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链表排序]----对双向链表中结(节)点的成员排序(冒泡排序)

1. 双向链表的定义


【百度百科】

双向链表也叫双链表,是链表的一种,它的每个数据结点中都有两个指针,分别指向直接后继直接前驱。所以,从双向链表中的任意一个结点开始,都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它的前驱结点和后继结点。

  • 链表中的每个节点的成员由两部分组成:
    1. 数据域:专门用来保存各个成员的信息数据。
    2. 指针域:专门用来与其他节点链接。

2. 结构体中的两个重要指针


直接后继 & 直接前驱
  • 直接后继:我个人习惯称之为后向指针,也习惯定义为pnext,该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如果该节点为尾节点,那么pnext指向NULL

  • 直接前驱:同样我习惯称之为后向指针,也习惯定义为prev,该指针指向前一个节点,如果该节点为头节点,那么prev指向NULL


3. 双向链表中节点的成员排序(冒泡排序)


在排序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明确我们操作的链表的头节点的数据域是否写有数据>

因为有时候程序员写代码时为了链表方便操作会专门创建一个表头(头结点),即不存放数据的表头。


3.1头节点数据域为空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段代码:

typedef struct student
{
    int num;
    char name[20];
    float score;
    struct student *prev;
    struct student *pnext;
}STU,*PSTU;
//1.首先我们定义一个结构体,有数据域(前三个)和指针域(后两个)两部分
//2.将结构体和结构体指针分别重命名为STU,PSTU

冒泡排序代码如下:

#incldue <stdio.h>

PSTU score_sort(PSTU head)                //函数返回值为头指针,形参也为头指针
{
    int i=0,j=0;
    int n=num_of_stu(head);              //调用统计节点个数的函数
    PSTU p=head;                         //定义两个临时指针来进行数据处理
    PSTU pn=head;                        //p和pn总是两个相邻的节点,且pn在p之后
   //****冒泡排序****//
    for(i=0;i<n;i++)
    {
        p=head->pnext;
        pn=p->pnext;
        for(j=0;j<n-1-i;j++)
        {
            if(p->score < pn->score)          //判断,条件成立之后交换位置
            {
                if(pn->pnext==NULL)           //判断是否为尾节点
                {
                    //**交换位置代码**//
                    p->pnext=pn->pnext;
                    pn->prev=p->prev;
                    pn->pnext=p;
                    p->prev->pnext=pn;
                    p->prev=pn;
                    //**位置交换结束**//
                }
                else
                {
                    //**交换位置代码**//
                    p->pnext=pn->pnext;
                    pn->prev=p->prev;
                    pn->pnext=p;
                    p->prev->pnext=pn;
        //下一行请注意//  
                    pn->pnext->prev=p;
                    p->prev=pn;
                    //**位置交换结束**//
                    pn=p->pnext;      //位置交换结束之后进行指针偏移,pn指向p的下一个节点
                }
            else                                       //条件不成立
            {
                p=p->pnext;
                pn=p->pnext;
                    //如果未发生位置交换,则两个指针都要发生偏移
            }
        }
    }
    return head;        
}

重点:
在上一段代码中一定要注意我在代码前面注释的那一行,并且要与不是尾结点的情况对比来看,你会发现少了一行代码, pn->pnext->prev=p,我先解释一下这一行代码是什么意思,从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两个临时指针的位置关系为p总是在Pn的前面,那也就是说满足交换位置条件之后进行位置交换,交换之后两个临时指针位置就随之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假如有尾结点,那么pn的后向指针指向NULL,随之 pn->pnext->prev 就会出现段错误


3.1头节点数据域不为空(一般不建议)

这种方式在数据处理上面会比较麻烦,一旦头结点的数据发生位置交换(比如排序,插入结点,删除结点等),那么在函数的封装是就要考虑将新的头结点返回。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段代码:

typedef struct student
{
    int num;
    char name[20];
    float score;
    struct student *prev;
    struct student *pnext;
}STU,*PSTU;
//1.首先我们定义一个结构体,有数据域(前三个)和指针域(后两个)两部分
//2.将结构体和结构体指针分别重命名为STU,PSTU

冒泡排序部分核心代码如下:

#incldue <stdio.h>

PSTU score_sort(PSTU head)                //函数返回值为头指针,形参也为头指针
{
    int i=0,j=0;
    int n=num_of_stu(head);              //调用统计节点个数的函数
    PSTU p=head;                         //定义两个临时指针来进行数据处理
    PSTU p1=head;                        //p和pn总是两个相邻的节点,且pn在p之后
   //****冒泡排序****//
    for(i=0;i<n;i++)
    {
        p=head->pnext;
        pn=p->pnext;
        for(j=0;j<n-1-i;j++)
        {
            if(p->score < pn->score)          //判断,条件成立之后交换位置
            {
                if(j==0//***重点参考                //判断头结点是否会参与位置交换
                {
                    head=p1;
                    p->pnext=p1->pnext;
                    p1->prev=p->prev;
                    p1->pnext=p;
                    p1->pnext->prev=p;
                    p->prev=p1;

                    p1=p->pnext;
                }
                 ......//中间省略部分代码//......
                else
                {
                    //**交换位置代码**//
                    p->pnext=pn->pnext;
                    pn->prev=p->prev;
                    pn->pnext=p;
                    p->prev->pnext=pn;
        //下一行请注意//  
                    pn->pnext->prev=p;
                    p->prev=pn;
                    //**位置交换结束**//
                    pn=p->pnext;         //位置交换结束之后进行指针偏移,pn指向p的下一个节点
                }
            else                                       //条件不成立
            {
                p=p->pnext;
                pn=p->pnext;
                    //如果未发生位置交换,则两个指针都要发生偏移
            }
        }
    }
    return head;        
}

重点:
在看上面的代码时我们需要与3.1节的内容对比来看,因为3.2节的中要单独考虑的情况有四种:

  • 头结点发生改变:
    重点要考虑头指针的的前向指针为NULL;
  • 尾结点发生改变:
    重点要考虑尾结点的的后向向指针为NULL;
  • 有且仅有两个结点(即头结点和尾结点):
    重点要考虑头指针的的前向指针为NULL且尾结点的的后向向指针为NULL;
  • 发生位置交换的结点不包含头结点和尾结点:
    这种情况下交换位置的6行代码都不能少;
以上就是就是本次的所有内容,朋友如若发现问题,随时欢迎交流,希望能帮到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c_light_boy/article/details/8178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