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唯有独立面对—《逆袭大学》连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222442

返回到【全文目录

目录

1.4 唯有独立面对

我的独立面对 

大学生需要独立面对 

走向共同面对 


1.4 唯有独立面对

我曾经满怀理想,几度波折之后,终于当上了大学老师。但是,身处泥淖一般的大学之中,我也一度沉沦。我作为教师,看不到未来的道路,我不知道如何走出下一步,更无从谈起带着我的学生如何去走。几番挣扎之后,我发现大学就在那里,是好是坏,它就在那里。实际上,作为教师,我对大学,确切地说是现在的大学,不得不全盘接受。这是我们真实的大学,我们理想的大学生活,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面对虚幻的大学没有任何的意义。我在大学二十多年的经历告诉我,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安排出自己满意的大学,只要你愿意。既然已经身处泥淖中了,我们就将之作为前提,试探着走出前进中的每一步。

我似乎看到了前方微弱的光亮。顺着这丝光亮走过去,发现了一条走的人尚不多的路,我确信走这条路可以找回我们的大学。这条路叫做:独立面对。

我的独立面对 

我1994年大学毕业,从事了我梦想中的职业——教师。经历了助课环节的训练,开始走上讲台,由讲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再到担任计算机专业课的主讲教师,我从教道路的起步阶段走得顺风顺水。在我工作后的三四年的那段时间,每当我走上讲台,就好像脚底下装了弹簧,兴奋得就要跳起来一般。然而逐渐地,我高兴不起来了。同事们对这个年青教师的教学给了足够多的赞誉,但我发现了我的教学并不是大家所感觉到的那么完美,我意识到,不能说我讲得不好,但是学生学的效果并不好。在大学的学习中,老师教是一个方面,学生学也是一个方面,只有这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才能保证。

八年后,伴随着钟爱的教育给我更多的痛,我出走到了现在的大学,不久后开始了一段为期三年的行政工作。我“弃教从管”,希望凭己之力带来影响更大一些的改变。通过很用心地做宏观层面的管理,让我有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和高度去观察、思考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扩招以后的大学,规模和质量之间的矛盾似乎总是无法调和,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当过了学生,也始终在教学中了解着学生,我清楚学生得不到该有的教学服务,在不良的学习风气和异化的学习目标中,更多的同学选择了随波逐流,用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方式,浪费着饱含学校美好愿望的制度和条件,挥霍着老师辛勤劳动该有的果实。我当过了教师,一线的教学任务也一直没有断,我知道教师夹在其中的难受。教师的努力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的是大学生,可是却要考虑着对付诸如抄作业之类幼儿园孩子都觉得匪夷所思的问题,奉献着多年所学积累的真正的知识,却被学生一句未经体验和思考的“教的是没用的”而忽略。另一方面,学校的科研、教学要求,孰轻孰重令人纠结,做好工作的抱负总是要有,但现实中的问题不得不去考虑,社会上普遍的浮躁风气、学校里渐浓的官气,也让教师静不下心来。而作为行政干部呢?基层干部做事就面临着要去动摇现有的格局,就会引来波动并总会面临一部分人的指责,反而按部就班还算安稳。校领导其实也想改变现状,却也常常无奈于手下没有人担当去执行而流产,我见过了校长无奈地圈在那把宝座上叹着气说没有办法。我做的工作是难度很大的教学评价,就从这项工作一直追溯到教育部的相关领导,他们也总是在进退之间很艰难地找着合适的立足点。

改革应该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这个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近代的中国,有过“戊戌变法”的尝试,也有过晏阳初、陶行知等前辈“平民教育”的坚持。而理性地想,上、下对接,才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改革开放已经为当下的中国人搭建起了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大舞台,人人都可以成为畅谈发展战略的空谈家,可以成为大讲别人应该干什么的指导员,但更需要的是,有明确目标、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的实干家。

在母校兰州大学庆祝百年华诞的时候,我在参加兰大烟台校友会的活动中,我再次重温了母校的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反思自己十几年来的工作,略感欣慰。勤奋自不用说,还算满意。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理性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算践行了求实。然而进取却是需要斟酌的。席间有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校友自谦说,代表“草根”们说几句。自己突然想到,那我就是草根中的草根了,那就是最根部的根,根须了吧。我还在想“进取”二字,自己算不算不思进取呢?想着植物的生长,我突然意识到母校校训中的进取并未规定方向,要是讲个什么“向上”之类的,我还真无法向母校交代了。植物的进取包括两个方向:枝和叶自然应该在阳光下,积极向上;而根,尤其是根须,进取的方向自然是泥土的最深处。相比而言,根须的数量是惊人的,远多于枝叶,整株植物的生命力恰好是由根须支撑的。想到这,往泥土深处去钻的自己释然了:我没有违背母校的教诲。

