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好老师就在你身边——《逆袭大学》连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5999243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0.4 好老师就在你身边

学生是老师的伯乐

从师之道

偷师秘笈

做自己最好的老师


10.4 好老师就在你身边

人生当中,如果能在某个时期,得遇一位好老师,那是相当的幸运的一件事。看过了很多成名、成功的人士写的文字、做的报告,他们对影响自己的人生之路,帮助自己成长的恩师,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褒奖与敬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着这份荣耀,我成了教师中的一员。在自己当了老师之后,经常想着能够带出一些如何出类拔萃的弟子。可是,教学越久,越失望地发现,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我最多就起个辅助的作用。

不管在什么行业,人才最难得。所谓人才,是一定要能在某个方面拥有绝对的实力,胜任某项工作,能够做出突出的贡献。学校希望培养出人才,社会期盼能发现人才。找到人才,是需要有眼光的,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学生是老师的伯乐

一直不甘心、不服气有人说大学教师不关心学生而导致学生的堕落。对好学生,机缘对头就指点一二,余下的时间欣赏他们的折腾。不甘心和不服气中发现了需要雪中送炭的一个大群体。找到切入点,我鼓励和指点着一些受困于大学的年轻人,通过自己努力觅得出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指导方法和平台。有不少经我启发摆脱了自我束缚的学生表扬我,说:“贺老师,早点遇到你就好了。”也有的是这样说的:“我们学校怎么就没有你这样的老师?”

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心里是美滋滋的。但听得多了,也有一种酸楚涌了上来。十年前,当我对高等教育最失望的时候,我接受不了周遭一切看不上眼的做法,以至于想逃出这个行业。当我重新燃起教育的希望之火时,也发现不少和我一样努力的同事,相当多的教师在尽力地做好高校教师的工作,在找寻着帮助学生奋起的途径。

不少学生说,上完课就再也找不到老师了。在高校中,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渠道似乎就是这样断开的。事实上,大学教师的确还有其他工作要做,并不是只负责讲课,教师的工作场所也并非中学老师那样集中且固定。但是,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学生只是不方便随时在某个固定的地方找到老师而已。我知道大部分的大学老师会在第一堂课时公布邮箱,甚至手机号也会公布。大学教师群体也在抱怨着学生不来求教,也希望热爱学习的学生前来共同探讨问题。典型的事情是,安排答疑的时间,老师们只能在独守中度过,久而答疑自然就没有了。在师生交流的事上,我主张学生主动一些,给老师去封邮件,发个短信,打个电话,可以约时间,类似我在网络中给学生提建议一样,周围是有老师愿意帮助年轻人的。当我通过博客打开了与外界交往的空间,发现了有更多的教学一线的同行在为教育局面的改观而努力。

再想到千里马和伯乐。千里马是待闪光的新星,而伯乐自然是一位老专家的权威形象。当我度过了40岁生日,到了这个古人称之为“不惑”时期,意识到我这一生如果能够有所成就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后生成为人才方面提供些帮助了。听着一些学生的表扬,时常回复些来信,竟然越走越欢畅,以至于有一天,觉得自己就是一匹千里马了。而我的伯乐呢?不就是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以及主动到博客中寻找出路的未曾谋面的学子吗?然而,也就在同样的网络空间中,我能看到更多的抱怨:老师不管,老师教书不认真,甚至各种对我所处的职业群体的谩骂。原来,眼睛总是跟着心走的,心到了哪里,眼睛就跟到了那里;眼睛看到哪里,世界就是那里的那个样子。

这个发现给了我一个启示,我想要转告正在苦觅良师的年轻人:如果教师是载你前行的马匹的话,千里马是有的,但需要伯乐去发现。想要走得更远,要做一个识马的伯乐。

从师之道

某天上课时间,我看到了甲乙丙丁诸同学在人人网上眉来眼去,议论他们正在上的课程和正在上课的老师。我知道本该费眼睛费大脑的课堂,又改为费流量了,为正在上课的同事,也为这些学生遗憾。

在大学几年的时间里,要跟随几十位老师,上几十门课程。人的一生会遇到更多的老师,人和人不一样,老师和老师也不一样,不同风格,不同态度,不同水平,反正没有一个完人。一个学生,能够接受不同老师的教导和熏陶,这是一件幸事,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根本所在。不同老师的优点和优势不一样,其实各自也有不同的毛病,并且知识分子的毛病,除了数量上不少之外,还可以加上一个字,那就是“臭毛病”。

这让求学的孩子如何面对?其实古人已经给出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些老师,需要倾心追随;有些老师,课堂品味,课后扩展;有些老师,至少跟着他可以把握住学科的框架,安排好学习进度,这也是学习中的必要。要学得知识,而不只是为了分数,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老师。学为本,师只是辅助力量而已。

