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3.0双向数据绑定Proxy

Vue3的双向数据绑定原理主要依赖于两个核心概念:响应式系统和虚拟DOM

Vue3.0中的响应式采用了ES6中的Proxy方法。 

特点:
  • Proxy 作为新标准将受到浏览器厂商重点持续的性能优化
  • Proxy 能观察的类型比 defineProperty 更丰富,而且 Proxy 支持监听数组与嵌套属性的变化,使得 Vue3 的响应式能力更强。
  • Proxy 不兼容IE,也没有 polyfill, defineProperty 能支持到IE9
  • Vue2中Object.definedProperty 是劫持对象的属性,新增元素需要再次 definedProperty。而 Proxy 劫持的是整个对象,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 使用 defineProperty 时,我们修改原来的 obj 对象就可以触发拦截,而使用 proxy,就必须修改代理对象,即 Proxy 的实例才可以触发拦截

Proxy 对象用于定义基本操作的自定义行为(如属性查找、赋值、枚举、函数调用等)

语法:
const p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参数target表示要使用Proxy包装的对象(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对象,包括原生数组,函数,甚至另一个代理)

参数handler是一个通常以函数作为属性的对象,各属性中的函数分别定义了在执行各种操作时代理p 的行为

let obj = {
    a: 1,
    b: 2
}
const proxy = new Proxy(obj, {
    get: function(target, prop, receiver) {
        return prop in target ? target[prop] : 0
    },
    set: function(target, prop, value, receiver) {
                //目标对象,属性名,属性值,Proxy对象本身,最后一个参数可选。
        target[prop] = 666
    }
})
console.log(proxy.a) // 1
console.log(proxy.c) // 0
proxy.a = 10
console.log(proxy.a) // 666
obj.b = 10
console.log(proxy.b) // 不是666 而是10 

以上代码中obj是我们要代理的目标对象,getset方法是参数handler的两个属性,具体如下:

handler.get()接收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target为代理的目标对象,第二个参数prop是代理的目标对象的属性,第三个参数是Proxy或者继承Proxy的对象,通常是proxy本身。

handler.set()接收四个参数,其中三个参数都与get方法相同,唯独多出来一个value表示新的属性值。

上述代码表示当访问proxy的属性时,进行拦截判断,该属性是否是目标对象的属性,如果是那么就将其值返回出来,否则就返回0。

当对proxy上的属性进行重写时,将重写的该属性赋值为666。

注意: 此时对数据的劫持,只是劫持了代理对象proxy,而跟原对象obj没有任何关系,对obj进行操作,也不会监听到。

proxy实现一个简易版的数据响应:

<body>
    <h2 id="app"></h2>
  <input id="input" type="text" />
</body>
let ap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let in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nput')

let obj = { // 源数据
  text:'hello world'
}

let proxy = new Proxy(obj, {
  set: function(target, prop, value){ // input事件触发进行劫持,触发update方法
    target[prop] = value
    update(value)
  }
})

function update(value){ // update方法用于同步dom更新
    app.innerHTML = value
    input.value = value
}

input.addEventListener('input',function(e){ // 监听input数据变化,并修改proxy的值
  proxy.text = e.target.value
})

proxy.text = obj.text // 初始化源数据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2301_77456141/article/details/13375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