有过了初上讲台的激情,遭遇了当头冷水的痛楚,经历了弃教从管中的再次无奈,我最终选择了在教学一线的坚持。不以都能勤奋、好学的学生为要求,不以都能博学、敬业的同行为前提,不以严谨、有序的学校为条件,我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方式,也发现了一片新的天空。我相信来自基层的力量,通过来自一线草根的“多研究问题”的务实行动,可以让“少谈论主义”在浮躁的高校中成为现实。我没有,也不能改变大的格局,但我这样做了以后,发现了更多的同路人,我们走的路,或许以前算不上路,而现在,已经看起来是条路了。

这是我选择的独立面对。这种独立面对让我重新找回了工作的激情和生活的快乐,也让我意识到了,即使做一个草根,由一撇一捺写就的“人”是可以稳稳当当地站在这摊泥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回应。

大学生需要独立面对 

我也用“独立面对”这样的原则启发和要求我的学生,以及向我咨询人生之路的年轻人。

凡向我提出请求的大学生,我强调的就是搁置教师、课程、学校的问题,而沉下心来找到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学校该如何,老师要怎样,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事。谁找我说事,我就说谁的事,这是要讨论问题的前提。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同意见。

有人在我的博客上评论,表达了对大学的失望和不满,尤其是已经毕业的学生。

评论1:大学教育的确有问题,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学生迷茫,否则我们这些已经毕业的人不会对大学教育有那么多意见。这是不可否认的。……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主要靠学校,指望学生这样的初学者能自己解决的话,就是靠聪明的个体碰运气。

评论2:关于大学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如果说一个人感觉学不到东西,我们还可以将责任推到他自己的身上,但如果在一个学校中的学生有80%(其实超过30%就有问题了)都觉得学不到东西,这个就不光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了,老师怎么看?

我要是狄大人,我真想也去先征求元芳的看法。

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面对一种教育现象,需要分析问题在哪里,然后给出综合解决的方案。作为关注教育的老师,我知道一些教育改革的举措正在进行,有些在起着作用,有些还需要假以时日,也有些药方不对症,或者难以实施下去。总之,我们所面对的大学就是这个样子,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但对于规模庞大的一个机构,短时期发生变化,不可能。

对于身处大学里的学生和老师,有一道选择题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何去何从?可供选择的选项是:

(A)离开这个大学 (B)革了这个坏大学的命

(C)等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D)接受现状,解决自己的问题,争取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选项(A)不见得是一个最坏的选择,上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只是,我们对大学还心存希望,若不离开,可以接着再选。

选项(B)听起来很过瘾的,其实,大学应该是什么(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的大学,以及二者之间的融合,回答的是这个问题)、何为好大学何为坏大学,选择(B)之前要给出回答。这个选项也只能是听起来很过瘾而已。当年蔡元培、马相伯等老校长在亲身参与社会和大学的改革的同时,也一再反对学生参与政治,要求学生安心读书。我希望新时代的学生也能够认真读书,学会思考,未来大学的新面貌是寄托在新一代人身上的,寄望于对大学有正确、完整理解的人。

选项(C)是很温和的,很多同学也就是默认了这个选项,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大学追求。也许二十年后将退休的我能够说“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但对希望借助于大学学习,为终身事业奠定基础的年轻人呢?这是一个别人看着窝囊,自己也时时窝心的选择。

所以,如果选择上大学,选项(D)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站在学生的角度,出现这种状况是谁的问题,用不着纠结。谁的责任,搞清楚了又怎样?觉得学不到东西,自己学了没有?即使认真学了,还是觉得没有学到东西,是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问题?你心目中想学到的东西是否是大学想要给予你的东西?两者出现偏差的时候,作为大学的新人,是应该让大学适应你,还是你去适应大学?是应该你主动去适应,还是非得等着尽心尽责,能够循循善诱的老师出现,才能去适应?没有学到东西,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在成绩的目标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别的目标?是否需要再多些耐心,让自己坚持,等到效果的出现?当相信“学××没有用”的言论时,其依据是言者的博学,还是就因为他是你的老乡?面对各种不能学的理由,是直接作为放弃的根据,还是尝试过是否能够学下去?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情况是,在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努力,在不少同学身上,根本找不到着力点。当随便什么理由都可以作为缺课的理由,当要求的课外学习的任务需要通过抄袭的方式完成,或者干脆不予理会的时候,学生能学到东西真是怪事了。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进入大学后,学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教,等到大学毕业,要完全过渡到不教而学。所以,选项(D)是一个正确的选项。

