的每一步都需要怎么去做才能做成呢?这就涉及到下面每一个模块里面对应的一些东西。

你的选题要么是导师给你,要么是你结合自己的兴趣,调研的时候也一样,你要去精读论文,泛读论文,还要去梳理研究脉络;那在想idea的阶段呢?在想idea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卡很久,但其实它是有一些方法论的,思考的方法论,这些会帮助你去明确思考的方向,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一些逻辑思维还有批判性思维都会帮助你去验证你的idea,在你想的时候,你会不断地去推翻它,再去想新的,就这样反复地打磨你的idea,最后你的idea会是一个非常新的idea,别人就会有that’s interesting,that’s novel这样的评论出现。

当然,想idea不能天马行空地想一堆,你还要做实验去验证它。那怎么去根据idea设计实验呢?怎么样去用代码实现它呢?怎么样去debug呢?如果你的实验跑通了,代码跑通了,实验也跑完了,你要怎么样去分析你的实验结果呢?这中间又有很多的环节。

直到前面这些环节都完成了之后,你才开始面临写作的问题,虽然写作是最后一件事,但是写作非常非常重要,你的写作直接决定了最后你的文章能不能被接受。我是有亲身经历的,同样的东西,我换了不同的写法,第一种写法直接被拒掉,别人说“你工作没有创新性”,第二种写法,别人(审稿人)却接收了。所以怎么写论文这个东西其实里面水很深,有很多的技巧、经验可以讲,具体的我总结起来就是这样:

讲故事。怎么样去讲故事?把你的idea合理地引出来,让别人去接受它,让别人觉得它是合理的,它是很好的,去认可它,包括你写作的论文里面图和表的制作;

然后还有就是回复审稿意见,审稿人看完你的论文,会提一些问题,你怎么去回答这些问题?怎么让他去认可你的工作?这些方方面面都有非常多的经验。

接下来我们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想这件事情。

首先第一部分是输入。我们把整个的科研流程分三大块,从选定问题,然后去看各种各样的文献,无论精读也好,还是泛读,这都是在不断地输入,在你的大脑里面把这些信息、知识全部吸收进来,这只是第一步;在后面的想idea,用实验验证idea,不断循环的过程当中,吸收完了之后还要去思考、理解,再转化成自己的idea,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动手做实验去验证它,你在验证、分析实验结果的时候,在设计实验、写代码、debug的时候都在不断地思考你的idea是不是可行的;有了这一步之后,到最后一步就是输出,以一种体系化的学术论文的形式,把你的想法、方法、实验结果全部都呈现出来,形成一个标准化、能被同行认可和接收的论文。所以说它是有三个层面的——输入→吸收、思考、理解→输出,这是整个的一个科研流程。

2、导师在这个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那接下来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导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你现在的导师能在哪些方面给到你们帮助?比如说这张图片里面12345这五个步骤,你的导师在哪些方面能给到你帮助和你觉得有用的指导?

为什么导师在各个环节都可以参与?而且能帮助到你?

真正的导师如果全程参与的话,他能给到你多少的指导?

首先选题的时候,导师的经验判断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你如果一开始方向都走错了,后面就只会踩坑,而且你还不知道这个坑还要踩多久。一个合格的导师或者一个对学生负责的导师,在这个时候就会告诉你,在你本来就没什么基础、没什么认知的前提下,会帮你判断一些靠谱的方向,然后来告诉你应该朝哪儿去走。这是第一步选题,你需要依靠导师的经验判断;

第二个,调研方案的时候也一样,导师既然给你指定这个课题,他不会瞎指定,他肯定对这个领域是有一个认知和把握的,所以在你去调研的时候,他可能会给你一些非常经典的,非常前沿的,或者非常重要的论文,那这个时候你只需要老老实实按照他的指导去读论文就好了,精读也好,泛读也好,只需要照着他的指导去读,他就会帮你把研究方案的脉络梳理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去学习基础知识,他会定期地告诉你,看你现在走到哪儿了,进展如何;

