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秩序下的虚拟货币

        4月11号,在博鳌亚洲论坛“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整体而言中国对于虚拟货币的监管非常严格,认为虚拟货币对实体经济服务较少,存在投机,甚至洗钱或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因此中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一直比较谨慎。他同时表示,虽然态度谨慎,但是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包括区块链技术、科技金融,以及虚拟货币如何安全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参考各地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扶持政策,监管层对区块链和虚拟币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各国央行竞相采取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比特币的横空出世,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大众对于国家信用货币体系下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由于比特币没有集中发行方、数量有限、完全匿名、交易不可追踪等特点,引起了市场的热捧,甚至被人称为“未来的黄金”。因此由比特币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山寨币,而具有代表性的ETH币的诞生,更是引起了一波ICO的狂潮。财富神话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更是加快了普通大众跑步进场的步伐。其实早在201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指出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而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如果说之前各国监管机构对于虚拟货币的政策显得暧昧不清,那么在今年的G20峰会上,各成员国对于虚拟货币基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虚拟货币是一种数字资产,而不是一种货币;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避税、洗钱等问题。

         虚拟货币不等于货币的虚拟化,货币的形态依托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纸币取代铸币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本位制的消失原因,是由于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具有价值,同时兼具货币的属性充当一般等价物。当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商品越来越多的时候,黄金这种特殊商品由于产量限制已经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所需要的流动性,从而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也就广泛采用信用货币。比特币受追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产量一定,但是也正是这个特点使虚拟货币无法真正充当整个经济社会的一般等价物。从政策上说,在基于国家信用的现代金融秩序下,法币是基于国家信用发行的一种凭证,脱离了商品本身的属性,最大的特点一是基于国家信用,二是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货币政策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各国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国家正常运行的基础。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恰恰是一种中心化的行为,这与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完全背道而驰的。虚拟货币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影响到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也是国家对虚拟货币采取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从货币的本质还是现代国家金融秩序的基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都将无法成为真正的货币。加密货币不具有内在价值,其价格仅有市场情绪和交易者决定,最终沦为纯投机的工具。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社会治理产生数字货币的需求,那也将是国家主导发行、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数字货币。现代经济社会组织形态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货币非国家化的去中心化货币就注定没有市场。

公众号:逾名数据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fightingeagle/article/details/8153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