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网络通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OSI 七层模型 1 应用层 【提供用户服务,具体功能由特定的程序而定】 2 表示层 【数据的压缩优化,加密】 3 会话层 【建立应用级的连接,选择传输服务】 4 传输层 【提供不同的传输服务,流量控制】 5 网络层 【路由选择,网络互连】 6 链路层 【进行数据转换,具体消息的发送,链路连接】 7 物理层 【物理硬件,接口设定,网卡路由交换机等】

cookie
  高内聚 : 模块功能尽可能单一,不要掺杂
  低耦合 : 模块之间尽量减少关联和影响

OSI 模型优点
  1 将工作流程标准化
  2 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度,使每一部分可以单独开发,单独工作
  

四层模型
  1 应用层 【:集合了原有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2 传输层
  3 网络层
  4 物理链路层

五层模型(TCP/IP模型)
  1 应用层
  2 传输层
  3 网络层
  4 链路层
  5 物理层

数据传输流程
  1 发送端由应用层到物理层逐层添加信息头(首部),最终在物理层发送。
  2 中间经过节点(交换机,路由器等。。)转发,发送到接收端
  3 在接收端根据发送端的每个信息头进行解析,最终消息到应用层展示给用户

网络协议 : 在网络通信中双方都遵循的规定,包括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结构,消息结构,标识代表什么等。
  应用层协议 : TFTP HTTP DNS SMTP
  传输层协议 : TCP UDP
  网络层 : IP
  物理层   : IEEE

网络相关概念
  网络主机 : 在网络中标识一台计算机 HOST
  本地使用 :'localhost'
        '127.0.0.1'
  网络使用 : '0.0.0.0'
        '本机IP'
IP地址
  网络上确定一台主机网络位置的地址
  IPV4 : 点分十进制 占32位
  IPV6 : 128位

将IP十进制转化为二进制
  > socket.inet_aton('192.168.0.1')
  > 'b\xxxx'
将IP 二进制转化为十进制
 > socket.inet_ntoa('b\xxxx')

域名 :网络服务器地址的名称
  1,方便记忆
  2,名称表达一定的含义

网络端口号
  端口是网络地址的一部分,用于区分一个网络主机上的网络应用
  * 在一个操作系统中不同的网络应用监听不同的端口号
  取值范围 : 1~~65535
          1~~255 : 一些众所周知的通用端口
          256~~1023 :  系统应用端口
          1024 ~~ 65535 :自用端口
          建议使用 >10000的端口
  socket.getservbyname('http') 【返回对应应用的端口信息】
  -->80

网络字节序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Skyda/p/9591344.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