作为一个学生,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唯有自己解决问题,独立面对,才能找到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哪些力量可以利用、哪些误区需要避免之类问题的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将来进入社会,解决工作、生活中不断遇到的困惑,也是要经过同样的过程,需要采用同样的立场和态度。

大学生遇到迷茫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事实上,迷茫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在适应大学的过程中缺乏帮助,而不仅仅是大学的教学体系、方式的问题。大学不可否认的问题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没有在入学初改变学生方面有所作为,以及没有在让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拿出措施,而这些,需要落实到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如果大学还在指望着高中立刻改掉应试教育,送来了会学习的生源,那是大学没有独立面对。所以,大学除了要改变,还要有坚持。要是大学适应了大学生感觉很舒服的应试学习的方式,适应了与之相关的一切,包括理论和实践的联系都要讲透、细练,那真是噩梦了。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必然也要做出改变。唯有此,才能立足实际,争取最好的收益。我们更需要齐心突破,而不是在“问题在谁”的圈子中纠结。如果有更多的人能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能突围的学生就不是靠运气的个别人了,这也将形成推动大学进步,让大学更像个大学的强大力量和基础。

作为教师,我多么希望让学生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知道怎么站,并为他们成为新的巨人而提供帮助。为此,我们对教育作何种批判都是正常的。放下“站在巨人肩膀上”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放下因情绪化而带来的彼此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独立面对这样一种现实的选择中所蕴含的力量,进而可以发现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在进步,我们应该步调一致。所幸的是,没有巨人,我们还可以找到可以作为标杆的高个子,指引我们不会掉进坑里。立足你正处的环境,用好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条件,这是我们的选择。作为老师应该这样,作为学生,大学只有这么几年,更应该选择面对。

要是藏在各种障碍的背后,你的天地会越来越小,意味着在泥淖中,你只看到其中的危机;选择独立面对,将障碍撇到一边,面对的将是一片新的广阔天空。

走向共同面对 

选择面对,将会使人心平气和地从改变自身开始,了解大学,了解学习,进而在改变和适应的过程中,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而走上以我为中心,设计和实施出个性化成长的道路。初时可能需要一些勇气,待到进入状态,支撑你前进的将是兴趣和激情,以及在努力中获得的智慧。轻松而劳累地走在进步的路上,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

作为学生,选择了独立面对,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可以利用的力量。大学的精彩在于自学。自学不是自己一个人闷头去学,大学的自学是一种有帮助的自学,一种到处都可以借力的自主性学习,只不过,帮助你的力量,需要自己去发现。主动走出来,你会发现周围真的有可以和你一起前行的同学,如果不这样做,你的结论是大家都不学,哪知他们其实在朝哪走的问题上犹豫,缺的只是哥儿几个相互叫一声,鼓个劲。主动走出来,你会发现周围就有愿意指点你的老师,并且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如果不这样做,你的结论是老师们都不关心学生,哪知老师正是受困于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有力使不出,缺的是你主动地往老师跟前凑一凑。主动走出来,你会发现学院里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专业学习社团,大家可以抱团取暖;你会发现网络中有值得你投入追随的社区,高手云集,这也是一个使你成为高手的地方;你会发现兴趣原来可以有;你会发现学习原来可以是这个样,不仅仅只是预习、上课、复习。最终你会发现不再是独立面对,而是我们在共同面对,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原来就这样被我们抛在了身后。

让学生走向独立面对的路,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独自前行。有了能够独立面对的学生,教师的工作将更有效,学校的改革措施也能落实。我带领我的学生走上了通过IT专业社区获得成长机会的道路,已经从业和进入门槛的老鸟和大鸟们,也常给待哺的菜鸟们一点帮助,一点勇敢面对的鼓励。这一切,皆始于学生的独立面对和主动发现,为自己打开了前行的大门。

就这样,一点点独立面对,一点点主动出击,全盘皆活,产生的是共同面对的局面,改变由此而发生。

返回到【全文目录】【下一节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xhelijian/article/details/8622244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