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代码及引发的思考

我们学习冒泡排序时,应该不止认识到这是一段难背的代码,而更应注意到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一堆密度不等的气泡混乱堆放时,密度小的气泡总会往上浮动,直到没有气泡再浮动时,则气泡堆从上到下密度从小到大排序已完成。背代码只能让我们提高编写熟练度,而探究其物理意义可以让我们领会到算法创造的精髓。而冒泡排序更简单的概括则是:混乱的物质在有限次局部按照一定顺序法则两两互换后总能达到有序状态。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以及数据结构中的队列、树、图等都从大自然的规律中被发明出来,可知算法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规律可以优化代码,提高工作效率。

以下是冒泡排序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main(){

int i;

int j;

int m[]={6,2,7,3,5,8,9,1,4};

int temp;

for(i=7;i>=0;i--){//外层循环,每循环一次找到一个最大值

//循环最大的数

for(j=0;j<=i;j++){//内层循环,帮忙找到最大值

if(m[j+1]<m[j]){

temp=m[j];

m[j]=m[j+1];

m[j+1]=temp;

}

}

}

for(i=0;i<9;i++){

printf("%d,",m);

}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jujuno/p/922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