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七事变到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已经70多年,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中,无数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虽阵地化为灰烬,军心坚如磐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垫定中华复兴之基础。八年抗战,国共双方成营、成团甚至成师为国捐躯者不计其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民党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分别承担着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夹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最终战胜了强寇。在中国历史上全亡两次,半亡数次,其中宋朝有经济优势、明朝有军事技术的优势,但最终亡国,唯独抗战,非但没有亡国,反而荡尽了百年来特别是甲午海战以来压在中国人头上的耻辱,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主权。但当年中国虽然取得抗战胜利,却因国力衰弱并未赢得战败者的尊重。“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随后几十年国共双方互相诋毁,最终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抗日战争一度让人遗忘。

真正的全面抗战实际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开始。淞沪会战伊始,蒋介石就下达了全国总动员令,集结全国主力的三分之二于华东,几乎所有的精兵强将都派到了淞沪前线,使国人对于政府的抗战决心,再无可以质疑之余地。淞沪一役,营长以上战死、战伤近百人,营长以下伤亡更是高达百分之六十,虽然无法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但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决心。所以至少在抗战初期蒋介石没有保存实力更加没有消极抗战。初期抗战正面战场打的很惨烈,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撤退,当日军从杭州金州湾登陆包抄在上海的中国守军时,战事急转直下,前线几十万中国守军突然崩溃。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逃命,被日军一路追到南京,经营多年的国防线吴福线和锡澄线成了摆设,致使南京门户大开。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守军虽然有10万余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部队,士气低落,部队没有休整,补充的新的兵源甚至连手榴弹都不会扔就匆匆投入了战斗,12月1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下达了进攻南京的命令,9日便至南京城下,而南京城防战仅仅坚持了三天,城破之时国军连详细的撤退计划都没有,这一重大失误导致十万军队全部退至下关码头,却没有过江的船只,最终惨遭日军的屠戮。

初期抗战中,中国守军除了少有的胜利外,几乎逢战必败、屡败屡战,而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开始慢慢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从1939年的随枣会战开始,中日军队之间的伤亡比例越来越接近,而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甚至以全胜收局。在广西桂南会战中,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与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第五师团展开厮杀,并最终击溃日军,取得昆仑关大捷。至1941年,正面战场又先后进行了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其中除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惨败外,其余会战均战胜日军,上高会战更是闻名中外,被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一战”。

抗战相持阶段是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抗日战争最困难阶段。在华中、华南战场,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十二次大会战以及第一次远征,给日军以重大杀伤。至1941年中条山会战后,国民党军退至黄河以南,华北战场开始以中共的游击战为主。与抗战初期国共密切合作不同,至抗战中后期,特别是皖南事变以后,国共之间矛盾凸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所破坏,但由于日本仍是中国所面临的第一大敌,国共两党坚持抗日的政策都没有根本改变。

1943年12月,胜利的天平已经逐渐向盟军倾斜,中、英、美三国联合发布了开罗宣言,抗日战争也进入了反攻阶段。随后,大批美援物资、美式装备、美国教官来到中国,开始武装中国军队,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在国内,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也在兴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大量学生弃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他们的到来为古老的中国军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装备的改善、人员素质的提高,中日之间军事力量开始逆转,经过整训,部分主力部队的装备已经达到了盟军主力的标准,单兵作战能力也不可同日而语,火力及运动能力甚至远远超过日军甲种师团。

但在1944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豫中、长衡、桂柳三次会战,正面战场出现了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大溃败。当时中国仅有的一点新生的力量要被调往了印度跟滇西,大批美援物资优先供远征军调用,国内的这些老弱病残,连饭都吃不饱,部分国民党军官也已经腐败透顶,河南一带的国民党军军纪涣散,民怨极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军溃不成军。豫湘桂大溃败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在衡阳,国军与日军进行的一场惊天动地的保卫战,不到2万的中国军队抵抗11万日军47天,日军死伤近6万余人,衡阳虽最终失陷,但第十军依然光荣。从整个抗战的进展来看,豫湘桂三次会战,虽然日军暂时胜利,但是仍未走出中国的持久战,加速了自身的灭亡。此时的中国驻印军在印缅战场节节胜利,如疾风扫落叶,光复缅甸;滇西反攻中,20万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收复了松山、龙陵、腾冲,将日军赶出了云南,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云南芒友会师,会师时的口号便是“打到东京去”。到1945年国民政府已经陆续收复了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奉调回国的新一军兵锋直指战略要地广州,而中日之间的最后一次大会战“湘西会战”中,也以日军完败而告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诏令投降,当晚蒋介石通过广播发表了抗战胜利演说,“正义必将战胜强权”的真理得到了最终的体现。8月27日,全副美械装备的新六军进驻南京,给日军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告慰了30万亡灵。抗战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反法西斯国之一,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大公报社评:中华民族不是没有光荣的历史,中华民族更不是一个卑屈的民族,但是近百年来,尤其自甲午战争这五十年来,中国受这个后起的邻邦的侵略压迫,真是耻辱重重,记不胜记。八年来,随着日本军阀的铁蹄,北起大青山,南极海南岛,东起海滨,西至鄂西,步步血殷,处处罪行,路过之处,一片瓦砾,孑遗无存。终于豪强半世纪的日本失败了,海陆空三军解甲投降了。

在惨胜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以及人性的闪光;是无数明知死路,心存恐惧、毅然赴死的士兵、军官;无数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工人、农民;无数忠贞爱国、杀身成仁的青年、学生。他们或许早已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唯一支撑下去的可能只有“民族”这个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们坚持了八年甚至十四年,经历过无数次的绝望,却从未放弃过希望;他们很普通、并不强大,仅凭着一腔热血,使他们的后代没有成为别人的奴隶,使曾经战火纷飞的地方重现繁华。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也没有留下姓名,我们只知道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有这样一群人,在枪不如人、炮不如人的情况下,拿起大刀、长矛,仅凭一腔热血,捍卫了这个民族的最后尊严。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没有哪个党派是不抗日、消极抗日或是“游而不击”,无论蒋介石还是毛泽东,都是那个时代的巨头,是领导抗战胜利的领袖,只是迫于当时形势,能力不同而已,国民党作为当时的中央政府,掌握全国资源,理应在抗战中发挥主要作用,中共部队虽然力量弱小,但在敌后很好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在与日寇厮杀之时,他们早已不属于哪一个党派,而是这个民族的脊梁。当然我们既要痛斥国民政府后期的腐败无能,也要歌颂广大国军将士的浴血杀敌;既应该了解正面战场的惨烈,也应该知道敌后抗战艰苦;应当知道杨靖宇、左权、彭雪枫、叶成焕的事迹,也应该熟知张自忠、戴安澜、寸性奇、萨师俊、阎海文的壮烈;让后代以不屈的先烈自豪,以卖国鼠辈为耻。无论国民党、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的牺牲、贡献都应当被我们铭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aronrothschlid/article/details/8104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