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bbitMQ学习笔记(1):基本介绍与核心概念

1、历史

RabbitMQ是一个由erlang开发的AMQP(Advanced Message Queue )的开源实现。AMQP 的出现其实也是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虽然在同步消息通讯的世界里有很多公开标准(如 COBAR的 IIOP ,或者是 SOAP 等),但是在异步消息处理中却不是这样,只有大企业有一些商业实现(如微软的 MSMQ ,IBM 的 Websphere MQ 等),因此,在 2006 年的 6 月,Cisco 、Redhat、iMatix 等联合制定了 AMQP 的公开标准。
    RabbitMQ是由RabbitMQ Technologies Ltd开发并且提供商业支持的。该公司在2010年4月被SpringSource(VMWare的一个部门)收购。在2013年5月被并入Pivotal。其实VMWare,Pivotal和EMC本质上是一家的。不同的是VMWare是独立上市子公司,而Pivotal是整合了EMC的某些资源,现在并没有上市。
    RabbitMQ的官网是http://www.rabbitmq.com

2、rabbitMQ使用场景

对于大型系统而言,模块间通信和传统的IPC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IPC都是建立在单一系统上,模块间耦合度高,扩展性较差;如果使用socket确实可以将不同的模块部署在不同的系统上,但是也会造成如下问题:
1)连接的维持,如果一方连接失效,传输的数据以何种方式丢失?
2)如何降低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耦合度?
3)LOAD BALANCE?如何降低接受者的负载?
4)如何有效的将数据发送给接受者?也就是说接受者subscribe不同的数据,如何做有效地routine?
5)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正确?
AMQP协议解决了这些问题,rabbitMQ实现了AMQP协议。

3、系统架构及其核心概念


                 
RabbitMQ Server:core component of RabbitMQ,也叫做broker server,维护一条从producer和consumer的路线。
Client A & B :数据的发送方,也就是producer。
clients 1 2 3:数据的接收方,也就是consumer。
message:在producer和consumer之间传输的body,一个Message有两个部分:payload(有效载荷)和label(标签)。payload顾名思义就是传输的数据。label是exchange的名字或者说是一个tag,它描述了payload,而且RabbitMQ也是通过这个label来决定把这个Message发给哪个Consumer。AMQP仅仅描述了label,而RabbitMQ决定了如何使用这个label的规则。
exchange:where producers publish their message.
queue:where the message end up and are received by consumers
bindings:how the message get routed from the exchange to a particular queue.(可以理解为路由策略?)
Connection:一个TCP连接,producer和consumer都是通过TCP连接到rabbitMQ server,程序的起点也是从这个connection开始。
Channel:虚拟连接。它建立在上述的TCP连接中。数据流动都是在Channel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是程序起始建立TCP连接,第二步就是建立这个Channel。
为什么建立channel而不直接使用TCP连接?
对于OS来说,建立和关闭TCP连接是有代价的,频繁的建立关闭TCP连接对于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TCP的连接数也有限制,这也限制了系统处理高并发的能 力。但是,在TCP连接中建立Channel是没有上述代价的。对于Producer或者Consumer来说,可以并发的使用多个Channel进行Publish或者Receive。有实验表明,1s的 数据可以Publish10K的数据包。当然对于不同的硬件环境,不同的数据包大小这个数据肯定不一样,但是我只想说明,对于普通的Consumer或者Producer来说,这已经足 够了。如果不够用,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细化split你的设计。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0359884/article/details/4928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