想idea的过程也是一样,他会去引导你,让你去思考,你有了一些想法之后,他会跟你说这个想法靠不靠谱,你要不要再从那儿去想想。如果你想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他会直接给你指出来,你会少走很多弯路。如果你的idea一开始在理论层面就已经有些问题,如果没有人跟你说的话,你就会去做实验,准备数据集,去敲代码,再去跑实验,等跑完一分析才发现全都是不好的结果,这个时候你会怀疑到底是我没做好实验还是这个idea本身就有问题,你可能还继续做其他的一些实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合格的导师,直接在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个idea不靠谱,做不了,你再想想新的,那你就省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可以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想idea的时候,导师如果能挑出一些你的问题,给你指明一些方向,是多么的重要,然后再到下一步实验验证idea,他会分析,现在你这个idea是有效的,是比较合理和靠谱的,那你接下来就要去验证它,去设计实验,他会引导你确保你的实验设计是合理而且全面的,这一点也很重要。一开始如果你自己去设计实验,你会漏掉很多细节,很多实验你会想不到应该怎么去做,但是导师是非常有经验的。

我身边接触到的唯一我听过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现在在美国普渡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他有一天发朋友圈说导师给他调代码,带着他debug,于是他忍不住发了一个朋友圈;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国内,一个年轻老师,也是一样的,他会教学生去写代码,就在他的办公室里,直接跟他的学生一起看应该怎么去写。我现在做科研这么久,也只听过这两个导师能带着学生写代码。所以其实是有的,并不是没有,还会带你分析实验结果,那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有了结果,肯定需要去分析,然后才确定idea到底靠不靠谱,在这中间导师也是可以去带着你,引导你去思考,分析,再到最后一步写作的。

在写作上面,导师一般都都会帮你写,因为他觉得你的论文快要出来了,实验也都做完了,都有效了,我们来开开心心地写论文,我的学生要中一篇论文啦,我来带着你做。所以一般导师如果愿意花时间的话,都花在最后一步,因为前面的时间会很长,他的投入产出比其实并不高。但是如果前面不帮你,1234这些步骤就会经历非常非常的久。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导师一开始其实是要帮你写,帮你画,还要帮你去回答审稿意见,帮你画图,做表,还有的会给你写论文。有的老师会从头到尾给你写论文,尤其是对新手来说。导师指导一个新手,他刚刚有一点研究经验,只会做实验,想idea,你让他体系化地去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他写不出来,这样会影响到他idea最终论文投稿的质量。

到这里其实我们对科研整体上导师能起到什么作用,心里应该有数了。

从我的经验总结来看,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跟导师的关系,或者说现在做科研大家都怎么在做这件事情,其实最基本的是“师徒制”,也叫“学徒制”。这个“​​​​​​​学徒制”是什么意思,我直接在上图把百度百科的介绍贴出来了,其实就是“带着你做”的形式。就拿科研这件事情来说,你的“徒弟是在师傅的指导下去习得知识和技能,它是一种高度情景化的学习方式,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观察师傅的习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

科研这些技能也一样,刚才我已经拆分出来,它有那么多块需要学习,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就需要去不断地带着你做了,在真实场景中,才能让你一点点的去提升,这是最基本的。这也是可能在国外比较常见的,就是老师会这样指导学生,带着他去做,这是在培养学生,给予科研指导。

还有一种我们其实都知道是什么样的,“集团军”。“集团军”就是这种大型科研团队,它有超量的计算资源,有大量跨学科人才,比如说像deepmind、meta reality lab、之前的facebook,、包括现在的BAT,他们都有一些研究院,像达摩院这种,他们现在就是集团军作战,没有人去单打独斗,都是合力去发表一些高质量的、影响力大的文章,这是人家做科研的方式。

然后我们呢,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就是单兵作战,我这个单兵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这个时候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我该怎么做?一堆的问题就出来了……这真的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情,你们面对的是很庞大的一个课题,然后现在你作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刚入门的学生,每个人刚入门都不会,这很合理,但你要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问题,你一个人去挑战人家的一个部队,这现实吗?人家可能是几个人合作一起做出来的,你就一个人,你怎么做的过别人?你怎么能发出跟人家同等水平的文章?

