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东的“全名抢拍”

版权声明:转载需注明出处 https://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5095731

背景

  昨天晚上(12月18日)看新闻说京东的拍卖频道上线了,打开看到有不少iphone、ipad和笔记本都在拍卖中,而且随着拍卖结束时间进入10分钟倒计时,不少商品仍然只有1个人出一块钱在拍,于是交了押金将价格出到100多,同时也以一块钱竞拍了另一个无人出价的商品。

  本以为新事物大家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吃点螃蟹肉,没想到在距离结束1分钟左右价格瞬间被抬到接近市场价(1000多),而且所有看到的同一时间的竞拍的其它设备(包括自己1元竞拍的另一台),全部在最后时间抬到了高价,转折还没有结束,最后结果是都没有竞拍成功,全部流拍,理由是没有达到拍卖者预设的价格。

分解

  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是从竞拍事情本身,另一个是从人选择角度。

  1. 关于竞拍事情本身,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有专门从事该行业的工种,但是从古至今参与竞拍的商品一定不是一个在市场可以正常流转的商品,不论是古玩字画还是名人用品,一定有其特殊性和稀缺性,或者说商品的价格是无法只是通过市场流通来定价,或者其流通成本太高,所以聚集对产品本身感兴趣的人进行价格商定。

  京东的全名抢拍中的商品大多是日常用品,或者是通过淘宝直接可以找到商品的,那这样的情况通过竞拍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但是为什么还是增加了这个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是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虽然现在没有合适的商品,但平台建立起来后用户就可以进行自由拍卖,也许这不一定会成功,但这是一个尝试的机会;第二,这个频道只是流量入口,真正的目标是“司法拍卖”、“海关拍卖”等通道,大家进来后可以看别的拍卖频道。

  话说回拍卖,其实很早淘宝就有“司法拍卖”的频道,这次看到京东也增加该栏目,京东和淘宝的之间的肉搏真是一直在想办法占领高地,这个话题之后再行文展开。

  2. 关于人,这个可以说的事情就多了,不过从我自己体验来看有三个角度可以分解,竞拍者、拍卖者和平台。第一,本次参与我作为竞拍者(虽然只是很少钱起哄),拍卖时感受是窃喜,以为天上要掉馅饼了,结束后就是懊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第二,作为将商品拿出来的拍卖人,除非是平台补贴,他本身是没有动力去赔钱赚吆喝的,尤其是大众消费品上;第三,平台始终是一个三方通道,不论拍卖者和竞拍者哪一端少了都不行,虽然需要齐头推进,但不同时间段一定是侧重点不同。

  作为竞拍者,想的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冷静想想,如果真有这等好事,肯定是先由京东自己的开发团队及其亲朋好友本人先薅羊毛,作为信息传递的最后一端(尤其还是通过新闻看到的),在互联网消息如此快速的今天,已经不太可能有馅饼砸到自己了,下次看到好事,不是套路就是坑,当然大厂的补贴除外。

  作为拍卖者,也许是一个推广品牌或者薅平台流量的机会,虽然漏洞总会补上,前期还是值得尝试的。另外,如果确实有滞销的东西,说不准真有有效订单,万一呢。

  作为平台,在一开始确实很难做到平衡,随着产品的迭代会各方都接受,但开始尽量让利给各方,更容易将事情做起来。

直观感受:

  1. 平台将竞拍的押金在半小时内退给我,确实让我感觉良好(现在的押金少说都是按1个工作日来作为账期的)。

  2. 拍卖者设置了一个较高的最低价格有点失望,当然这符合逻辑,也是可以理解的。

  3. 感觉最后一分钟的抬价是平台机器人干的。


扫码关注公众号,多一维度看世界。
真相很简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oxd123/article/details/8509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