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和传播不再是由一小部分人主导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原产地,信息不再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是多对多的多向传播。而这些信息的中心是人,人才是核心。因此,出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这不仅仅体现在做品牌的层面,还体现在市场定位、品牌规划、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组织涉及等各个环节。
        郝志中将用户分级为,普通用户、目标用户、粉丝用户。用户分级是对用户进一步的识别和定义,产品设计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设计,运营要决定先运营哪个级别的用户。普通用户为有需求的用户,目标用户为有明确的高频率使用场景用户,粉丝用户为频繁使用产品并有传播力的用户。大多数产品的规划,都是先满足目标用户和普通用户的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满足粉丝用户的需求。运营也是一样,不同的产品阶段运营不同的用户。从最本质上说,大致是先积攒足够多的用户-提高用户活跃度-将用户变成粉丝的过程。用户分级可帮助你明白在什么阶段产品应该做什么功能,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去运营。
        赵大伟将用户思维精炼为“Who-What-How”的品牌运营模型。即回答:
  • Who:目标用户是谁(市场定位)
  • What:目标用户要什么(品牌和产品规划)
  • How:怎样满足目标用户需求(体验打造)
        从市场定位看,互联网是典型的长尾经济,因此一定要服务好“长尾人群”,即“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互联网法则。在商业价值链条中,离终端用户越近越有价值,越容易形成产业链的控制力。有调查显示,中国互联网网民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形的,即中上收入人群和底层收入人群占少数,而中间的白领人群占多数。自称“屌丝”的人从60到90后不等,其中标志性最强的是80后,其占据到80%以上。这类人群,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生活状态和心态上,他们自认卑微,但又需要被认可,在寻求“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只要将这类人群通过互联网聚合起来,其消费能力是惊人的。
        从品牌和产品规划看,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功能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诉求。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被人听到,更加注重参与感。所以很多品牌的建设过程中,都会让网民参与进来,从而发展成用户,即“兜售参与感”。这个规则在小米的成功上得到验证。
        从用户体验上看,满足用户的需求,说白了就是用户说了算。所以,在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整个链条上,都要贯彻“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金山网络的傅盛曾经说过,“用户体验要前置,要让用户感受到,不要把经理耗费在擅长却毫无意义的点”。在用户体验上,让人体验最深的就是三只松鼠。章燎在三只松鼠的客服和包装上做了很好的创新。三只松鼠将顾客称为“主人”,并在包装上为“主人”准备了纸袋、夹子、垃圾袋、纸巾、微杂志等,吃坚果的工具一应俱全,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为三只松鼠赢得了“主人”的心。
        在郝志中看来,互联网公司的本质都是抢用户。现在很多公司的模式都是这样,用更便宜更方便更快捷等诱惑吸引用户,前期基本都是亏钱的。在用户量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推出其他系列的延伸功能或服务,推出主要盈利点的服务。如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滴滴打车,在开始,都是公司补贴司机,从而达到跑马圈地,宣传产品,获取用户的目的。但当滴滴的用户足以影响的士时,滴滴开始收购uber,开始做汽车方向的广告营销。

猜你喜欢

转载自carmen-hongpeng.iteye.com/blog/236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