那这个时候问题就在这儿,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同学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导师也不管你。

二、从零开始发CVPR的全过程

第二部分进入这篇文章要讲的重点内容——从零开始发CVPR的全过程

■ Idea从何而来?

■ 实验如何验证?

■ 被拒稿3次如何心态不崩? 

如果回顾一下我当时发论文的那种心境,就是心比天高的那种志气,我就要发顶会,我就要发CVPR,我实验室没有一个发,但是我就要发……我来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到底是有多艰难,最后是怎么发出来的。

我们先看一看整体的一个时间周期,如果想发一篇CVPR那你要准备多久?

这整个周期,前三个模块其实我花了4到5个月的时间,从零开始。因为我在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其实就只会一些编程的基础,因为我本科也就只知道一些计算机的数据库啊什么的,数学也没有很好,基本上就算零基础。那前面这个问题是导师给你的,你就跟着这个做吧,然后用这个选题,完了之后你就要去调研,调研这个过程中,你要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去想一些可能靠谱或者可能不靠谱的idea,这中间要经历4到5个月。

然后在中后期的时候一次启发,当时那个idea出来,我做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之后就发现,它有效,它完全符合我的预期,竟然真的有那种关系,那个数值真的是刚好符合我的预期,跟我的预期是一致的。总算是有一个靠谱的idea,当时拿到那个实验结果我很兴奋。有了这个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布置各种各样的实验,剩下的就是你在这个实验方法上去提升你的效果,然后去调参……

其实这两个月过得很快,因为你会做大量的实验,每天都会有实验结果告诉你,你的这些想法可不可以,具体的细节是怎么样的,应该还可以怎么设计,这些过程其实只需要两个月,我验证idea其实只用了两个月,但是想idea用了4到5个月,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你前面会花很多时间,看不到反馈,但是过了那个节点之后,你就突然发现有一些反馈了,有一些好的结果了。

后面就是写作,写作也花了两三个月,而且中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1、idea从何而来?

第一点,我的idea当时到底是怎么找到的?

这个首先得回到我要解决的问题上,我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要把一个月的数据训练好的分割的模型,到下一个域,去把这个知识点迁移过去。

我已经拿到我要研究的问题了,就是把一个清晰场景下的分割模型迁移到有雾的恶劣场景下,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些问题现在的研究方案有哪些?我自己去做一些调研之后发现,现有的方案其实很少,我自己去复现各种各样的方案发现也没有那么多有效的,效果也一般,这个时候我就有疑问:我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到底好不好解决,能不能解决?

我就去看大量的论文,别人都在做这个领域,但是其他领域呢?有没有相似的领域?那些人是怎么做的呢?或者去追踪最新的一些论文,有没有人在做一些类似的事情?然后我就每天看,有一天我看到在知乎上有一个人去分享他刚中的论文,还没发表,但是已经中了,他发现他的课题跟我的课题很相关,于是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把一个图片丢到了一个分割网络当中,从分割网络不同的分支出了两个特征图,把这两个特征图去算一个相似度,他发现这个相似度的图片竟然跟最后的分割结果,跟真实的标签的差异是一致的。

相当于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一个什么事情?告诉你,我的网络其实是可以把一些他可能学得不好的地方,这个信息告诉你,那你有了这个信息之后,就可以针对性地把这些信息进行改进,那我就把这些地方我多想办法去把它给做好,那这个网络性能就提上来了,那就是当时我的一个启发,现在讲这个,因为大家知识背景都不太一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听懂,但是你知道我就是从那篇论文当时他还没有发表的,但是作者已经告诉他自己说已经中了那我就去看了,但他还公布了,我就跑了,一跑跑了一圈,发现就在我这个任务上很有效,这是第一步。

2、实验如何验证?

