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读书笔记三】

  前言

  这周看了几个敏捷软件的设计原则。单一职责原则与开放封闭原则。

  这让我想起了昨日……因为一个同事任务没做完,我和另一人被经理指派去帮助他。

  正文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当你认为项目紧急时,急急忙忙的往里面投人却往往不会起到很好的结果。

  但没办法,领导让人去,哪有不去的道理呢。也算是阴差阳错吧,体会到一把“结对编程”的快乐。书中所说的,在一个安静,大家都在讨论问题的环境。昨天是真的有了。

  因为只有2个文件夹下的功能,却有3个人,就让我和帮忙的同事负责具体功能的编码,另一人就告诉我们其中的业务与代码写在哪就可以了。写起来还是挺快的,就是看别人的代码,容易挑毛病。却猛然惊觉,发现别人的缺点很容易,为什么不去发现下别人的优点呢?

然而看了许久,却是真没发现哪里有闪光点,可能是我格局不够吧。后来听了他的一番吐槽,才终于明白。

  需求一直在变化,2个月前就做了第一版了,然后发到现场去,返回来了20多行字的需求文档,设计人员也不懂,问什么都说:“行啊,那你就先做成这样子吧!”而过一段时间后,又说,这么做不行啊!到最后,错的全是开发……而需求,直到这周一才确认下来。

  换位而处,以前我可能也会和他一样吧!需求变来变去,改起代码,好好地功能一改就会报错了。改了一个地方,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地方就报错。这就是因为设计时没把功能想好。引起变化的地方太多了,就会这么疯狂报错……

  写到一半,我们也忍不住疯狂吐槽起他的代码来了。

  “你这代码也太脆弱了吧!怎么随便点个几下就是个报错啊!”

  他说:“别问,DNF当年刚出来时不也是这么多报错吗,你看现在,多完美啊!”

  DNF当年是什么人在改bug啊!!能比ma!

  想起书中所说,好的代码,应当能实现功能,能应对变化,能让别人读懂。

  然而同事的代码,却。。需求变化,真的是太……就突然明白了设计模式是为什么存在了,前人也是尝过没设计模式的痛,才发明了这些模式的吧!

  总结

  能抽象出来的方法就要抽出来,共同的部分就抽个单独的方法出来,方法名也要命名的好,让人容易理解。不能疯狂复制粘贴的对代码,代码量越多,就越不易读。开放与封闭原则原来不是我理解的,改代码时新增个方法不在原有方法上改那么简单啊!但也殊途同

归吧。工作中也试着用这书中的方法来做了些,需求下来了,先想好了再动手,不直接码;确实有条理了很多。功能昨晚,即时和设计说,即使设计不怎么懂,也是很好的甩锅。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weixin-tt/p/10545932.html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