于是,在师从多名老师的学习过程中,就要从不同角度学习老师,适应老师,让老师的风格,结合你的学习特点和阶段,在你身上产生最佳的效果。

  • 精讲细练的A老师让人跟着舒服,他教学认真,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A老师是好老师,但这样的风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可能也会受限。
  • 粗线条高谈阔论的B老师,上课貌似漫不经心,觉得该细讲的地方一带而过,好多内容他只是点到为止。这样的风格能帮助你提高眼界,但细节一定要自己把握,更要记得他推荐的书要好好看看,这决定了你是否有造化跟得上他的课程,品得出其中的深奥。
  • C老师不善于表达,需要学生沉下心来才能听出味道。
  • D老师误人子弟,根本不明白他要说什么。好吧,可以忽略他讲的课,但不要忽视这门课程,不要忽视你毕业需要这门课的学分,坚持学下去最大的好处是,你的自学能力有了锻炼的舞台。可以有一天,却知道他在说什么了。

有人给出了简略的概括:A老师嘴碎,B老师胡扯,C老师方言重,跟D老师没法学。这样一种只抓老师弱项,而不去找出老师身上可以利用的优势的做法,是完全的和自己过不去。有人惦记E老师的好,幻想着若大学四年的课程全是E老师教下来多好。我敢保证的是,这样的结果,保你废品一个。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有较强的个性化因素,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应该接受每位老师的独特。在教师行为中有基本的要求,但我反对用过分严格的标准化思维,强制教师必须这样或者不能那样。这不是真正的大学,这样的大学也相当没有趣味,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有人说:“应该将F老师赶下台去。”作为老师,我真心期待高校中教师的淘汰制度成为真正能执行的制度,但路漫漫。不过想起我在大一时全班联名换老师的那场风波就感到好笑。那次未遂的请愿之后的几周,学习找到了门路,听出老师的精彩。听不懂是因为你还没有懂,主要不是老师的问题。因为不懂,所以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改变学习,跟住课程,额外的回报是学习能力又得到了新的提高。听不同老师的课,用不同的听法,跟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学法。这就是所谓的“学有其法,学无定法,各有学法”。围绕自己的目标,找到有效的方法,学会借力不同的老师。唯有此,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把握能力。冲动是魔鬼,大学生,更多的是要改变自己。

在大学中,跟从不同的老师学习,这是现代学校的特点。跟不同的老师学习,用不同的学法,自己的学习方法将由此而丰富,这也是大学中应有的成长。不同的老师,也会有他的教法中不能顾全的地方,这是学校采用班级制授课避不开的问题,但有了学生学法上灵活的调整,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相互间的适应体现出了巨大的柔性。从现实的角度,教师需要面对几十名学生,要有自己的风格,但不能一一顾及,学生一门课只对一名教师,却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

有大学生向我提出问题,说自己意识到“完全靠老师也不是,完全靠自己也不是”,该怎么办?其实,他提的问题已经就是答案。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两个极端的做法呢?在上大学以前,学习几乎是完全靠老师的安排,而走向社会后,却是要完全靠自己学习,这是大学之前和大学之后的两个极端。于是,在大学,就是要实现这个过渡,在两个极端之间要找好平衡,把握好衔接:低年级时,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跟老师的多一些;逐渐过渡到高年级时,能够自己独立驾驭。到高年级时,课程性质发生变化,老师们也会给同学们更大的空间自由发挥。只是低年级时没有锻炼出一定的自主性,这种自由可能就会被某些同学浪费,甚至采取欺骗所有人的各种方法应付。

所以,老师是否是千里马,完全取决于学生伯乐们选才的标准。学生的人数如此之多,他们的个性、志趣各不相同,大学需要的诸多坚持要由教师落实。作为大学教师,需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性格,而不必随着个别学生的好恶而着意调整,这是大学的精彩所在。而对于每一个进入大学的学生,从不同的老师身上,获得有利于自己成才的条件,这是兼容并包的大学为你准备好的大餐。

偷师秘笈

说到老师,很多大学生都将目光局限在学校中被称为“老师”的那一群人身上。由于在中学时养成了对老师严重的依赖症,大学里只能是感叹“一下课就找不到老师”了。

在大学,对“师”的理解,要采用更广义的概念看待。

所谓老师,是对传授文化、技术的人的尊称,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就是在教导我们随处可以发现对我们能够有所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师”。在大学里,除了老师,还有着同样进取心的同学,图书馆、网络中有海量的学习资源,还能找到活跃在网络中的热心人,为需要者提供各种帮助和建议。

有各种途径的从师道路,并不一定是要找个老师直接教导,合作及交流无处不在,这就是从师。可以有特意安排的讨论,在社区中的发贴、回复,其实在很多时候,彼此的影响就在不知不觉中默默发生。