那再具体到后面呢,就是我当时又进一步地提出了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就是我如果直接从这个源域到这个目标,两个域之间的这种域差距是非常大的,我那个时候就想,那能不能有一个中间域呢?中间域的话,就相当于一个桥梁,把这两个域给联系起来,这两个域之间都是一些清晰的场景,它们之间的差异,我就把它当成风格的差异,这两个之间就都是同一个城市拍的,它俩间的差异就只有雾的差异,把这个大的域差异变成两个小的域差异,然后我们通过刚才前面这个地方的论文的一些启发,我用了一个MVV的这个值,这个值就代表了能衡量模型的差异,能衡量不同域之间的一个gap,这个gap有多大,然后我就惊奇的发现,从这个角度来来看,这两个域是可以区分开的,这两种gap是可以区分开的,而且它们是有一个加和关系在的。

到这儿的话,我的idea基本就验证结束了。我是已经能证明我想的是对的,然后而且有实验去证明这个结果,那接下来我就去设计我具体的方法了,然后方法设计好了之后ok我就要开始写论文了。

那我第一次赶顶会的这种DDL,当时的一个写作分工是什么样的呢,因为当时我导师是不管我的嘛,我自己找了一个师兄,然后跟我方向还算比较一致的吧,其实不太一致,但是他好歹有些经验,我就跟他说,我们一起来搞,我现在有些结果出来了,但是我不会写论文,然后后面的东西我也都没经历过,那他就说那就合作嘛,一起带着我,我就开始做这个,那我们第一次赶这个顶会的DDL,那我第一次你们可以看到,我的论文的图和表是湿兄漫画,论文的文字部分,除了方法是我自己写,因为我方法是最清楚的,剩下其他部分都是他写的,然后实验全部是我自己在做,然后包括后面注册投稿,各种各样的注意事项都是我自己去做,然后每次都会跟师兄去反馈,然后看他这个意见是不是对的,那就这样第一次我们投稿结束了,我们就把那个论文紧赶慢赶,那基本最后投稿前的一两个星期呢,简直是疯狂,可能一天等到最后一周可能每天就睡3、4个小时,那剩下时间都在实验室,都在电脑面前坐着写论文,做实验。

3、被拒稿3次如何心态不崩?

新手打怪,满怀期待,迎来了我们的第一次投稿。那个时候是2021年的一月份,IJCAI,也是一个顶会。

我们当时的那个版本大概就是这个样子,intro长这个样子。

然后方法图是画成这个样子。

然后包括具体的一些方法的细节啊,一些损失函数啊,一些算法流程图啊,长这个样子。

那到这儿之后,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投稿完之后,它的一个分数。过了一个多月之后就有分数了,那这个分数66654。

我很幸遇到了五个审稿人,这个6分其实是一个还不错的分数,相当于是一个弱接收吧,就是算是平均线以上的分数,然后有个4分就是一个平均线以下的分数,整体分数来看,如果没有那个4分的话,其实还算还可以,有了那个4分之后其实就不太乐观。

当时我看了很多审稿人给的意见都还挺不错的,但我自己也没经验,也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的好还是怎么样。最后我们拿到审稿意见之后,还专门去回复他们,看上面图中,五个审稿人,our motivation ...  is interesting and insightful. Our proposed method is interesting, novel and effective. 反正就是一顿乱夸……其实每个审稿人都提了一些优点出来,然后说什么 our avlation study is interesting and experiments are sufficient,实验做得很充足,你的实验是很有趣的,还做了一个详尽的分析对比,对比了15种方法……等等等等。

但结果呢?还是被拒掉了,我们在rebuttle完了之后去回复,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这个reject就这样写着的:很不幸,很遗憾地通知你的论文被拒掉了。这是我们第一次投稿,就被拒了。

第一次结束了,那我们肯定不可能善罢甘休啊,含泪改稿,继续完善!继续战继续投,就到第二次了。

第二次是到了21年四月份,去年四月份,这次我们做了很多改进,方法,这个intro的图也换了,然后包括这个动机图,其实全部都重新画了,方法图也都重新画了一遍,然后这些图案啊,流程啊,我们觉得已经完善了很多了,包括实验做的也比之前要多一些,还加了一些表格什么的,然后结果——borderline reject,weak reject,borderline accept 就只有一个好的,剩下两个都很差。当时我们都惊到了,觉得我又做了这么多改进,还是这个分数,还不如第一次的分数,真的很尴尬!审稿人的意见我都不想提了,因为我觉得他们提得很不专业……

