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用例篇

本篇主要总结测试用例,这是在测试工作中很重要的部分!!

1、测试用例的基本元素

测试用例的定义:

为了实施测试而向被测试的系统提供的一组集合,集合包含:测试环境、操作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等要素。

评价一个测试用例好坏:

好的测试用例是对于一个不熟悉业务的人也能依据用例来进行测试的!!

关注测试用例在某些方面(比如:表达,可操作性,输入与输出是否明确、可维护性、对需求的覆盖率、暴露程序Bug的能力)是否够好。

2、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总体设计方法

是基于需求的设计。

(1)验证需求是否正确、完整、无二义性,并且逻辑一致。

(2)从“黑盒”的角度,设计出充分并且必要的测试集。

具体的设计方法

等价类

依据需求将输入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从等价类中选出一个测试用例,如果这个测试用例测试通过,则认为所代表的等价类都测试通过。

  • 有效等价类: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书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
  • 无效等价类:根据需求说明书,不满足需求的集合。

等价类只考虑了输入域的分类,没有考虑输出域分类,需要其他设计方法和补充。

应用场景:无穷的输入

边界值

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

取边界值示例:

① [1,520]-->	0,1,520,521
② (1,520]-->	1,2,520,521
③ (1,520)-->	1,2,519,520

结合等价类方法,
也应在1~520之间取一个数作为测试数。
因果图

一种简化逻辑图,能直观表明程序输入条件(原因)和输出动作(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借助图形来设计测试用例,适用于被测试程序具有多种输入条件、程序的输出又依赖于输入条件的各种情况。

  • 恒等

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1)分析所有可能的输入和可能的输出。
(2)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3)画出因果图。
(4)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
(5)把判定表对应到每一个测试用例。
正交排列

正交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用例数目。用尽量少的用例覆盖输入的两两组合。

  • 因素:在试验中,欲考察的变量称为因素(变量)

  • 水平(位级):在试验范围内,因素被考察的值称为水平(变量的取值)

  • 正交表构成:

    • 行数:正交表中的行的个数,即试验的次数,用N代表。
    • 因素数:正交表中列的个数,用C代表。
    • 水平数(Levels):任何单个因素能够取得的值的最大个数。正交表中的包含的值为从0到数“水平数-1”或从1到“水平数”,用T代表。
  • 正交表表示形式: L=行数(水平数*因素数) L=N(TC)

  • 正交表的两条性质:
    ① 每一列中各数字出现的次数一样多。
    ② 任何两列所构成的各有序数对出现的次数一样多。

  • 正交法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1、有哪些因素(变量)
	2、每个因素有哪几个水平(变量的取值)
	3、选择一个合适的正交表
	4、把变量的值映射到表中
	5、把每一行的各因素水平的组合作为一个测试用例
	6、加上你认为可疑且没有在表中出现的用例组合

总结上述五个编写测试用例的方法:

1、基于需求:总体的方法
2、等价类:针对输入比较多,分类从中提取一个数据进行测试
3、边界值:针对输入和输出的边界值
4、因果图:强调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关系
5、正交排列法:利用正交表,减少测试用例的条数
场景设计法

软件均由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事件流。

该方法可以较生动地描绘出事件触发时的情景。

即:想象场景设计用例~

错误推测法

基于经验和直觉,找出可能错误,有针对性地设计用例。经验可以是来自于售后用户的反馈意见,或是故障管理库。

3、测试用例的特性

有效性

执行一条测试用例发现了BUG;

测试用例对应的功能已删除,不可操作;

执行后未发现BUG,实际该处有;

执行后未发现BUG,实际该处已被修改;

粒度

指测试用例编写的详细程度。

测试用例写得过于复杂会导致两个问题:效率和维护成本;当写得过于简单,则可能失去了意义。

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测试用例的粒度:

  • 产品的质量要求
  • 项目对用例的要求
  • 测试时间和测试资源
评价
  • 同行评审
  • 用户评审
  • 项目组评审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annah_Hsq/article/details/8823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