武侠小说中不少高手是偷偷学艺而学得盖世武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有老师教却学不会;有人见着别人干什么,自己回头也就能学会做相同的事情,甚至还有创新。这个过程看似随意,实则反映的是学习的能力。我们把这种看似无意中得来的学习,统统称之为偷师。

偷师秘笈之一:善于观察

我在农村生活时,发现种庄稼的好把式一般都有自己的主见,很清楚到什么节令该做什么事。但也有一些人,稀里糊涂,但他看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这样做的久了,也成了一把好手。在现实中,很多的知识、技能并不是一定要靠别人教的,看得久了,也就会了。反倒是要让所谓能手讲一讲,不一定能讲出道道来。

在大学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要从观察的习惯开始。例如,看到别人写的程序缩进有序,读起来很舒服,而自己的程序怎么就是一团麻?模仿着别人写程序的风格,知道了编程中还有个编码规范这个东东,进而体会到其重要性。不注意观察,又常常是有人给讲过了都注意不到,让很多学习的机会成了过眼烟云。

看见高手工作的时候,有人心里只想着我什么时候就能像他那样熟练。而有些人,会观察他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放着鼠标不用,就在键盘上不断用着看不明白的组合键。前一种人会把他的问题一直问下去,直到把自己问烦了,问到只有哀叹没有人教;而后一种人多看几遍自己也会了,或者抓住机会请教一下,一点就通。

观察的内容不仅是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起进校的新生,都会在适应大学的问题上遇到麻烦。有人等着班里组织个学习经验交流会;也有人会去看高年级的同学是怎么学的,于是开始去上自习,泡机房。不知道怎么学好,但也应该观察到如何才能不堕落,但就是有一批批的大学生重蹈“前辈”的覆辙,纷纷掉进了网游的大坑,还要大呼过瘾。我多次提到利用网络学习,可以在专业社区中很容易地找到高手,他们中有的是行业内活跃的人士,有的是学有所成的或同样前行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在CSDN博客或博客园中的“关注”,组建起了一支豪华的指导自己成长的导师团,系统会自动将他们发表博客的信息为你“收集”起来,观察到他们成天在捣鼓什么,心里在想着什么,数不清的老师就这样来到我们的身边。博客主一般是那些能坐得下来,将自己所做、所学、所思写下来的人,总体上讲比在社区或论坛中喊着“沙发”、“板凳”的人更有可学之处。当然社区和论坛中也能得到高人指点,但这需要有很强的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偷师秘笈之二:善于提问

提问是为了找到解决疑惑的机会,提问的前提是要思考。上大学不是要对着一大堆问题,像做简答题一样把一个个问题的答案者找出来。上大学是要学会思考,将来去解决一个个现在还列不出来的或将来别人提出的问题。所以,凡提问题,先给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提出来就只等着别人回答。给出自己对问题看法的过程,就是提高你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这是提问题的意义所在。你的新问题,很可能就是别人遇到的老问题,上网一搜,几个人的解答一综合,自己的回答也就有了。有时,不同的人说得不一样,反倒让自己的疑惑更深了,这时可以再次整理问题——这将是一个进一步的问题。问出了高一层次的问题,貌似问题更大更多了,但这本来就是进步。

有学生给我发来短信:“老师你说我要不要考研?”对于这类的问题,我从来不回答要或不要,只告诉他我也不知道。为保护他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他加上自己的观点后再和我联系。

提醒:这样的问题用发短信的方式提出值得商榷,他真不知道我这双老手写短信有多费时间。用合适的方式、通过恰当的途径提出问题,这是获得帮助的重要因素。

提问,是向人求助,这种学习方法直击问题要害,是一种效率很高的方式。表面看是被困难管束住了,但将问题提出来,就是一个占据主动的结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断提出的问题,就是你逐渐进步的台阶。

偷师秘笈之三:善于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标准化考试不同,几乎都不存在标准答案。通过自己的思考、阅读解决问题,以及找到人提问,都不要想着谁会有一个标准解答直接给你。从这个角度上讲,问问题不一定必须找到所谓的老师、高手,随便找到一个对问题同样感兴趣的人就可以。常常是在表达问题的过程中,答案就来了,或者是问题摆在那里,谁都没有对策,你一言我一语中,合适的回答出现了。这是互动学习的一种。

如果有机会和高手共同处事,那是最好的机会。在学校里,加入一个团队,可以是教师的科研团队,也可以是几个学长组成的开发或竞赛团队,你可以从做最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开始。如此可以接触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是大好的观察机会,也借此可以由“肤浅”的工作逐步了解到核心的技术。对团队做出贡献,自己可以提出问题,别人也会对你是团队中一员的身份产生认可,各种讨论能够正常进展,即使很菜的问题,也有人耐心和你一起思考。