到了这一步之后,我们第二次被拒了,那我们继续要投第三次,继续改投,越挫越勇。第三次已经到了21年的九月份,也就是去年,大概是在9月份的AAAI,那我就继续投,投的时候其实我们又做了一些改进,把这些intro、图,包括一些方法部分,方法的图也都更新了,又重新画了一版,包括实验也是做得比之前要充分一些。

结果又是reject。

AAAI是分两个阶段审稿,第一阶段会给你分两个审稿人,这两个审稿人如果平均分都比较高的话,比如说两个都是一个weak accept或者borderline accept,都在接收的平均线之上,他才可以给到你进入第二轮的机会,不然的话你在第一轮就被拒掉。我们很幸运,在第一轮就被拒掉了,直接一个reject,很低的分数,然后还有一个borderline reject,两个审稿人都不满,他们认为,“你在写什么玩意儿啊”?过了一个多月就出结果了,我们就被拒掉了……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我那个时候的心态已经最后趋于崩溃,而唯一的一个好处是什么呢,我另外一篇文章进了第二轮,对我还有一点点安慰,不至于那么的崩溃,当然那篇文章其实已经就中了,而这篇文章已经被我投到第三次,而且改了那么多,已经完善很多,每个版本都在上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已经改进了非常多。

我开始第四次投了,第四次我投CVPR。该中了吧?已经快一年了,这一年,从IJCAI的2021,到MM的2021,再到AAAI的2022,再到CVPR的2022,已经有四次了!

已经到了去年的11月份,我们的方法从上一次的AAAI,又改成这个样子,我们又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实验,因为之前他就攻击你,说你实验怎么没有跟这个方法比啊,怎么没有跟那个方法比啊,我们现在把所有的实验都做了,市面上所有能用的方法全部都做上,包括这些实验也做的非常充分。

然后我们来看审稿意见,前三行是一个人的,中间这一块是第二个人的,然后下面一块是第三个人的,这就是后来CVPR的审稿意见。

总算遇到一些识货的审稿人。当然,我们前面也是在不断不断地去改进我们的论文,那到了这一步之后你就会发现,它好像是起了一点作用,审稿人的意见都很正向,我把它都截取出来了,当然,里面也会问很多问题,不可能只是一些正面的意见。

他问了问题之后,我们就要去做回复,在写了一版回复了审稿意见之后,我们的分数被提了一分,之前是三个weak accept,写完审稿意见之后变成了两个weak accept和一个strong accpet。

上面这张图是一个审稿人看了我们的rebuttal回复审稿意见之后写的一段评论:

他说他很喜欢这个作者重新做的这些关于新的实验,去分析探讨说中间域是怎么去生成的,然后他说,希望作者回复的这些意见中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放在正文的最终的版本上。

他说,This work looks quite solid to me. solid这个词是非常正向的一个词,说一个工作很solid,就说明他非常认可这个工作。

我们回复完审稿意见之后,他已经开始恭喜我们了,Congratualations to the authors. 他虽然不知道那些authors是谁,但是他已经在恭喜了。他那时候其实也知道我们肯定会中,因为没有一个负分。solid有很多种翻译方式。After rebuttal之后,我们其实也就中稿了。

看我们当时在CVPR上的截图,我们比较荣幸,中了一篇oral,oral在CVPR的接收率大概是4%。

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故事,包括你实验上的验证,去做的改进,包括那些一版一版论文的迭代,包括我们怎么去应对那些审稿意见,有些审稿意见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去改进,有些审稿的意见就纯粹是找茬,所以一直到这一整个过程接近一年多的时间。

