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5 学习九

进程与线程

线程(Thread)是计算机运算调度的最小单位,它存在于进程中,是实际运作单位。每个进程都可能并发多线程。

  每一个程序的内存是独立的。

  线程:是操作系统最小的运算调度单位,是一串指令的集合。

  所有在同一进程里的线程是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而多线程抢同一资源时会出现问题。

  第一个创建的线程为主线程,但主线程和子线程之间没有任何隶属关系的,这与主进程子进程不一样

进程:一个程序执行的实例(应用程序)就被称为一个进程。要以一个整体形势暴露给操作系统来管理,里面包含对各种资源的调用,内存的对各种资源管理的结合,就可以成为进程。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1.  线程共享内存空间,进程的内存是独立的

  2.  子线程共享内存空间,多子进程的资源都是相同的COPY,是独立而不是共享的。

  3.  同一进程长得线程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两个进程之间如果要通信,必须通过一个中间代理来实现

  4.  创建新线程很简单,创建新进程需要对其父进程进行一次克隆

  5.  一个线程可以控制和操作同一进程里的其他线程,但进程只能操作子进程

  6.  对主线程的修改有可能会影响其他线程的运行,但对父进程的修改,不会影响其他子进程的运行

  7.  主线程关闭,不会影响其他子线程运行,主进程关闭,子进程也会结束。

  线程类继承threading.Thread

  等待线程结束:t.join()

  将子线程设置为守护线程:t.setDaemon(True)

  主线程退出,子线程便都退出了

全局解释器锁gil:多核的机器,可以真正同时并发

       但是在C-Python中,实际只是一核在运算,调用操作系统的原生线程,只有同一时间可以拿到数据,实际以单核执行

  Python将来使用pyty技术,会速度非常快。去掉全局解释器锁,加入了Justruntime,即时编译,边编译边执行,提前预编译一部分。

如果程序间需要锁套锁,需要使用递归锁的概念,Rlock

  

 信号量:相当于房间的门,有多个,每个有一个锁,出来一个可以再进去一个

  event=threading.event()

  事件的方法:

  set()

  is_set()

  clear()

  wait()

  红绿灯实例:

  

# Author:huhu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event = threading.Event()
def lighter():
count=0
event.set()
while True:
if count>=5 and count<10:#改成红灯
event.clear() #把标志位清空了
print("\033[41;1mred light is on...\033[0m")
elif count>10:
event.set()
count=0
else:
print("\033[42;1mgreen light is on...\033[0m")
time.sleep(1)
count+=1

def car(name):
while True:
if event.is_set():
print("[%s] is running..."%name)
time.sleep(1)
else:
print("[%s] sees red light...waiting..."% name)
event.wait()
print("\033[34;1m[%s] green light is on,start running.\033[0m"% name)

light = threading.Thread(target=lighter,)
light.start()

car1 = threading.Thread(target=car,args=("Tesla",))
car1.start()

重点知识之queue队列:

可理解为一个存放数据的容器,
class queue.Queue(maxsize=0)      #先入先出
class queue.LifoQueue(maxsize=0)    #后入先出
class queue.PriorityQueue(maxsize=0)  #存储数据时可设置优先级的队列

 重要的作用:

1  完成对程序解耦

2  提高运行效率 

  利用多线程和队列做一个生产者消费者多并发模型实例:详见20180810

本周作业:

开3个不同,主机用户名不同

简单主机批量管理:

主机列表

1 exec cmd

2 send file

每个操作是每台主机都做相同的操作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HU-HU/p/9447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