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华为精英挑战赛初赛总结 (失败,不甘,但我还在奋斗的路上笑着)

2018华为精英挑战赛初赛总结 (失败,不甘,但我还在奋斗的路上笑着)

    第一次尝试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全国性比赛,由于赛程基本过半了,目标很明确,近前64就行。虽然成绩最好的时候只有85名,但在近半个月的参赛过程中收获满满。止步初赛,此时“不甘心”是最大的情绪,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的失败,焦虑了两天后,仔细反思了整个失败的过程,决定书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为以后更强的我铺好道路。

比赛历程回顾

 3月9号赛题发布,我大致看了一眼第一感觉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方向,应该做不出来,于是忙别的事去了。到了大概快3月底,同门的大神给了我一个公式,说很简单,去实现下就能上榜。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仔细浏览了赛题,立刻有了解题思路(后期发现其实思路并不完全对)。由于赛程基本过半,其他参赛的人早已组好了队,完全没有考虑和别人交流,打算闭门造车,立刻开始了撸码。四天完成了数据的解析,接下来就只是照着原公式去实现,预测由于用了最原始的指数平滑,很快做完了,接着考虑分配的算法,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随便想了个分配算法,没有查资料,对算法的正确性也没有进行仔细的逻辑分析,没有调优的想法,觉得时间肯定够,于是一路走到黑。

  初赛结束前五天,修复了所有bug,优化了部分代码,提交后发现仅有68分,之前立的flag还是不攻自破了,时间其实完全不够。发现思路有问题,比赛时间又快结束,再次请了大神支招,换了正规解法去做,写了一天调了一天,分数到了76分。脑子本来就比别人转的慢,再加上离结束仅剩三天,焦虑让我彻底想不出什么优化的方法了。正式赛期间把官网指导视频听了一遍,有了几个优化的方向,正式赛期间还碰上了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了一波,又垂死挣扎了一下。换了模型,数据去噪,加随机数,由于提交次数的限制终究还是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公布结果前分析了一波自己的分数,是不可能上榜的,果然没让我失望哭

失败原因总结

1、算法一直是自己最薄弱的环节。搬砖做应用做多了,忽略算法知识是致命的。

2、赛前准备不充分。一方面,没有查阅关于解题的任何资料;另一方面,想用一半的时间来做成原本2倍时间完成的事,不是智商高就是心存侥幸,我是后者。现在想想,连赛事讨论群都没加,错过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3、急于动手。深刻记着本科导师的一句话:“写代码永远是最后一步,想好了再动手”。我一直以为自己早就理解了这句话,在现实情景下却背道而驰了。审题仅用了一小时,没仔细考察题目用意,没有研究判题公式。

4、照本宣科。现成的算法拿在手中,不加考虑就套上去,不懂得变通,不能灵活运用。其实后期发现自己用的算法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

5、闭门造车,缺少沟通。赛后看了些往届参赛大神的博客,发现好成绩的取得少不了团队之间的交流。以前做的项目都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深知合作的重要性,结果到了比赛场上,却忽略了这个重要因素。

我的感悟

    从技术角度讲,算法是程序的核心,研究生之所以称为研究生,研究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得先学会理解前人积累下的算法,然后灵活运用,最后才是改造算法,创造算法。通过这次比赛,最大的收获就是从正面审视曾经忽略掉的最致命的算法基础。在这个方面提升自己,我定会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从人生经验角度讲,失败就是失败了,没有什么好逃避和辩解的。不甘心的背后其实是对没有尽全力以及技不如人的委婉说法了,是为了表现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罢了。记录在此,让自己知道不尽全力是不会做好一件事的。一次比赛如此,一个人生亦如此,侥幸心理因懦弱而产生,强者从选择出发开始前就早已做好了准备。

 人是要不停向前走的,原地踏步都是退步。给自己点信心,不过就是85名么,整个赛区我比85个队弱,但搞不好一共有850个队呢,那我还是不算太差的,哈哈哈。上个图纪念下,也不枉费敲了这1千多行代码。


数字最吉利的一次提交成绩,88




——————————————————分割线(彩蛋)———————————————————————————

最后,特别感谢女朋友,在感觉时间不够用,想放弃的时候,她先是把我大骂一顿怎么这么没用,说放弃就放弃,随后就鼓励我,哪怕高几分也是进步,哈哈。好媳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9142112/article/details/799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