当时我们的论文中稿了之后就有了CVPR的研讨会邀请我们去做一些展示,说你的工作跟我们这个workshop比较契合,就邀请我去做一些展示,在CVPR的现场。CVPR其实就是今年,是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开会,但我们因为疫情,在国内也去不成。这个就是他当时邀请我们的截图,在你论文中了之后,有可能就会收到一些这样的回应。

然后还有就是特斯拉,美国的那个特斯拉,他们的招聘经理给我发邮件说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paper acceptance at CVPR 2022!然后介绍特斯拉,说我们是一个世界级的ai机器人和视觉团队,然后我们正在做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工作,然后我们现在怎么怎么样,然后就说我们在做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包括人形机器人。介绍完他们自己的产品之后,就说我们这个团队想邀请你去参加CVPR 2022的一个闭门会议,然后说 Tesla is hosting an exclusive, invite-only event,意思是只有被邀请的那些人才能参加,an exclusive就是闭门会议,意思是“关上门来开会”,然后展示了他们最新的一些技术,方案,秀一些demo,然后他说 you can meet with our engineers ... and also enjoy food and drinks in a fun setting. We’d love it if you could attend. Let me know if you are interested. 这是特斯拉在美国的研发团队,做机器人和ai的研发团队邀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一个闭门会议。

其实不是邀请我们,是只给我发了邮件,邀请我去参加,但也很遗憾,奈何疫情出不去,不然真的能去美国开会呀。其实像国外这种公司,特斯拉的话,如果你能通过这些途径招聘进去了之后能拿到一个offer,他们给你的年薪——从我同学那儿了解到的——基本在15万刀到30万刀之间。这是最后CVPR的那个结果。

三、如何自救?

上面这些,其实我就是想表达,你花一年的时间,甚至可能不需要花一年的时间,也可以做成这件事情,在现在这种条件越来越便利的情况下,你都可以做到这些事情。

现在再回到现在这个问题:如何自救?刚刚分享了我自己的经历,现在我想系统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中间有哪些是值得参考的,哪些是可能用不上的,我尽量把那些我觉得有用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真的会用上,对你们有帮助。

1、系统解决科研问题要怎么办?

那如何自救?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如果要系统地解决科研问题,应该怎么办?再次回到这张图上,它有这么多模块,而且每一个模块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单凭你自己一个人去把这所有的模块都解决了,那你就真的是大神了,大家身边肯定有这样的同学。

2、阅读弄懂论文为何不容易?

再来单独看每一个模块里面,首先是论文,读论文的环节,我总结了一下这里面可能会有哪些问题——英文的阅读障碍背景知识阅读方法,然后读的数量,包括交流探讨,这些阻碍导致我们在读论文时容易卡在一个地方。

3、idea为何如此难想?

然后到想idea这个过程,idea为什么难想,其实是有很多层面的,你会有思维上的一个差异,要有一个思维的转变,你要去梳理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个过程其实很费时间和精力,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并不懂,然后逻辑的断层,包括方法论的一些指导,到底应该怎么样去找idea是有一个思考的方法论的。

很多时候你遇到问题之后,你不知道这个idea靠不靠谱,你得有一个有经验的人帮你去判断,让他来告诉你,按照他的经验,这个想法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做,要不要花时间和精力,还是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都需要一些反馈和指导的。

4、写论文为何也不容易?

写作就很容易吗?写作也很难!我现在都还觉得写作难,我都写了这么多篇论文了,我还觉得它不简单,因为它有太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每个人写作的这种层次真的是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level,不同的级别,它是可以不断精进的一个技能,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是我列了几个问题,锻炼不足啊,你写少了,而本身写作这件事就很难,还有就是你idea这种构思,你怎么样去构思自己的idea,怎么样去降低读者的阅读门槛,然后怎么样去讲故事,怎么样去做这种写作的表达,这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来做。

5、利用身边一切的资源去找指导

那我给大家一个行动指南,这个行动指南的核心原则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找指导。这应该是最有实操意义的一种方式了。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也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用到的资源,去找到那些已经发过论文的同学,无论是师兄师姐也好,甚至是你的师弟都可以,只要他比你有经验,你都可以去做这件事,这个不寒碜。如果你想投论文,你找一些有经验的人给你帮助和指导,一起合作做论文,这不寒碜。

