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消元算法

高斯消元其实在算法竞赛中算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算法。它的大致思想就和初中阶段学到的加减消元法差不多。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3)\),是一个相当简单的算法,但是具体实现需要一些思考。

这里给出模板题的链接:
洛谷P3389
P4035


1.1 问题引入

给定方程组\(\begin{cases}x+3y+4z=5\quad(1)\\x+4y+7z=3\quad(2)\\9x+3y+2z=2\quad(3)\end{cases}\),求解之。

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直接用加减消元就可以得出解。当然,这里给出一个比较不讨巧的消元顺序,为了方便后面的理解。

首先(2)式减去(1)式:\(y+3z = -2\quad(2)'\)

接下来\(9\times(1)-(3)\):\(24y+34z=43\quad(3)'\)

此时\(y\)\(z\)就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了。

计算\(24\times(2)'-(3)'\): \(38z=-91\).

解得\(z=-\frac{91}{38}\).此时不断的回代可以得到\(y=\frac{197}{38}\), \(x=-\frac{37}{38}\).

我们可以把整个计算过程得到的新的方程式列出来:
\[\begin{cases}x+3y+4z=5\quad(1)\\y+3z=-2\quad(2)'\\38z=-91\quad(3)''\end{cases}\]

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方程组,这对于之后的解题有帮助。

思考一下,对于任意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或者更进一步的,对于任意的\(n\)元一次方程组,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通用的算法,求解方程组呢?

1.2 初等列变换

我们把\(x\),\(y\),\(z\)的系数提取出来,将它们列成一个3*3的表:\(\begin{bmatrix}1&3&4\\1&4&7\\9&3&2\end{bmatrix}\)

我们还可以把方程的右侧常数列在右边:\(\begin{bmatrix}1&3&4&|5\\1&4&7&|3\\9&3&2&|2\end{bmatrix}\)
这个3*4的表格叫做方程组的增广矩阵。规定矩阵的第\(i\)行为\(r_i\),如\(r_1=\begin{bmatrix}1&3&4&|5\end{bmatrix}\).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这样几个操作:

  • 用一个非零常数乘上某一行。这个操作记为\(r_i=cr_i\),其中\(c\)为非零常数
  • 把其中一行的若干倍加至另一行上。这个操作记为\(r_i=cr_i+c'r_j\)
  • 交换两行的位置。直接记作\(\text{swap}(r_i,r_j)\)就好了。

这样一来,我们之前的操作可以这样表示:
1.\(r_2=r_2-r_1\)
2.\(r_3=9r_1-r_3\)
3.\(r_3=24r_2-r_3\)

这个时候增广矩阵变成了这个样子:\(\begin{bmatrix}1&3&4&|5\\0&1&3&|-2\\0&0&38&|-91\end{bmatrix}\)

往往矩阵元素等于0时我们省略不写,上面的矩阵还可以这样写:\(\begin{bmatrix}1&3&4&|5\\ &1&3&|-2\\ & &38&|-91\end{bmatrix}\)

排版有点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来,这个矩阵左边的形状有点像一个倒过来的阶梯。人们就叫它简化阶梯型矩阵。把原增广矩阵变为现在的简化阶梯型矩阵的过程就叫做高斯消元。
算出了简化阶梯型矩阵之后,直接一步一步回代就可以了。

1.3 基本实现

总结一下,高斯消元的思路:
对于每一行\(r_i\),我们要让\(r_{i,i}=1\),并且\(r_{i,i}\)下面的元素均变为\(0\)。我们这样做:

  1. 选取\(|r_{j,i}|\)最大的一行\(r_j\),将它与\(r_i\)交换。之后\(r_{i,i}\)就会变为当前列最大的元素。
  2. \(r_{i,i}\)变为\(1\)。很简单,直接让\(r_i=\frac{1}{r_{i,i}}r_i\)就行了。
  3. \(r_{i,i}\)下面的元素都变为零。对于\(i+1 \leq j \leq n\),我们让\(r_j=r_j-\frac{r_{j,i}}{r_{i,i}}r_i\),调整\(r_i\)的比例并把\(r_{j,i}\)消去。因为\(r_{i,i}=1\),这个操作可以写成\(r_j=r_j-r_{j,i}r_i\)就行了。

这一段的大概代码如下():

RP(i,1,n)
    {
        rg int cur=i;
        RP(j,i+1,n)
        {
            if(fabs(r[cur][i])<fabs(r[j][i]))
            cur=j;
        }
        if(fabs(f[cur][i])<elp)
        {
            puts("No Solution");
            exit(0);
        }
        if(i!=cur) 
            swap(r[i],r[cur]);  
        RP(j,i,n+1)
            r[i][j]/=r[i][i];
        RP(j,i+1,n)
        {
            RP(k,i,n+1)
                r[j][k]-=r[i][k]*r[j][i];
        }
    }

在最后回代的过程中,由于最后一行的形式一定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最后一行的解就是\(ans_n=r_{n+1}\)
之后的每一行\(r_i\):\(\sum\limits_{j=i}^n{ans_j\cdot r_{i,j}}=r_{i,n+1}\),移项就得到了解:\[ans_i=\dfrac{r_{i,n+1}-\sum\limits_{j=i+1}^n{ans_j\cdot r_{i,j}}}{r_{i,i}}=r_{i,n+1}-\sum\limits_{j=i+1}^n{ans_j\cdot r_{i,j}}\]

ans[n]=r[n][n+1];
    DRP(i,n-1,1)
    {
        ans[i]=r[i][n+1];
        RP(j,i+1,n)
            ans[i]-=r[i][j]*ans[j];
    }

1.4 一些特判细节和其他注意事项

如果方程的某一列元素均为\(0\),而常数项\(\neq 0\),那么方程组是一定无解的。这里直接特判就可以了。
另外,在交换行时可以特判一下两行是否相等。减掉没必要的操作可以稍微提速。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inearODE/p/10582866.html