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解密的一些常识

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是应用较早的加密算法,技术成熟。在对称加密算法中,数据发信方将明文(原始数据)和加密密钥一起经过特殊加密算法处理后,使其变成复杂的加密密文发送出去。收信方收到密文后,若想解读原文,则需要使用加密用过的密钥及相同算法的逆算法对密文进行解密,才能使其恢复成可读明文。在对称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密钥只有一个,发收信双方都使用这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它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在安全通信之前,商定一个密钥。对称算法的安全性依赖于密钥,泄漏密钥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发送或接收的消息解密,所以密钥的保密性对通信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对称加密算法的特点是算法公开、计算量小、加密速度快、加密效率高。不足之处是,交易双方都使用同样钥匙,安全性得不到保证。此外,每对用户每次使用对称加密算法时,都需要使用其他人不知道的惟一钥匙,这会使得发收信双方所拥有的钥匙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密钥管理成为用户的负担。对称加密算法在分布式网络系统上使用较为困难,主要是因为密钥管理困难,使用成本较高。


SemetryEncription

非对称加密算法

不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两把完全不同但又是完全匹配的一对钥匙:公钥(加密秘钥)和私钥(解密秘钥)。

在使用不对称加密算法加密文件时,只有使用匹配的一对公钥和私钥,才能完成对明文的加密和解密过程。加密明文时采用公钥加密,解密密文时使用私钥才能完成,而且发信方(加密者)知道收信方的公钥,只有收信方(解密者)才是唯一知道自己私钥的人。不对称加密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发信方想发送只有收信方才能解读的加密信息,发信方必须首先知道收信方的公钥,然后利用收信方的公钥来加密原文;收信方收到加密密文后,使用自己的私钥才能解密密文。显然,采用不对称加密算法,收发信双方在通信之前,收信方必须将自己早已随机生成的公钥送给发信方,而自己保留私钥。由于不对称算法拥有两个密钥,因而特别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加密。广泛应用的不对称加密算法有RSA算法和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的DSA。

1

单向散列函数(Hash)加密算法

向散列函数有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其中输入称为消息(message),输出称为散列值(hash code)。单向散列函数可以根据消息的内容计算出散列值,而散列值就可以被用来检查消息的完整性。散列值的长度和消息的长度无关。无论消息是1比特,还是100MB,甚至是100GB,单向散列函数都会计算出固定长度的散列值。以SHA-256单向散列函数为例,它所计算出的散列值的长度永远是256比特(32字节)。为了能够确认完整性,消息中哪怕只有1比特的改变,也会产生不同的散列值。单向散列函数输出的散列值也称为消息摘要(message digest)或者指纹(fingerprint)

2

MD4、MD5便是这样的加密算法

MD(Messge Digest)4是由Rivest于1990年设计的单向散列函数,能够产生128比特的散列值。现在它已经不安全了。MD(Messge Digest)5是由Rivest于1991年设计的单向散列函数,能够产生128比特的散列值。MD5的强抗碰撞性已经被攻破。也就是说,现在已经能够产生具备相同散列值的两条不同的消息,因此它也不安全了。

更多相关知识见Reference

Reference

密码算法揭秘,一文让你成为国际安全算法与国密算法专家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yh523329053/p/978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