■ 边干边学:干中学、学中干

那科研能力怎么提升呢?其实很简单,我现在觉得它没有说的那么玄乎,就是你去做就好了。在做的过程中你会去学习,在学的过程中你又会不断地去做,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问题都找出来,然后把自己的很多基础都补上去,那这个时候你就具备了独立的科研能力。

这就是我想指出的最核心的一个思想,就是你要去做,不能去想。哪怕现在很多人卡在第一步、第二步上的时候,也得去做,还是要耐着性子去读论文,该做的实验一样不能少。“想idea”这个东西你不要指望别人来给你idea,每个人都缺idea,怎么可能给你idea呢?

■ 自学

另外一点,如果你觉得身边没有人帮助你,那你就自己帮助自己。我刚才讲过,这里面要解决哪些问题,应该怎么去精读?怎么去泛读?怎么去梳理研究脉络?学这些基础知识?思考idea的方法论?你可以按照我说的这些去做,一步一步的你知道科研大概怎么去做之后,你就去做,一步一步的,缺啥就补啥,遇到什么问题解决就好,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也是可以做到的。

■ 找有经验的人带

如果你觉得单纯靠自己很费时间,或者你想做一些你觉得暂时超出你想象的那种级别的科研成果,比如说你想发CVPR,那这个时候更有效的方式是找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带你,你的师兄师姐(一般是师兄师姐,师兄居多,师姐的话还比较少,主要是师兄,身边的例子大部分是这个情况,本来实验室男女比例就比较少)。

比如你是一个新手,你要问一个问题,那人家为什么愿意带你?为什么愿意帮你呢?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他带得了你吗?他有那个能力把你带起来,带你去发顶会文章吗?这是你要问的第二个问题;然后第三个问题是,你得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硕士生,作为一个成年人,虽然可能本科读完都是一直在学校待着,但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有些学生的思维,觉得肯定有人会愿意无条件地去帮你,但实际上你想想,你可以无条件地去帮助别人吗?除了你的孩子你可能会帮,你爸妈可能会帮你,没有人会主动无条件地去帮你,这是大家作为成年人应该有的一个思维的转换。学生思维可能会说,哎呀你帮帮我吧,我现在好难呀,好累呀,我好难过呀……但是你要清楚的知道,如果一个师兄师姐去带你,他/她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那个精力他/她自己去干不是更香吗。你必须认清这件事情。

也有这种情况,比如你请吃请喝帮打杂,一点一点地去跟师兄搞好关系,然后再有一个合适的时机,师兄说不定时间比较少但是有些idea想做的没做,就可以给到你,你就可以接手去做了,这种情况也有,或者有的师兄可能就是比较享受指导学生这件事。

■ 找专业结构的靠谱老师

再到后面,你可以去找一些专业机构的靠谱的老师。

大家可以自己去想一想,梳理一下自己的需求,你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然后再看别人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吗?以及他能不能做到这件事?

你可以去找一些高年级的博士,或者已经毕业在工作的,做算法工程师的这些老师,他们可能也有发论文的一些需求,也有经验。而他们缺的什么?他们缺钱。很简单,人家想挣钱,人家可能进入社会之后,要跟老婆结婚,要买房,生小孩儿养小孩儿,这些都要花钱,所以人家愿意把这些经验以这种方式作为一种价值交换,他去代理,让你去发论文,然后他能拿到一定的回报,报酬,那这是一个意愿问题,剩下的就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带你做到这件事情,他自己有没有带过其他学生发过论文?他自己发论文又怎么样?自己是否在科研一线?这些问题你都得去考虑,他能真的做到吗?他能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吗?

现在网上的资源这么多,都可以去找一找,找找那些靠谱的老师到底有多少,然后去联系他,去跟他聊,当然这个时候你也得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这中间我觉得需要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双方都需要对彼此有一些了解,才可能去做一些合作。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73122726/article/details/12849950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