偷师秘笈之四:善于总结

参加完高考,尤其是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很能,无所不会。但是在上了大学之后,一下子就会掉入另一个极端: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无知,要学的东西真多。这是一种进步。实际上,只要一个人打开着自己求知的大门,就会不断地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领域,并乐于一路追踪下去,永无止境。

在有人教的学习中,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要善于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以是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一个罗列,这适用于基础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一门课程。最好用上思维导图,花花绿绿地画出来,罗列的过程中还可以对比,给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借此构建知识体系的网络。对于技术类的课程或学习项目的总结,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一个小型的项目表现出来,这有些类似于课程设计。像web开发之类的知识,完全可以做一个带交互功能的个人主页、图书管理系统、进销存系统之类的到处都可以见到的项目进行总结,最起码的,真有课程设计时,再难也不要上网下载一个“给老师交差”了事。另外,还可以写一些文字发表成博文,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真的会发现自己的进步,点击量的增加,网友们的留言,将成为你进步的精神力量和直接营养。

其实在求学的历程中,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好老师是学生寻出来的。注意到我用了一个词,叫“求学”。这是在早年间教育资源匮乏之时,用得更频繁的词汇。对照现在我们常说的“上学”,发现我们时代真的在进步。受教育的权利更容易得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更深入人心。教育资源的相对丰富,使更多学生有资格以“上帝”式的消费者姿态进入学校,索要他心目中想要的教育,至少“我想……学校却……那我就……”这样的句型在现实中是成立的,我们这帮教师也就应当居于服务者的位置做好教育服务。于是,这种更容易得到的机会是在被有些人践踏着,而践踏者自己也必定伤痕累累。毕竟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有其特殊性,不是你挥着钞票而来,我双手奉上你就可以全部拿走,这当中需要有双方共同的付出,并且能拿走多少,取决于“消费者”。

武术界一位老前辈讲述,他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习武之路,是以膝当脚走出来的。读到此处请停留30秒,细品老前辈的话。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时代进步了,有些事情需要改变,但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坚持,学校和教师奉上的你尚且带不走,奢谈做个主动的有心人去“偷师”,这更是笑话了。在新时代,以往形式上的东西可以免去了,而求学的真心仍然需要保留。

做自己最好的老师

在成长中,我们常常需要导师的指引。最理想的导师,洞察你的心灵,熟悉你的秉性,清楚你的追求,知道你所走过的路。而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你自己,也只能是你自己。

人逐渐在长大,与生俱来的特质有的在失去,对有些人而言,不留意都无法察觉已经内化于每日的思维模式、行事方式之中的个人特点。面对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面对日渐开阔的世界,越发需要一位指引自己前行的老师。周围可以称之为老师的人,其中有的可以为你提供他的观点,而最终做出决定的,还必须是你自己。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好麻烦,把事情讲给作为老师的自己听,这位老师会理性地思考,最终给出令你信服的决定。人人需要找到这位老师,即使要做出博弈式的决策,也需要有人支持。

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找到这位老师,所以有了迷茫,有了自我的迷失。原来这位老师也并不是与生俱来,时常相伴的。找到这位老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找到他的过程,大概只能寄希望于学习。

我们日常的学习,着重认识你周围的世界,但很多的时候,忽略了认识你自己。实际上,认识自己可能是最难办到的一件事。上大学,学业目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对梦想的渴求,可能近在咫尺,但也可能渐行渐远。房子、车子、票子诸如此类的“子”接连进入视野,搅得人不得清静。为了找到这位老师,认识自己显得异常的急迫。

在从教十几年之后,在历经教育岗位上的各种迷茫之后,我意识到教育别人容易,教育自己是最难的。但教育好自己,让自己的终身学习持续下去,这是一位师者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为此,我们需要真实、独立。自己不能骗自己,这一点倒是易于理解,然而,做起来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有时,要的是传统文人的坚守原则、执拗不化的迂腐之气。

在迷茫、被动、从众中处得太久了,可能会永远失去认识自己的机会。大学为进入其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静心认识自己的场所。在这里,要静下来,有无数的机会和榜样。当然,这全在于自己把握,不留意可能压根不会注意到这些机会和榜样的存在。无论之前短暂的人生路上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大学校园里提供了读书、思考、实践的机会。我们是要去面临柴米油盐醋之类的琐碎的,但为了这些却要先学会放下。读书,所以知道;思考,所以感悟;实践,所以能够做到。就这样,视野得以拓展,思维变得敏锐,能力得到提高。当读书、思考、实践成为指导自己不断螺旋上升的轮回中的自觉时,这位老师也就时常伴你左右了。摆脱了缚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放开了自己,投身到让自己成长的实践中去,主动创造机会接触事物,主动和各种麻烦搭讪并最终与之为友,其间即使经历波折也将成为阅历中最宝贵的部分,精彩的人生从此开始。

返回到【全文目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599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